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行业公报

2018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强优势补短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县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县域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规模壮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兴县强县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攻坚克难,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取得新进展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突破万亿。2018年,全省77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738.2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8.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县均生产总值139.46亿元,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39个,较上年增加4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11个,较上年增加1个。

二是县域总税收收入跃上千亿。2018年,全省77个县(市)实现总税收收入1023.56亿元,首次跃上千亿元新台阶,较上年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县均总税收收入13.29亿元,总税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17个,较上年增加3个。总税收收入占县域生产总值的9.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省77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9.4%,快于县域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31.8%,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比48.4%,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6.7%,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经济支撑有力。2018年,全省77个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58.12亿元,同比增长9.5%,较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工业占比49.9%,高出全省水平10.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6%,拉动县域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消费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77个县(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3.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6.77亿元,较上年增长11.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六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省77个县(市)新增统计调查单位2500个,占在库统计调查单位的1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9个,较上年增加了70个。

七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2018年,全省77个县(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4443亿元,同比增长19.9%。旅游收入达到2507.9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559.5亿元。

八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01,较上年下降10.7%,各县(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绿化覆盖率35.99%,有44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2.05%,较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38%,较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有37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九是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全省77个县(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人,较上年增加了4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3.8%,较上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44.8%,较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22%,有50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十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较上年增长8.1%,有5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56个县(市)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较上年增长9.2%,有22个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57个县(市)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二、总体实力偏弱,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2018年,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总体实力偏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性改观,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是对标安徽,经济强县偏少、竞争力偏弱。2018年,我省77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738.27亿元,仅为安徽61个县(市)生产总值的76%。县均生产总值139.46亿元,仅为安徽的60.2%。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市)11个,比安徽少24个。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的县(市)5个,比安徽少8个。2017年,陕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4个,比安徽少10个。

二是县域服务业、非公经济和城镇化水平低下。2018年,全省县域服务业发展、非公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水平虽较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其中服务业占比31.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48.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5.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6.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1.4个百分点。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较弱。2018年,陕南县域经济增速达到9.5%,继续领跑三大区域,分别高于关中和陕北2.1个和0.7个百分点。但多年较快的经济增长尚未改变陕南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的状况,县均生产总值99.38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了40.08亿元,仅为关中的73.1%、陕北的52.1%。县均总税收收入3.61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了9.68亿元,仅为关中的43.2%、陕北的11.33%。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水平过低。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相差22106元,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标杆安徽比,相差2783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相差3404元。2018年,全省有55个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有33个县(市)不到1万元。

三、突出重点抓短板,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省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重要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需要全省上下强化问题导向和短板意识,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工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新型县域工业。工业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是有效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关键。目前我省县域工业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急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要加大科技成果县域转移转化力度,推动传统工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二要强化技术创新,针对县域工业企业研发创新不足或缺位问题,尽快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省市产业专项基金作用,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工业发展模式。三要敢于“无中生有”,着力克服县域有限资源制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招商,大力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四要坚守生态环保红线,推动产能过剩行业、低端污染行业加快出清,积极探索和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县域工业。

二是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目前我省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是“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一要围绕全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总体布局,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板块。二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入股、托管步伐,推进特色农业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三要加强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高端农副食品产品加工业,支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力打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提高综合经营收益。

三是狠抓非公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非公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繁荣县域产业发展的基本力量。目前我省县域非公经济体量小、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非公成分较高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必须采取措施深化提高。一要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加快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促其茁壮稳定成长,促其个转企、小升规,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二要从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入手,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县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健康医养、文创等新兴产业,不断强化非公经济渗透力,拓展县域服务业发展空间。三要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陕北县域为重点,以省属国有企业为突破口,鼓励非公资本参股经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

四是狠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省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还需系统思维、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一要抓好乡村组织振兴,按照全省乡村组织振兴行动方案,选好配强村级干部,加强村级干部管理,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二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发展潜力,将农村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要抓好农业经营主体振兴,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激励吸引大学生投身农村,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体。四要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