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陕政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函

教育部: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强省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2011年6月,我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西安邮电学院拟申请设置“西安邮电大学”事宜进行了考察,经省政府审定,认为该院达到设置标准。现就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有关情况函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安邮电学院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原邮电部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一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甘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和1952年成立的西北邮电学校,2000年划转到我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我省管理为主的体制。学校占地1535.13亩,校舍面积73.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35.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亿余元,纸质藏书138.96万余册。

    二、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必要性。

    1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规模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880万人,比2009年新增102万人。据中国信息产业网引用“前程无忧”2011年4月的数据显示,全国IT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为318799个,突破了30万大关,环比3月增长了11%,其中西安需求数为6233个,同比增长24%,涨幅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性的IT人才缺口日益加剧,高层次人才资源缺乏,信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快速发展需要形成了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亟须培养IT高素质人才和提供IT技术服务的大学做支撑。西安邮电学院学科专业设置面宽,覆盖了国家和陕西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多个领域,尤其在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明显的IT应用型特征,大多就业于通信运营、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岗位上,很好地发挥了专业特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五年来,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1%以上。

    2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西部强省建设目标的需要。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实现西部强省建设目标,我省通过科技资源改革试点,以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我省拥有地缘、交通、产业、政策等众多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落户生根。目前,在陕的IT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其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位,已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龙头,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构建大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该院毗邻高新区,与高新区及区内IT企业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实习培训等方面交流频繁、互惠共赢。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西部强省建设目标,需要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该院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积极支持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尤其在信息化建设及其与工业化融合方面,作用重要、优势突出。

    3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陕西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建国后,高等教育经过几次合并重组,现有邮电高校4所,均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西安邮电学院。工业与信息化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产业在西北开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信息制造业向西北转移、信息产业在西北发展迅速、亟须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的情况考虑,从均衡我国东西部高校布局、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支持西北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等因素考虑,需要在西北地区设置一所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长期以来立足陕西,面向行业,形成了鲜明的“邮电”学科专业特色和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对全省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构成了重要的支撑。这一特点不仅与在陕部属高校面向全国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着区别,也有别于其他省属高校主要面向建筑、采矿、军工、石油、机械等行业的服务定位,在学科结构上与在陕的兄弟院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4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该校内涵不断拓展、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该院现有41个本科专业,分属19个一级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工、管、理、经、文、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相协调的办学新格局。现在“学院”的校名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该校的办学内涵和加快发展的实际。该院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国际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快速发展。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先后与美、英、德、法、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17所签署了“1+2+1”、“2+2”、“4+1+2”等合作培养协议。

    5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设有国防生教育学院,借助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信息环境和氛围,探索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防生教育教学、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在校国防生总数近500人,现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院校。该校加强与军工研究所的合作,在侦查类装备天线、测距测向类天线、信息对抗、信息安全等领域承担多项研发课题。

    (二)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可行性。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设置大学的基础和条件。

  该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348人,其中研究生842人,占在校生的5.15%。在基础设施方面,生均占地面积62.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16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626元,生均适用纸质图书85册,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77个,建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的需要。

  在学科与专业方面,该校三个主要学科门类及相应的本科以上在校生占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工学55.7%、管理学22.8%、理学16.1%。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本科专业均覆盖了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一级学科,均有2个以上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9个一级硕士点,28个二级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点,有5届硕士毕业生。现有6个省级和部级重点学科,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名牌专业,4个省级重点研究中心,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师资队伍方面,现有专任教师总数950人,兼任教师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为7.05%,生师比为17.2∶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10人,教授1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96人、博士20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3%和21.2%。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有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以及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41人次,双聘院士6人,外聘专家、教授78人。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2006年该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现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教学团队,9门省级精品课程,3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77篇;出版著作180部;获授权的国际、国内专利51项;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1.71亿元,年均3418.8万元。该院与合作单位共同提出的“虎符TePA”是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合作完成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

  在办学经费方面,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通过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政府专项资助、科研与社会服务、争取横向经费、社会捐助等途径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保证了基本所需的教育事业费。另外,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2011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达到9000元,2012年生均拨款将提高到12000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

  现任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熟悉高等教育。8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高等教育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能够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特申请设置西安邮电大学,以更好地发挥该院特色和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现西部强省目标,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三、有关建议

  西安邮电学院更名后,名称为“西安邮电大学”,校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长安西街。

  专此函报,请予审批。

附件: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论证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联系人:高峰029—8733858513709246090


附件: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论证报告
                                           (数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落实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经省教育厅组织考察并研究,认为该院达到设置标准。现就设置“西安邮电大学”论证如下。

