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市/区公报

2006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和谐榆林,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抓住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全市国民经济在“十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持续、协调、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00亿大关,全市生产总值439.47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五,比上年增长17.0%,增长速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3和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3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299.6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04.53亿元, 增长11.4%。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4%、76.12%和19.34%,分别拉动GDP增长0.8、12.9和3.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8.6:62.4:29.0调整为8.0:68.2:23.8,一产和三产分别降低0.6个和5.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3312元,折合1721美元。

  二、农 业  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28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5.37万吨,比上年减产0.86万吨;油料总产4.57万吨,增长5.3%;蔬菜总产量34.21万吨,增长2.1%;水果产量34.31万吨,增长138.1%。农作物播种面积56.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造林面积3.51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51万公顷,飞播造林1万公顷;退耕地造林0.37万公顷;封山育林1.74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5.9%。肉类总产量16.10万吨,增长13.2%,禽蛋3.10万吨,增长5.5%,奶类5.38万吨,其中牛奶5.06万吨,增长15%。山羊毛产量1283吨,绵羊毛产量4513吨,羊绒产量83.22吨,蚕茧产量28吨。全年畜禽存栏总量1132.88万头(只),增长9.9%,其中大牲畜存栏总量达33.51万头,减少2.1%。生猪存栏106.2万头,增长9.9%;羊子存栏483.8万只,增长19.5%,禽存栏487.91万只,减少2.1%。全年畜禽出栏总量805.09万头(只),增长15.3%,其中大牲畜出栏6.18万头,增长7.1%,生猪出栏132.1万头,增长15%,羊子出栏291.63万只,增长21.5%,禽出栏353.02万只,增长4.6%。

  渔业生产有待加快发展。2006年渔业总产值0.25亿元,比上年下降28.5% 水产品产量0.41万吨,下降28.1%。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0.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2%。当年机耕面积14.60万公顷,机播面积6.84万公顷,机收获面积2.8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生产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抢抓市场机遇,围绕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千方百计扩大产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效益的稳步提升。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74.54%,拉动经济增长12.7个百分点,占GDP总量的6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7.09亿元,增长22.4%,以煤、油、气、盐、电、化、材七大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占全部的99.3%。全部工业总产值为552.12亿元,增长3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0.12亿元,增长38.6%,工业产品销售率99.7%,与上年基本持平。图4.2000?200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320.78亿元,增长32.6%;集体工业产值34.04亿元,增长52.2%。轻工业产值3.53亿元,增长8.7%;重工业产值506.46亿元,增长38.9%。规模以上工业(不含长庆、农电)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0.79亿元,实现利税52.8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6.61亿元。

  表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11600万吨      10.0

       原盐         28.72万吨       9.4

       天然原油       536万吨         11.1

       液化石油气     9.42万吨       11.6

       天然气       65.23亿立方米    7.2

       原油加工量       119.75万吨     32.8

       汽油         51.73万吨     40.4

       柴油       52.84万吨        27.8

       精甲醇       64.87万吨     38.4

       发电量       86.61亿度     33.9

       火电         86.10亿度      34.1

       平板玻璃    277.44万重量箱   39.7

       焦炭       391.68万吨     35.6

       氮肥        3.61 万吨    -0.9

       电石       90.18 万吨     50.6

       水泥      60.13 万吨     26.3

       铁合金       10.43 万吨     84.4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9.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390.69万平方米,竣工产值为24.8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3069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9.01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78亿元,增长61.0%,跨区项目投资57.23亿元。

  在城镇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完成140.54亿元,增长41.9%,设备工器具购置59.46亿元,增长68.0%,其他费用41.78亿元,增长1.5倍。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61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6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19个。建成投产项目408个,新增固定资产97.04亿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22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36.53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56.56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57.7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完成2.0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0.69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1亿元。

  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45个重点项目中,续建项目29个, 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16个。续建项目中,古城步行一条街项目道路工程部分已经通过验收,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陕蒙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榆林特种玻璃生产线一期已经建成投产;府谷30万吨冶金型焦项目、榆林垃圾处理场、榆林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锦界大电厂一期、榆林煤化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甲醇一期10万吨项目、榆树湾煤矿工程等6个项目进入工程收尾阶段。计划新开工项目中,神木-府谷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锦界煤电一体化二期、柠条塔煤矿、米脂天然气净化项目、青啤榆林10万吨啤酒项目、榆阳区香水供水工程、扶持南部六县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病险库坝加固工程等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而且部分项目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6年完成增加值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全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57.46亿元。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862.6公里,等级以上公路677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6公里,一级路为104.8公里,二级路903.3公里,三级路2380公里,四级路2996.4公里。通油路乡镇达185个,占总乡镇数的83.3%。全市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5.54公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四条高速公路陕蒙、靖安、吴子、子王共完成投资49.4亿元,其中靖安、陕蒙高速公路分别于9月、10月份全线建成通车。

  全年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完成630548万人(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1982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83238万人公里,货运量1896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47310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我市境内生产的煤炭大多通过铁路向外运输。全年铁路运送旅客约41.21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916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电信业务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90万门,新增20万门,增长23.3%;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71.16万户,其中市话22.36万户,农话27万户,小灵通18.4万户,公用电话3.4万户。移动通信业务收入9.07亿元,净增移动电话用户19.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6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20.76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达62.5 部。年末电脑宽带用户总量达50871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292.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8%,旅游收入为9.63亿元,增长55.83%。至2006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2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全市有旅行社38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36家。全年旅行社组团和接团人数为40422人次,比上年增长24.71%。

