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人才培养规模空前,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到“十五”末,我省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接近100万人,初步形成了年均25万大本以上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培养能力,每万人口中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35.84人,居全国第4位,适龄人口高校毛入学率22%,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技术学院、高级技校为龙头,重点技校为骨干,普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每年培训量达100万人次。全省各级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69.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8.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0.3万人,技能人才120.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人才总量年均增长6.8%。

  人才整体素质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和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市厅级干部2000人次,县处级干部1.8万人次,科级干部9.1万人次,各级各类公务员13.1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在陕“两院”院士由34人增加到47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由477人增加到6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由1306人增加到166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由27人增加到54人,第二层次人选由363人增加到580人,第三层次人选由2350人增加到5600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由49个增加到140个,培养博士后661人;我省院士专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多项国家专利金奖。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有所加强,成长起一批在全国和西部颇有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受到关注,高技能人才由占技术工人总数3%提高到4.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新培养出40万农村乡土人才。

  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新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 “十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六大特色经济和四大产业基地的发展和加快建设,国家批准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星火产业带,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全省建立起以中国西安人才市场为龙头的人才网络体系。建立人才市场148个,实现人才流动36.2万人次,年均增长13.4%。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票决制等项改革普遍展开。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强化任期目标管理。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广电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聘用制、岗位管理和新进人员公开考试制度逐步推行。改革职称评审、技能考核和专家选拔办法,建立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能力业绩评价体系,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五”以来,人才流动呈现出进大于出的良好态势,先后引进各类急需人才1.7万人次。对外引智取得新的成绩,执行引智项目1031个,建成50个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重点宣传和表彰了一批献身西部大开发的高级专家和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出了徐精彩、巨粉娥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十一五”,我省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才资源国际化、市场化趋势明显,高层次人才争夺加剧。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走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需要。一是规模不适应。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规模与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规模不大,所占比例偏低。二是结构不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关中大中城市人才多,县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奇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人才多,工农业生产一线人才少;三是素质不适应。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教育教师达标率低,职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有待加强。四是管理不适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人才工作体制尚不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高层次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创新体制,优化结构,改善环境,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抓紧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民、技术工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新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要求。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提高素质相结合,加大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布局;坚持以高层次和基层人才为重点,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人才资源调控体系;坚持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所能的良好环境。

  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经过努力使全省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分布更趋合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目前的198.8万人增加到278.3万人(年均增长7%);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由4.9%增加到8.6%;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由50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

  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工程。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培训干部1.82万人次,五年内把全省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轮训一遍。结合换届和干部调整,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力度,注意选配熟悉经济、金融、法律和城市管理的干部,争取用5年时间,使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要求,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重视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工程。扶持建设5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选拔50名能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企业领导人才;培养选拔500名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经营管理人才。

  实施“三五人才”工程。在原有“三五人才”工程人选的基础上,培养选拔体现国家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代表我省学术技术、管理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代表各地各部门学术技术先进水平,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5000名。

  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振兴计划。 “十一五”期间,为全省县以下高中和农村初中选派普通高校本科学生10000人;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选派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5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5000名;为全省乡镇、街道办事处机关招录高校本科毕业生9000名,基层法庭招录普通高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2000名;为全省乡镇涉农服务机构选派农、林、水、牧、机和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本科毕业生5000名;从省、市、县选派33000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乡镇支农、支教、支医;每年组织10000名乡镇、街道办事处35岁以下、学历不达标的公务员和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进行学历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每年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在全省建设2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形成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省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9万人。

  三、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

  切实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坚持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力加强中青年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和完善挂职锻炼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不断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纲要》精神,进一步优化党政领导人才年龄结构和知识、专业结构,切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重视选拔熟悉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法律和现代科技管理方面业务知识的人才。继续做好选调生工作。注重培养、选拔并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

  依法加强党政人才和公务员队伍管理。认真贯彻和执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公务员法》,抓紧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坚持“凡进必考”,严格选任聘任。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健全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考核结果与公务员职级、待遇等调整挂钩的办法。坚持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公务员交流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抓紧建立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分类管理制度。严把事业单位人员“进口”关,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处理工作,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及时受理和仲裁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规定,认真做好实施工作,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积极推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强化待遇留人的效能。研究制定特殊人才工资、津贴的具体办法。推行“柔性人才”政策,鼓励兼职兼薪。积极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职称评审和专家遴选制度改革。建立评聘合一、专业水平认定和执业资格准入的职称体系。对具有单位内部职务水平特性的教师、研究人员等职称系列采取评聘合一的办法。对社会通用性较强的职称系列,采取资格与职务分离的专业资格(或水平评定)办法。对关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依法实施执业准入制度。鼓励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和生产科研第一线。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力量,多学科协同申请,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用项目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支持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创办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在我省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和骨干企业中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教授、名专家和创新团队。认真实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和 “三五人才”的推荐、选拔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科学决策、自主创新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扩大博士后的设站规模、招生和留陕工作人数。加强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拓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渠道,加强省际间、国际间的项目和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加大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着力造就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善于创新的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加强高级专家和优秀人才库建设,做好专家协会工作。

