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一五”能源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能源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能源产品成倍增长。预计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1.55亿吨,是2000年的3.4倍;原油产量1550万吨,是2000年的2.86倍;原油加工量1080万吨,是2000年的 2.24倍;天然气产量70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3.4倍;发电量520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1.84倍。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一定进展。

  二是“三个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西电东送”工程启动实施,已开工建设的装机达到180万千瓦。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已建成煤制甲醇生产能力20万吨,在建能力6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天然气化工快速发展,天然气甲醇生产能力达到53万吨。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神东、陕北、黄陇三大煤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榆树湾、黄陵2号井、大佛寺等大型矿井相继开工建设;原油产能建设工程稳步实施,陕京、靖西等输气管线一期和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运;韩城二电、户县电厂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神木煤电一体化项目、铜川电厂、府谷清水川电厂、喜河及蜀河梯级水电站正在建设,府谷庙沟门煤电一体化、蒲电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神木20万吨甲醇等项目建成投产,兖矿60万吨甲醇开工建设,煤液化、陶氏煤化工、石油乙烯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

  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煤炭工业设计、施工、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具备自行建设千万吨级大型矿井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和运输设备使用增多,开发技术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石油工业的科研、勘探开发、地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能力明显提高,已广泛应用采油注水同步、大型酸化压裂、反九点注水等技术措施,原油采收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力工业的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发展模式逐步建立,新建大型电厂基本采用空冷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装置,有效地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五是能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能源资源管理得到加强,正常开发秩序基本建立。煤炭资源一级市场由政府控制,组建了省煤业集团,国有重点煤矿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化。石油行业清理整顿工作完成,组建了延长石油集团公司,为我省地方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力基本实现厂网分开,初步形成竞争机制。

  我省能源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省能源供需总体保持平衡,但省内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局部地区用电比较紧张;二是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较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三是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治理保护任务艰巨;四是面对能源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水源、交通等基础配套还急需进一步加强;五是老矿井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二)基本形势

  1、“十一五”是我省构建能源大省,实现能源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国际制造业大量向我国转移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能源需求旺盛,能源工业发展的市场条件良好。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支持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国家根据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实际,确定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等石油替代产品,这为我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化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是我省能源工业发展已进入全面加快的新阶段,随着一批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重大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启动建设,能源工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将大大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2、“十一五”是我省能源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一是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中二次能源和能源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将对我省能源工业结构调整起到有力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能源企业加快自身组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积极性提高,正在成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体力量。三是煤制油、煤化工等能源化工技术迅速发展,我省能源工业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条件基本具备。

  3、“十一五”是我省能源工业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范围的能源合作日益密切。我省能源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逐步开放能源领域和支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良好机遇,抓住能源市场持续趋紧的有利时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来我省投资建设能源化工项目,提升我省能源工业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集约化、外向型、可持续的能源工业发展新路子。

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和我省实际,“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是: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能源工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能源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能源生产,努力构建能源大省;进一步加快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加大能源转化力度,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等现代能源转化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积极开发水能、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预期目标

  在满足省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向国家提供更多的优质清洁能源;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个转化”实现新突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管理体制;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

  规模目标。到2010年,能源工业完成投资2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2500亿的48%。

  产能目标。到2010年,全省原煤产能达到2.6亿吨;原油产能达到2000万吨(含长庆油田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含长庆1000万吨);天然气产能达到14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达到2400万千瓦(含“西电东送”480万千瓦);甲醇产能达到600万吨;煤制油产能达到400万吨。

  结构目标。到2010年,成品油、电力等二次能源比重提高,能源深加工产品产量较快增加。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有较大提高。

  节能目标。到2010年,全省能源效率达到40 %,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1左右。

  三、发展重点

  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化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五大产业”为重点,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和陕南水电“三大区域”开发建设。

  (一)“五大产业”发展

  1、煤炭

  煤矿建设。加快神东、陕北、黄陇三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榆树湾、黄陵2号矿井、柠条塔、冯家塔等大型矿井建设,扩大煤炭生产能力;实施渭北矿区老矿井挖潜改造,近期改扩建铜川玉华、韩城下峪口、蒲白朱家河、澄合王村等矿井,稳定生产能力;加快彬长矿区、麟游煤田开发,建设大佛寺等大型矿井,加快关中渭北能源接续地建设。

  煤液化项目建设。加强对煤液化等现代洁净煤技术的跟踪研究,积极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做好技术引进和商业化应用工作。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技术经济条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神华300万吨和兖矿100万吨煤液化项目,同时支持在榆神矿区等建设煤液化示范项目

  煤层气开发。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先抽后采,综合利用”的原则,重点建设渭北等高瓦斯矿区的煤层气开发项目,并积极加以利用。

