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 陕政办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

现就高洁等3位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的提案》(第1982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近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依托秦岭和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持续做好秦岭生态保护气象综合监测预报和服务评估工作。

一、我省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现状

一是初步搭建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完成FY3、FY4号卫星直收站建设,建成6个酸雨监测站、32个大气负氧离子站,以及微波辐射、温室气体、紫外线等观测站,实时监测湿地、荒漠、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下垫面状况以及大气气溶胶,初步形成秦岭生态气候及气象灾害观测网。依托秦岭大气科学实验基地,在秦岭山脉建成“一横三纵”4条相互交叉的断面观测网,持续开展秦岭大气环境观测分析和研究。

二是持续开展秦岭生态气象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建成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价等系统,初步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体系。持续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植被覆盖度及固碳能力研究。目前全省17个县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个县入选全国“避暑旅游样本城市”,我省商洛市成功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 

三是初步形成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成立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建设汾渭平原环境气象共享平台和业务系统,共享297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点信息,实现监测、预报和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对于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快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建设。依托秦岭和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加快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在秦岭地区建设20个秦岭断面气象站,1个生态气象观测站,开展包括基本气象要素、辐射、负离子、生态、实景等观测。针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及城市热岛效应、黄河湿地生态多样化及生态保护、秦岭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气象观测,推进“一山一水一平原”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协调发展。

二是增强生态气象评估能力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多源数据融合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支撑平台,建立基于“云+端”的生态气象影响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估和水源涵养功能生态气候分析系统,开展气象因子对森林气候承载力的监测评估和气候效益评估;研发水源涵养估算模型,实现水源涵养的自动化估算,分析降水、气温等气象条件对涵养水量的影响,开展生态植被、湿地、水体等生态质量智能化气象监测评估,开展干旱、森林火险、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病虫害影响监测预测,提升秦岭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深度挖掘秦岭地区气候资源,持续开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镇)”“中国气候好产品” 等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工作。

三是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协作机制作用,升级建设汾渭平原大气环境预报预警系统,完善汾渭平原环境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机理、扩散机理、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以及臭氧污染气象成因分析研究,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攻关,提高环境气象的精细化、智能化预报预测能力,提升秦岭和黄河流域(陕西段)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及区域大气污染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水平。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3日

(联系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电话:02963912204)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