    一、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必要性

  (一)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家经济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十五大上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十六大上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推进信息化做出新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经过多年的建设,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4.3、2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比重达9.1%、9.7%,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880万人,比2009年新增102万人。2011年初,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迅猛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亟须培养IT高素质人才和提供IT技术服务的大学做支撑。我国IT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也相对滞后,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需要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短板”。据中国信息产业网引用“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2010年4月,全国IT职能需求数(所有职能中IT类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为194493个,较3月相比,增长幅度为11%。凭借西北科技重镇的地位,西安跃居二线城市第五名,较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82%。2011年4月的数据显示,全国性的IT人才缺口日益加剧,全国IT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为318799个,突破了30万大关,环比3月增长了11%,其中西安需求数为6233个,同比增长24%,涨幅位居全国第一。

  西安邮电学院学科专业设置面宽,优势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计算机、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专业,覆盖了国家和陕西信息产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多个领域,尤其在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优势突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近五年来,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1%以上。毕业生带有明显的IT应用型特征,大多就业于通信运营、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岗位上,很好地发挥了专业特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西部强省建设目标的需要。

  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定位目标,我省通过科技资源改革试点,以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动力,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省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大“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建设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信息通讯、集成电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

  随着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无线通信、光通信、电信增值、移动终端等业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省拥有地缘、交通、产业、政策等众多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落户生根,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目前在陕的IT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已形成以中兴、华为、美光、英飞凌等企业为龙头,海天天线、彩虹资讯、威世、科耐特等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成为我省发展最快的八支柱产业之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其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位,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构建大产业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在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作用突出。区内云集IT企业3000多家,涵盖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移动设备、通信芯片、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众多领域,迫切需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该院毗邻高新区,与高新区及区内多家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实习培训等方面交流频繁、互惠共赢。

  该院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积极支持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在信息化建设及其与工业化融合方面,作用重要、优势突出。

    (三)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陕西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部署了6所邮电学院,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东北、西北各一所,这6所学校以繁荣和支持“人民邮电”为宗旨,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邮电通信高级专业人才,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高等教育的几次合并重组,我国现存邮电高校4所,均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西安邮电学院。工业与信息化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产业在西北开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信息制造业向西北转移、信息产业在西北发展迅速、亟须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的情况考虑,从均衡我国东西部高校布局、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支持西北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等因素考虑,需要设置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长期以来立足陕西,面向行业,形成了鲜明的“邮电”学科专业特色和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不仅与在陕部属高校面向全国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着区别,也有别于其他省属高校主要面向建筑、采矿、军工、石油、机械等行业的服务定位,更是对全省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构成了重要的支撑,与在陕的其他院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四)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该校内涵不断拓展、实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的需要。

  该院由原邮电部划转我省后,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现有41个本科专业,分属19个一级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工、管、理、经、文、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相协调的办学新格局。现在“学院”的校名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加快发展的实际。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先后与美、英、德、法、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17所签署了“1+2+1”、“2+2”、“4+1+2”等合作培养协议。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APT)和东盟(ASEAN)培训任务的高校,每年为亚太和东盟国家培养一批电信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申报的亚洲银行专项资金项目“东盟国家农村信息化的技术选择、政策推进和实现模式”被列入温家宝总理承诺的“三年内为东盟各国培训8000名各领域人才”计划之中。

    (五)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是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军事对抗双方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已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国防生作为军队的后备军官群体,肩负着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任务和使命,他们不仅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组织者。因此,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该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加强合作,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设置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设立国防生教育学院,合作研究国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体制和方法,探索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借助自身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积极创造良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信息环境和氛围,为兰州军区培养和培训了一大批信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强,具备信息战知识的军官。加强与军工研究所的合作,在侦查类装备天线、测距测向类天线、信息对抗、信息安全等领域承担多项研发课题。国防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在校国防生人数近500人,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院校,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军队信息化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设置西安邮电大学的可行性

  (一)具备了设置大学的基本条件。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设置大学的基础和条件。

    1办学规模。

  该院面向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重点服务我省和西北其他省份,每年68%以上生源来自西北,60%以上毕业生在西北地区就业。截至2011年6月底,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6348人,其中研究生842人,占总数的5.15%。

    2学科与专业。

  形成了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有工学、管理学、理学三个主要学科门类,相应普通本科专业分别覆盖8个、3个、4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有5个一级硕士点、9个二级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7个本科专业;管理学有1个一级硕士点、1个二级硕士点、1个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点、14个本科专业;理学有2个一级硕士点、7个二级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占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7%、22.8%、16.1%。其他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硕士点、11个二级硕士点。有41个本科专业。

