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市/区公报

2011年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线,按照“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力度,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高点起步的目标。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4.53亿元,剔除价格因素,较上年同期增长1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41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31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81亿元,增长14.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8034元,较上年增长15.7%。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7.6:62:30.4调整到7.4:63.7:28.9。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08.34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2%,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物价调控初见成效。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9%以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5个和0.8个百分点,涨幅位居全省下游。所监测的八大类商品指数“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9%,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5%,医疗类上涨4.6%,娱乐教育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4.2%,家庭设备类下降0.3%,交通通讯类下降4.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较上年上涨4.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8%。

  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67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9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17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1955个。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4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较上年增长7.3%;年末常用耕地面积94.9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1.4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6.64万吨,秋粮总产14.8万吨;水果面积88.19万亩,总产62.95万吨,增长12.9%;其中,苹果总产60.52万吨,增长13.8%。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年蔬菜总产13.36万吨,增长12.4%。畜禽规模化养殖饲养率达到70%。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较上年增长5.6%;牛奶产量2.55万吨,增长8.1%;禽蛋产量1.58万吨,增长14.5%。
  
  全年造林面积20.07万亩,四旁植树607万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1.52万千瓦,较上年增长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969台,小型拖拉机4992台。其中当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341台;有效灌溉面积19.36万亩,其中当年新增4105亩。
  
  三、工 业 和 建 筑 业
  
  工业经济波动前行。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81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7%。
 

  支柱行业发展良好。全年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79.99亿元,增长1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46亿元,增长24.8%;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展加工业7.69亿元,增长4.9%;电力生产及供应业11.68亿元,增长6.9%。四大支柱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82.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个百分点。
  
  转型行业提速发展。全年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增长101.8%;医药制造业0.64亿元,增长27.2%;装备制造业3.37亿元,增长10.4%。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77亿元,较上年增长35.1%;实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96亿元,增长36.4%;实现税金17.44亿元,增长13.5%。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建筑业快速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28家;年末从业人员11273人,较上年增加1422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78亿元,增长27.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23.9%;实现利润7200万元,增长20.4%;实现税金206万元,增长8.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99.17万平方米,增长34.1%;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42.57万平方米,增长48%。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96亿元,较上年增长32.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3亿元,增长36.3%;跨市投资6.21亿元,下降18.1%;农村非农户投资1.14亿元,下降36.7%;农户投资3.22亿元,增长5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36亿元,增长43.6%。 

  注:图内的增长速度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含跨地市投资和农户投资部分。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二产业完成52.56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完成76.07亿元,增长52.9%。投资继续向传统优势行业和民生领域集中。其中,煤炭开采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分别完成投资10.9亿元、37.33亿元、24.56亿元和6.3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3%、34.7%、33.8%和125.7%。

     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情况
                  单位:万元

  注:表内分行业数据为固定资产投资口径,不包含跨地市和农户投资部分。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二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药王大道建成通车,大唐养生园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照金香山景区完成投资5.26亿元,耀州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30万吨炭素项目、牡丹园改扩建项目、北市区垃圾处理工程等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矿山年产120万吨水泥粉磨站、声威特水日产25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白石崖煤矿年产45万吨技改等续建项目基本建成。
  
  五、国 内 外 贸 易 和 旅 游 业
  
  消费持续升温。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1%;分城乡看,城镇实现40.87亿元,增长18.2%;农村实现12.39亿元,增长13.6%。分行业类别看,全年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23亿元,增长20%;零售业实现34.89亿元,增长17%;住宿业实现1.17亿元,增长21.3%;餐饮业实现6.21亿元,增长26%。

  外贸进出口迅速恢复。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16.8万美元,同比增长107.5%。其中,进口180.4万美元,较上年增长82%;出口836.3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14%。
  
  旅游业快速发展。照金红色游、休闲养生游迅速升温,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节成功举办,影响空前。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1亿元,增长82%。
  