  2、石油、天然气

  勘探。积极支持长庆等中央企业扩大在陕勘探。充分发挥延长油矿具有油气开发资质的优势,在加大省内勘探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跨省、跨国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十一五”期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7.5亿吨,天然气储量2200亿立方米。

  开发建设。以延安为重点,加快新井开发,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储量动用率,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加强对现有油井的技术改造,推广先进开采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加强油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原油集输问题,增设输油管线,提高管输率。扩大天然气开发规模,加快我省自主开发步伐,完善输配网络,增加天然气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原油加工。以延安炼油厂为重点,通过扩能改造和技术革新,在不增加布点的前提下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按照规划的一次加工能力,配套发展二次、三次深加工装置。

  3、电力

  电源建设。继续坚持水火并举的方针,加快电力工业发展。按照煤电一体化的模式,加快陕北煤电基地建设,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实施“西电东送”工程。重点建设神木锦界、府谷庙沟门、段寨、清水川等煤电一体化项目,力争到2010年形成600万千瓦装机。根据“一线两带”建设需要,加快建设铜川电厂、马屋电厂等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继续抓好关中地区老电厂的改造提高,扩建韩城二电厂、宝鸡二电厂、蒲城电厂,新增装机720万千瓦。同时,根据大中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大型城市热电机组,解决城市供热问题。积极开展黄河北干流开发前期工作。围绕汉江梯级开发,加快建设喜河、蜀河和旬阳等水电项目,使装机扩大到200万千瓦。积极筹划在陕南建设大型火电机组,并根据市场需要适时启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电网建设与改造。围绕陕北和彬长煤电基地建设,强化南北电网结构,加强陕北、陕南与关中主网的联系,形成“四纵两横三环网”(四纵:关中—陕北、关中—汉中、关中—安康、关中—商洛;两横:安康—喜河—汉中、柞水—张村;三环网:关中东、西环网、榆林环网),新建330KV线路300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加强省内电网与省外电网的联结,新建陕西电网与甘青宁电网、川渝电网的联结线,根据陕北火电基地建设进度,配套建设神木至河北南网500千伏等送出工程。加强城乡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保障安全运行。

  4、能源化工

  煤化工。以煤制油和煤制甲醇为主线,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快煤化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型煤化工基地。重点抓好榆神、榆横和彬长煤化工区建设,加快实施英美安格鲁陶氏煤化工、神华陶氏煤化工、彬长煤化工、榆横煤化工等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启动建设1—2套MTO等大型煤化工项目。

  油气化工。加快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建设80万吨石油乙烯项目,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在重点保证省内大中城市生活用气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天然气化工,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增强天然气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5、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多元发展。到2010年,全省启动建设一至两个风力发电厂,太阳能和地热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小水电得到较快发展。

  (二)“三大区域”开发建设

  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我省能源发展思路,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在综合考虑资源质量、水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三个定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三个转化”,按照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煤电、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走大型化、国际化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把陕北建成国家大型能源接续地和煤化工基地。

  2、渭北能源接续区建设。围绕“一线两带”建设需要,在稳定渭北老矿区煤炭生产和加快老电厂扩能改造的同时,重点实施彬长矿区和麟游煤田综合开发。加快彬长矿区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201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1600万吨、电力装机60万千瓦。加快麟游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编制煤田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启动开发。

  3、陕南水电开发。重点加快汉江梯级开发,建成喜河、蜀河,开工建设旬阳、白河等梯级电站。鼓励发展小水电项目,提高水能的开发利用率。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能源行业整合,培育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成若干千万吨级大型矿井。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延长石油集团在我国石油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宏观指导,探索有效途径,推动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能源价格改革,建立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调动各级加快能源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二)加快能源工业结构调整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三个转化”,鼓励一体化建设、多联产发展。坚持上大压小,继续搞好小企业清理整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工业整体素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风能、地热、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推动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

  (三)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组建专门班子,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能源化工重大项目调研储备工作,保证项目连续建设,健康发展。

  (四)加快基础配套建设

  抓紧王圪堵、南沟门、亭口等水库建设,实施调用岩溶水工程,积极开展黄河调水前期工作,满足能源工业发展需要。加快包西铁路复线、西平铁路、重点矿区铁路支线和专用线、榆神高速公路、榆林机场迁建等项目建设,促进能源工业快速发展。抓紧做好重点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编制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继续搞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治沙种草和打坝淤地等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容量;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快采煤塌陷治理,落实保水采煤措施,新建电厂都要采用空冷设备,同步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进一步抓好能源战略研究,完善提高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预测和调度管理,保障能源供给。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规范资源开发行为。积极探索资源储量管理,引导开发主体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严格新建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加快老矿井安全技术改造,促进安全发展。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