  五、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权责。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方式,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改进管理方法相结合,把组织选拔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相结合,逐步形成在党管干部原则下,以《公司法》为依据,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逐步探索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和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的新路子,全面推行经营管理者任期制、目标承诺制。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对创新精神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进行跟踪选拔。

  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实行任期制,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薪酬结构,将经营者薪酬与责任、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激励企业优秀人才成长。研究制定《陕西省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实施办法》,规范年薪制度,加强业绩考核,在部分经济效益好、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推行年薪制。推进厂务公开、国有产权代表定期报告、经营风险抵押金等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和纪律监察工作,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规定》,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正确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具有战略决策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出资人代表队伍;培养一批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者;培养一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熟悉企业管理、具有党群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重点抓好大中型企业和列入全省重点脱困企业“一把手”、主管经营的副职、财务负责人,有发展潜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决策经营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严格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执行岗位执业资格制度。对必须由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充任的关键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限期达到要求。对经过培训仍不能取得执业资格者,必须调离关键岗位。主管部门负责确定必须由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充任的关键岗位及工作规范,并负责检查监督关键岗位的执业人员上岗及执业情况,对违反岗位工作规范者进行处罚。

  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培养大批专业化人才

  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递增0.5—1个百分点,2010年力争达到GDP的4%,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力度,培养教师适应新课程和运用现代教育设施设备能力,解决初中教师学历偏低和学非所用问题;采取学校之间包联帮扶、骨干教师巡回教学、教师城乡交流、政策资金向薄弱学校倾斜等措施,逐步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切实解决城乡、城市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和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坚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省重点建设3—5所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和一批示范性专业,各市重点办好1所职业技术学院和2—3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区)重点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稳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院校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建立高等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引导高等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动手能力为重点,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全省各行业、各类人才中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全员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促进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为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充分支持、政府对弱势人群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组织好急需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工作,选派各层次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七、实施农村人才振兴计划,造就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人才队伍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服务。每年为农村基础教育、卫生、农技系统选派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加强农村基层后备人才培养,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每年设立助学金名额,专门用于资助家庭困难、有志到乡镇以下农村从医从教的高校大学生;在省内高校适当降低高考录取成绩,面向农村基层招收定向(委培)生。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依托产业化项目、扶贫项目、引智项目及其它农村基本建设项目,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式,每年从省、市、县相关部门选派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农村进行为期1年的支农支医、支教服务。

  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从“十一五”开始,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全部在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和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工作人员必须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法庭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县(区)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每年选拔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人员比例不少于五分之一;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今后教育、卫生系统凡晋升上一级职称时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加大农村基层人才培训力度。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从2006年起实行强制性学历教育。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选派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新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选派乡镇医护人员到医学院校进行临床或医疗卫生业务培训;,每年选派农技人员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加大引智力度,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计划,重点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和采取短期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函授教育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八、拓宽渠道,加大国内外人才智力引进力度

  积极吸引急需紧缺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规划和措施,积极引进高新技术、现代管理、金融、法律、贸易、旅游、文物保护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或紧缺人才。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产业具有的人才积聚优势,吸引各类学科或技术带头人、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不受单位性质、编制和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其配偶、未婚子女可随调、随迁。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政策,人才来陕可采取兼职、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担任顾问或咨询专家等形式,并享受与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积极创建引进人才的载体,通过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引才基地的建设力度,拓宽吸引、使用人才的渠道,为创业人才、留学人员和研发机构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国来陕工作和服务计划,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大对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继续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围绕发展壮大高新技术、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六大特色产业,加快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瞄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站在更高的技术起点上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力做好关键技术、制造工艺、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培养和锻炼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技术骨干,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组织实施“苹果四项关键技术”、推广大粒樱桃、荷斯坦奶牛繁殖、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水稻旱育稀植、国外经济作物新品种和名优花卉引进推广等引智项目,培植一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做好来陕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外国专家5000人次,组织5000名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来陕工作、创业。

  九、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大力改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落实单位用人和人才择业的自主权,逐步消除各种就业歧视。积极贯通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逐步做到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形式互通。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身份、社保等制度性障碍,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加大政府对人才公共服务场地、网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全省各大中城市建成一批功能较强的大型人才市场,形成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化人才档案管理,发展人才职业信用体系。推进公共事业人才招募,政府倡导和资助的支援性人才流动进入人才市场活动。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两类业务分开管理的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加大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的力度,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加快建立以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加大对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坚持“双百”方针和学术民主,支持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人才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吸附效应,进一步拓展人才创业创新的事业平台,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构筑西部人才高地,创建西部最佳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投入和保障机制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各级党委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政策调研和对人才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把落实中央和省委对人才工作的要求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人才宣传工作。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人才投入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省、市、县财政都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大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新上科研、生产和技改等建设项目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经费。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不少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职工能力的学习培训项目。要完善税收、奖励政策,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境内外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加大对贫困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财政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工作。根据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需要,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强对人才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加强对人才工作重大课题的系统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重视和加强人才信息统计,加快推进全省人才信息库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开发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人才资源信息分析,畅通人才信息流通渠道,提高人才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

  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规划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和实施情况年度评估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纲要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