    3师资队伍。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950人,生师比17.2∶1;兼任教师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7.05%。本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96人、博士201人,分别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3.3%和21.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10人,其中教授114人。教师队伍中有“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有“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核心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学”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有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师德标兵2人,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省“新长征突击手”3人,省“三五人才工程”1人,入选我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入选我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3人。双聘院士6人,客座教授78人。

    4教学与科研水平。

  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有3部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门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6月,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开始实施培养试点工作。近五年来,年均科研经费3418.8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有2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其中“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和“TD-SCDMA基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分别于2008年、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77篇;获授权的国际、国内专利51项;出版著作180部。该校拥有3个我省重点学科,3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4个我省重点研究中心,5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一级硕士点、28个二级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点;有5届硕士毕业生。与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提出的“虎符TePA”于2010年6月1日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批准发布成为国际标准,这是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与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评审。与陕西省公安厅联合建设的“陕西省法庭科学电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5基础设施。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占地1535.13亩,生均6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3.01万平方米,生均44.66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35.4万平方米,生均21.6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余元,生均11626元。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适用纸质藏书138.96万余册,生均图书85册,另有电子图书18.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千余种。建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并实现CERNET2(IPv6)接入,为师生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校外实习基地77个,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实习的需要。

    6办学经费。

  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通过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政府专项资助、科研与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捐助等途径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来源稳定可靠,有切实的保证。“十一五”期间,事业收入总计9.87亿元,教育事业支出4.8亿元。该院2001年开始建设长安校区,截至2010年12月,累计投资7.97亿元,其中利用银行贷款4.78亿元,自筹经费3.19亿元。2010年12月,我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决定,2011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将达到9000元,2012年以后生均拨款将提高到12000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

    7领导班子。

  现任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熟悉高等教育,在广大师生中享有很高声望。8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高等教育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富力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能够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实现科学发展。

    (二)办学特色与成效。

    1“邮电”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1)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在通信、电子、计算机、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专业上优势突出,在光纤通信系统、通信网、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邮政普遍服务与市场管理制度、邮政网络组织与优化、量子信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西北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鲜明,这些学科专业与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密切相关。

  (2)着力凸显了各学科专业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办学特色。近年推行《西安邮电学院学科专业调整及院系设置方案》,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学科专业关系,加强资源调配与共享。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成立了8个二级学院和2个研究院,推行二级管理体制,实行管理中心下移,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凸显了各学科专业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特色。

  (3)着力彰显了信息技术科学在各行业的应用特色。坚持“扬优、扶新、支重”的学科建设思路,以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丰富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内容,积极开辟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三网融合等新兴学科研究方向,构建先进的学科基地,使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水平再上台阶。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成员包括:谢永斌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韩俊刚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李涛、刘颖、周晓辉3位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张鹏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员)、魏巍博士(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近130多项)、贺伟教授(三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同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研一体化平台,加大交叉学科的重大课题培育力度。基本形成了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龙头,以信息化为纽带,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信息学科专业群,建成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的大信息服务基地。

  (4)着力打造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加强合作,设立国防生教育学院,着眼于培养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探索出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借助学校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5)着力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特色学科及其与管、理、经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在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2强化质量意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

  (1)倡导教研统一,彰显培养特色,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倡导教学和科研统一,把教授作为实施教研统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多年来,学院正副教授均以饱满的工作量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把科学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为抓手,狠抓教学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验室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客观分析、科学评价和有效监控机制,健全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特色学科及其与管、理、经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在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出了“企业对接定制培养”、“3+1 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覆盖面达到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奖励700余项,其中全国各类奖励111项,省级赛区各类奖励258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在我省高校中位居前列。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2)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交流合作,坚持不懈地支持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

  该院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先后与美、英、德、法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联授。近五年来,应邀来校交流的海外专家学者超过350人次,举办双边技术研讨会近20场。作为我省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参与美国“十万强”计划项目。