  六、交 通 和 邮 电 业
  
  交通面貌继续改善。延西高速西安--铜川新区段建成通车,耀旬二级公路改建项目建设顺利。全年完成公路客货周转量36.8亿吨公里,增长21.4%。境内公路总里程4054.73公里,增长14.7%,其中,高速公路105.49公里,国道117.11公里,省道68.7公里,县道578.17公里,乡道882.84公里,村公路2244.35公里,专用公路58.08公里。全年建成通村油路63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5%、14.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2.34万户,同比增长12.6%。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2.3万户,较上年增长2.5%;数字电视用户11.4万户,较上年增长2.7%。
  
  七、财 政、金 融 和 保 险 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8.36亿元,同比增长35.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89亿元,增长37.4%,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各项税收10.18亿元,增长34%。全市财政支出64.78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教育支出13.0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8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9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5%、15.4%和25.7%。 

  金融业基本稳定,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营业网点147家,从业人员1803人,较上年增长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45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82.16亿元,增长21.2%;单位存款余额110.5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2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8.71亿元,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51.76亿元,增长26.5%。
  
  保险、证券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各类保险业机构15家,分支机构52家,从业人员3000人。证券机构2家,从业人员25人。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13%;人寿险保费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4.2%。保险业累计赔付1.47亿元,同比增长44.1%,其中:财产险赔付1.01亿元,同比增长17.4%;人寿险赔付0.46亿元,同比增长206.7%。
  
  八、科 技 和 教 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82家,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5项,受理专利申请178项,专利申请授权66项。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市,获得全省3项科技进步奖。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58所,在校学生10.9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494人,毕业生7572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2444人,毕业生13619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7988人,毕业生9568人;特殊教育学校(市聋哑学校)1所,在校生40人。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1308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人数2275人,较上年增加74人,增长3.4%。王益区教育创强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全市实现了教育强区零的突破。
  
  九、文 化、卫 生 和 体 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29个,公共图书馆5个;新增影视传媒公司1家,3D影院1个。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3.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大型情景乐舞《耀瓷丰韵》荣获全省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综合大奖,全年送戏下乡和“周末剧场”免费演出102场,放映公益电影7220场,铜川城市形象宣传语征集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行。
  
  档案工作不断加强。全市现有国家综合档案馆5个,国家专业档案馆1个,大型企业档案馆1个,馆藏案卷46.44万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14.21万件,全市馆藏资料4.38万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新合疗、村级规范化卫生室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6.9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7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62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07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156人,注册护士2317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7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49人。
  
  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全市“春蕾杯”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中美国际男篮对抗赛、“全民健身日”万人健步行等20次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成功举办。组团参加了2011年全省运动会,获奖牌64枚,其中金牌13枚。年销售体育彩票2580万元,较上年增长7.5%。
  
  十、 人 口 和 环 境 保 护
  
  人口管理日趋规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全覆盖,继续保持了全市低生育水平。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54万人,农村人口34.28万人;人口出生率9.37‰、人口死亡率6.01‰,人口自然增长率3.36‰。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内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6家,拆除燃煤锅炉10台,推广天然气锅炉32台。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328天。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单位GDP电耗下降9.3%,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6%,降幅位居全省前列。
  
  十一、人 民 生 活 和 社 会 保 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5元,同比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40元,同比增长19.3%;农民人均纯收入6077元,同比增长26.9%,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861元,同比增长10.4%。
  
  保障房建设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开工34458套,完成计划的110.1%,其中,实际新开工廉租房5447套,公租房7112套,经济适用房3147套,限价商品房2264套。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等奖,获奖励5000万元。王益区被评为全省保障房建设先进区县,获奖励600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全覆盖。全市参保人数达到29.09万人,5.85万人领到了养老金。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7万人,比上年增加2384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97万人,增长9.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69万人,增长5.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1.3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年末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3个,拥有床位1100张。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35万人,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310元/人月,较上年增加117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600元/人年,较上年增加404元。
  
  
  注: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已经省统计局评估。
  
  2、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因国家统计口径调整,工业、投资及商贸有关数据、增长速度与2010年实际数据相比有所变化。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