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

  (一)“十五”回顾
 
     1、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重点产业初具规模。我省“十五”规划确定的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增势强劲的产业。2005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十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约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之一,有力地带动了我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2、关中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迅猛发展,四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002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并印发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关中各高新区加快启动并实施“二次”创业计划,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关中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280.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94亿元,年均增长29.7%;技工贸总收入从2000年的34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65亿元,年均增长32.6%。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长32%。
 
  目前,关中高新区入区企业总计达5000余家,其中高技术企业近1400家,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留学人员创业园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西安已成为全国四家国家级软件双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
 
  2004年,国家批准建设目前全国惟一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将对发挥我省航空产业传统优势、调整优化航空产业结构、提高航空相关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产生重大影响。

  “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因素。
此外,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渭北绿色果业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产业链不断向下游产品延伸,特色产业基地初见成效。
 
  3、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陕西是我国科教资源布局相对集中的省份,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机构方面,目前全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机构97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部门专业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是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在高等教育方面,全省拥有普通高校57所(不含军事院校),民办高等教育及办学机构51所,优势专业方向101个、全国唯一设置专业17个,民办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本科院校数和万人以上学校数名列全国第一。在学科建设方面,陕西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42个专业学科,其中工科43个,位居全国第二,优势学科涵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十五”以来,我省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11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5人,博士生导师123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5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1人。在科技成果方面,近四年来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1900余项,其中5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十五”期间,我省共申请专利15666件,年均增长15%;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打破了我国该类奖项多年空缺的局面。我省综合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为我省发展高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4、民营科技异军突起,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04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1743家,技工贸总收入1252亿元,年收入过千万元的623家,过亿元的78家。在关中各高新区入区企业中,民营企业比例高达90%。民营科技企业对全省高技术产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经济成分,综合发展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民营科技企业的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成为高技术产业的主力。
 
  5、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按照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的要求,“十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快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普遍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省通信光缆总长达到14.5万公里,全省电话用户数1797.4万户,普及率48.58%;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总长达到3.5万公里,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55%和93.66%;因特网网民总数314万户,占全国的2.8%,CN域名11697个,占全国的1.1%,域名总数32330个,占全国的1.2%。电子政务内网已完成省委、省政府两大园区网络平台建设,应用系统正在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各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虽然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趋势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我省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在全国名列10位左右,与我省所拥有的科教和产业优势大体相当。但是,我省所处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仅占全国的5%左右,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65%集中在四川和陕西。在我省内部,高技术产业发展地区差距巨大,产业大都聚集在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关中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0%以上,陕南、陕北产业总量较小,发展基础薄弱。
 
  资金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由于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特别是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不畅,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导致大多数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缺乏必要的基础投入,因此难以得到金融支持,资金短缺使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制、机制、意识观念等方面因素导致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还不够理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相当差距,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
 
  高技术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弱。我省高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效率低、市场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另外,高技术领域缺乏“大块头”产业,也缺乏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套,产业链短。还有,大量中央属和国防院校、企业因体制等原因难以在陕西经济主战场发挥更大作用。

  (三)“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十一五”时期,陕西高技术产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1、世界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成为主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伴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合,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等新兴产业将带动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2、技术创新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高技术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谁能掌握先进技术、拥有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
 
  3、国际和国内省际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阔的市场,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研究开发的步伐,制造业正从价值链低端加工向高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品牌发展延伸。作为传统的科技大省和制造业基地,我省具备良好的条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新兴产业的接续地。
 
  4、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 “十一五”时期,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约束有增强之势。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国际化,跨国公司将在我国逐步形成一个从生产、研发到流通的相对独立的体系。从国际层面讲,我国在高端产品领域围绕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贸易摩擦和低端产品领域围绕技术壁垒、反倾销的贸易纠纷可能集中暴露出来;从国内层面讲,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为了发展,有可能一方面向我省转移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大量引进我省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人才。如果不尽快提高我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我省有可能沦为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原料及人才供应地和初级产品加工车间。
 
  当然,“十一五”时期,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一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将迎来内需高速增长的新时期,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约束,我国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技术和产品的国内需求将大幅增加。二是我省将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和研发中心转移的重点省份之一,我省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拥有一批从技术工人到高级技术人才的队伍,将会吸引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在我省投资设厂和建立研发中心。三是我省科技优势明显,已形成了专业配套、研究和开发能力较强的科研、教学、设计和产业化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我省具备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雄厚基础,并且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战略措施得当有效,抓住历史机遇,我省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强省。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陕西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着眼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先进环保等优势高技术产业,力求在局部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并举;坚持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举,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我省建成高技术产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观统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走内涵增长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道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与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要全面提高我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把高技术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充分发挥高技术对生产力的带动作用,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机遇,优先培育、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技术新兴产业,实现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促进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资金、技术、人才、装备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培育技术特色明晰、产业链条完整、分工协作有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4、提高高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利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竞争能力。 5、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为导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针对我省科技中间转化环节薄弱的难点,以培育新兴产业为中心,以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突破口,突出我省特色优势,从重大项目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 6、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并举。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保障,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良好环境,实现“政府创造环境,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参与竞争”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带动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得到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活力日趋活跃。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得到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区域经济竞争力逐步形成。 1、继续保持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由11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由280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7.5%提高到12%;到2010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30%。  2、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到2010年,培育3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培育5到10家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到上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在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2-3个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地。  3、全省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左右,高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发展。将关中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交易中心、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关中各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22%,年均增长30%。 2020年发展目标是: 保持高技术产业稳定增长,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左右。将我省从科教大省转变为高技术产业强省,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我省向高技术产业强省迈进。 