  六、贸易、市场价格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表2.各类价格指数

   类 别         指数(上年=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8

   食品         104.4

   粮食        107.0

   烟酒及用品       103.2

   衣着         104.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6.4

   交通和通讯       97.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5

   居住         105.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9

   燃料类       116.9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2.4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7000万美元大关,达7088万美元,较去年增长16.1%。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4100万美元,增长56%;煤炭出口总值2988万美元,下降33%。

  招商引资规模空前壮大。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14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91.63亿元,仅次于西安市。新引进外资企业31户,累计达到199户。在第十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总投资301.55亿元,引进资金300.29亿元,其中合同项目9个,协议项目22个,总投资293.73亿元,签订贸易合同15个,合同金额6.59亿元,签订贸易协议2个,协议金额1250万元。首次成功举办第四届西部国际煤炭及采矿业博览会和榆林招商引资及项目推荐会,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578.98亿元人民币。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在大幅提高。

  七、金融和保险

  全市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贷款增加,现金继续回笼。到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83.44亿元,较上年增长35.3%,较年初增加126.2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9.12亿元,比上年增加63.86亿元,增长36.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3.4亿元,较上年增长49.9%,其中短期贷款159.81亿元,增加64.7亿元,增长24.6%,中长期贷款122.1亿元,比上年增加32.24亿元,增长119.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累计2528.95亿元,各项现金累计支出2451.83亿元,收支相抵后净回笼货币77.12亿元。

  006年各类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3.47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1亿元,寿险收入2.47亿元。 各类保险公司2006年赔付额1.4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40亿元,寿险赔付1.04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257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9所,普通中学263所,小学2086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59%和 97.24 %,分别比上年提高0.19和0.94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1.18%和3.83%。普通高中招生32567人,高中在校学生达98607人。2006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7675人,同比增长12.5%,列全省第五位。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6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03 %、93.83%、83.55% ,分别比上年提高0.13、2.83和5.55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积极承办了“2006中国西部能源化工科技论坛”,策划科技引资项目245项,签订招商引资项目90个,其中科技创新项目16个,签约资金8亿多人民币;加大对群众科技知识的宣传力度。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评议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8项,申请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这是我市多年来申请专利最多的一年。评出2006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特殊贡献奖拟奖人员2名;市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2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这是我市近年来获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一年。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3处。全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000多场,各级文化部门送书下乡20多次,送书30000册,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共计送电影下乡30000场。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收编歌曲1427首。

  社会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首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开展了陕北民歌校园行、“多重视角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陕北民俗文化展演、“放歌信天游”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农民歌手擂台赛和陕北民歌大家唱等六项重点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榆林卫城(城墙)等8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原有的统万城遗址等5处国保单位,我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3处。

  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3439户。广电数据业务较快发展,新建专网93个、专线14条,新发展个人宽带用户2986户。全市广播覆盖率87.1%,电视覆盖率87.8%。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3.1%,农村学校体育达标率在82.3%以上。全市共组织各类群体比赛和健身活动180余次,活动人数为9万多人次,社会集资、筹资投入比赛活动的经费达到130余万元。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共获得奖牌357枚,比上届多127枚,其中:金牌218枚,比上届多87枚,75枚银牌、64枚铜牌,金牌榜名列全省第二,仅列西安之后,实现了“争二”的更高奋斗目标。同时,代表团获得了大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体育彩票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彩票投注点132个,2006年销售额为5600万元,筹集到可观的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67.2万元,启动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作,全市共建成42个农村体育健身场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0个,其中医院62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8326张,卫生技术人员8527人,其中执业医师3506人,执业助理医师789人,注册护士2129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558人。乡镇卫生院223个,床位2229张,卫生技术人员2311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与保障

  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30.33万人,出生率为10.7‰,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0元,比上年增加590元,增长9.6%,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6137元,增加1427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4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84元,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7.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11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27.7%,农村为37.1%,分别比上年下降4.9和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9.41万人,工资总额304518万元,比上年增加33474万元,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487元,比上年增加3230元,增长22.6%。

  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202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98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50.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共有87265人享受城市低保,24.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全市共发放救灾款232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五保敬老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已有8850人五保对象享受五保供养。福利企业整体实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2家,企业职工496名,其中残疾职工254人。全年福利企业年产值达到2.6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电脑福利彩票投注点154个,全年销售额达7313万元,再创历史新高。市本级使用彩票公益金78万元,支助贫困大学生100名、社区14个、学校3所、敬老院3所。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9.1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8.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74万人。

  十一、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市政基础建设投资市政项目总数为12项,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建项目6个,8个已经建成,项目总投资为3.55亿元。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供水、供气、供热能力不断加强。榆林城区改造和新铺设各类管径供水管道49公里,日新增供水能力4000多立方米,自来水年供水量为883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93%;城市气化工程逐步推进,新增供气管线25.2公里,天然气总管线长达19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9000多户,总用户数达3.6万户,居民气化普及率约占到60%,年燃气总供应量为1916万立方米;本年新增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170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指导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指导神东电力公司等10余家重点企业,建立烟气、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同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整顿工作,全市对87家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的电石、铁合金和兰炭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关闭了16家位于村镇、饮用水源地附近的兰炭企业,目前,全市410家电石、铁合金和兰炭企业中,有323家通过了环保验收,投入正常生产,占总数的79.2%;组织人员到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县,检查井场63个、油井141口、气井15口,关闭13口含水量高、产油率低、污染严重的老化井,通过整顿油气区面貌有了新的改观,200多口油井实现了管道运输,300多口油井建起了纳污池,400多口油井进行了绿化;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油改气工作力度,目前城区内300多辆出租车、50多辆公交车用上了天然气。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42起,同比上升4.3%;死亡353人,同比减少34人,下降8.8%;受伤525人,同比上升23.5%;亿元GDP 死亡率为0.87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而得。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