  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其在西北五省区分公司、兰州军区以及国内外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取得国际标准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校立足陕西,依托行业,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借助自身的特色优势,在服务信息、邮政行业的同时,紧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机遇,大力拓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积极搭建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陕西省两化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水平研究机构相继落户该校,华为、中兴、武汉邮科院等企业单位捐赠精贵设备,与该校联合建立了价值4000万元的现代通信网络实验室。依托这些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该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该院自主设计开发的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系列芯片已为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等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使用;协助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陕西省及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规划》;协助建立了西咸两化融合国家级试验区及榆林、宝鸡两个省级试验区;组织了省市两化融合专题培训和全省企业两化融合技术交流培训,累计培训1300人次;对秦川机床、陕鼓动力等20个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在信息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技术支持;联合组建了“未来—西邮信息化服务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安全规划和陕西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2010—2020),协助制订《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试行)》和《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与陕西省公安厅联合组建的“陕西省法庭科学电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的6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总产值已达到294亿元,近五年上缴税金4500余万元,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3)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求是、奋进”的校训精神、形成“宽厚、协作、敬业”优良校风、砥砺和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风和校园文化,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坚持教授治学,倡导学术自由,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深入发掘学校文化底蕴,强化全员共建意识,培养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沟通、协作、敬业、务实的职业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探索全员育人的新途径,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协调。提倡人文与科学并重,以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加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衡,形成了规范、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中央部委、省市政府、电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设置西安邮电大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全校师生全力支持学校更名为大学。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多年来关注和支持该校的发展,希望该校“早日发展成为国内信息行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大学”。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相关政府部门对该校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在学科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希望该校“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通讯信息产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西安市政府对该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提供土地和城市配套工程,支持该校建设新校区,全面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其在西北五省区分公司、兰州军区以及国内外近百家企事业单位与该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现代邮电大学,是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夙愿,在校党代会、教代会上被历届代表多次呼吁,已经成为校内外关心该校发展各界人士的共识,成为鼓舞广大师生员工奋发向上、推动学校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西安邮电大学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一)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落实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质量生命线意识,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不断提高质量始终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信息科学技术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现代邮电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留学生及国际合作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结构定位: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行业,服务西北,辐射全国。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

  在校生规模达到并稳定在18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000人左右。

    2学科与专业。

  形成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4个专业入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完成培养试点工作,新增本科专业10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0个左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长,生师比控制在16∶1,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博士学位人员比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分别达到90%、35%、50%。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等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物5—10名;引进和培养20名学科带头人、50名学术带头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0—20名;培育和扶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3—6个,校级创新团队10—20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6—10个,校级教学团队15—30个;选拔培养300名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

    4 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在教学水平方面,新增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以上卓越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有2部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在科研水平方面,建成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7个左右,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争取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有较大突破,年均科研经费保持在1亿元左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以上;力争在培养国内有影响人才、取得有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对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方面取得进展。

    5基础设施。

  占地面积达到18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亿元,适用图书170万册,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

    6国际化办学。

  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学历学位互认,探索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的有效机制,拓宽留学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学校出国留学和来校留学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5%;国际学院初具规模,年培养、培训学生达到1000人次。有海外留学进修、交流经历的教师人数占在校专任教师的30%。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实行教育职员制和职级制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教职工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管理干部队伍中,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职业化的管理干部队伍,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西安邮电大学章程》,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党委会、书记办公会、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会议与议事规则,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学术管理体系。推进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职代会制度。继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适时采用大学院制,整合现有院系设置,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继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及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配套的教学科研奖励办法,及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逐步完善激励、竞争、考核和约束机制,激发全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特色与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带动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办出特色,实施“学科研究方向凝练工程”、“学科创新人才汇聚和培养工程”、“学科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工程”、“学科建设管理创新工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社会化与国际化工程”。做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选择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申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确保2—4个专业入围卓越计划,并完成一轮培养试点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新课程开发试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科(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完善优秀人才成长有效机制,积极实施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学科(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五大计划”,大力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教师国内进修培训工程、教师国外(境外)研修交流工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四大工程”,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

    5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创新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水平稳步提高。跟踪学科前沿,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出20个特色研究方向,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学科创新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完成长安校区二期工程(包括:教学实验楼、研究生培训楼、外国专家楼、研发中心大楼、科研大楼、学生食堂及其附属设施等)建设任务。创造条件,启动并完成长安校区三期工程部分建设任务。改善图书馆阅览环境,丰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图书、期刊、电子文献的购置比例,完善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功能,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加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加快仪器设备更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7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校风建设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领导干部扎实作风正校风、带教风、促学风,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机制,举办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学术报告、知识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校园美化绿化、人文景观建设,营造出团结和谐、求实创新、学术自由、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8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把国际化办学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以设立国际教育学院为抓手,大力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鼓励院系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聘请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外籍专家来校工作,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加强与海外基金会的合作,积极争取海外资助,力争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在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拓宽留学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9经费保障。

  完善经费筹措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专项经费和省级各类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强与IT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争取横向合作经费总数有较大增长。进一步加强经费管理,完善经费投入项目评审、风险防范、资金监督等机制,保证学校事业收入持续增长,事业收入在未来十年年均达到55亿元。除正常教育事业支出外,学校将划拨专项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校教育事业持续、高效、快速发展。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