  三、重点任务

 “十一五”时期,我省将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振兴陕西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主要任务。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提升经济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构建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支柱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快各类科研机构的有效整合,构筑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增强集成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是科技创新工作平台,围绕农业、能源、信息、材料、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重点领域,抓好30个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抓好20个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我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文献、科学数据、实验动物、科技成果转化等五个平台,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三是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初步建成以提供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源等服务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四是技术创新投融资平台,推进政府引导支持的创新基金、创业投资的发展,加强信贷支持,构建面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在五个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领域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技术,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MPU)、片上系统(SOC)等技术;软件和计算机领域重点突破领域中间件、嵌入式计算和专用计算系统等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重点突破网络设备与核心软件,数据安全和网络海量存储等技术;通信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卫星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接入设备、终端设备及软件等技术。二是民用航空航天技术,重点突破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关键技术、大型运输机关键技术、飞行器动力技术和机载设备关键技术、天基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等技术。三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重点突破以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为核心的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化工原材料、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技术;医药生物技术重点突破手性药物合成、基因工程药物规模生产、抗体药物、生物芯片、组织工程、动植物基因遗传、基因工程疫苗等技术;农业生物技术重点突破转基因、酶工程、发酵工程、体细胞克隆及胚胎移植等技术。四是能源技术,重点突破陕北低渗透地区石油采收技术,煤的多联产技术,煤气化和煤制油技术,煤层气开发应用技术以及地热、风能和太阳能利用技术。五是新材料技术,重点突破复合材料、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技术。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认真实施《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速科技与经济的有机整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技术市场等支撑体系,加速建设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的融合,组建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增强集成创新和产业孵化功能。加快科研机构的改革和重组,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院所科技产业,将研究开发机构真正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学普及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围绕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3万件以上。大力加强科学普及。以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快科技馆、天文馆、科技活动示范学校等科普场馆建设。
 
  (二)促进产业聚集
 
  促进高技术人才、资金、技术和装备向最佳区域集中,在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培育功能互补、协作有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工程化验证到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协作配套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链体系,形成若干高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航空高技术产业集群、航天高技术产业集群、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三)加快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传统资源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高技术产业化。煤炭、水泥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应以产品高值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对传统生产方式和最终产品的改造和升级。鼓励和扶持煤液化及相关技术产业化、煤矿伴生物综合利用技术;传统资源生产新技术(如干法水泥技术等);新型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传统资源新用途的高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发传统产品的新用途,努力培育新市场。鼓励和扶持甲醇制低碳烯烃等传统资源新用途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传统产业的接续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鼓励与扶持传统产业接续产业特别是接续的高技术产业,减轻资源型工业基地因资源枯竭导致的经济发展停滞和失业压力。积极鼓励由发达地区因结构调整等原因转移来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装备工业的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鼓励与扶持传统装备工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资源的高技术产业化。对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或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对传统装备工业的生产技术、功能、品质和国产化率有大幅度提高的产业化项目,如超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国产化、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机组等,积极予以扶持。
 
  (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发生根本转变。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和性能,减低消耗和库存为切入点,实现传统产业研发设计协同化、供应链管理网络化、产品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和绿色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一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大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三农”信息化普遍服务水平,使农村和边远地区能够获得国家的各类公共资源和服务。二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电子产品、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建材、有色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相互融合。在提高产品从设计到制造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上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力争到“十一五”末,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五)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推进电子商务、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夯实我省信息化基础,提高国民素质、经济质量和社会文明水平,加快我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加快基础信息网络建设。以扩大网络容量、提高传输速度、增强普遍服务能力和促进三网融合为重点,加快信息化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全省新增通信光缆6.2万公里,总长达到18万公里,光缆传输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60%,通过关中、陕南、陕北光缆环网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满足信息通信业务要求,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线路新建2.5万公里,总长达到5万公里,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97.5%,开展农村广电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大力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应用,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互联网人数突破500万人,大幅提高互联网对农村中小学的覆盖率。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先开发宏观经济、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性、战略性信息库建设;同时各领域、区域基础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共享;重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与公开取得更大成效,公众开放率达到80%以上。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力争基本建成社会认知、群众满意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六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协同共享的陕西统一门户网站,金税(地税)、金保、金盾等重要业务系统业务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城域网和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三级广域网总体框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促进信息市场和产业发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与信息服务效率。
 
  四、产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在高技术传统优势领域努力培育若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努力保持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较大产业规模、拥有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技术企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电子信息产业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抓住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应用产品为主的软件业。加快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建设,启动陕西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层次信息服务企业群体,使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取得更大发展。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托大唐电信、彩虹集团、西京公司、海天天线、美光公司、烽火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标准,以网络核心设备和智能基站天线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列产品;以系列彩管、偏转磁芯、偏转线圈等为核心的显示器件系列产品;以片式器件和分立器件等为核心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系列产品;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以及军工电子产品等。
 
  2、软件业。依托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双基地”—西安软件园的优势,积极扶持西电捷通、葡萄城、富士通、英飞凌、新生代、协同软件、交大捷普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工业过程控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及中间件;基于我省率先制定的无线局域网络安全标准WAPI的网络安全产品及其他信息安全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教育娱乐及多媒体软件等。另外,要积极扶持软件外包企业发展和软件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面向日、韩和北美的软件外包市场,注重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领域的软件研发和市场推广。
 
  3、信息服务业。依托未来国际、陕西数字认证中心等骨干企业,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和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提升远程教育与娱乐服务规模与水平。
 
  (二)民用航空航天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目标是:发展具有基础优势的航空航天科技工业。建设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把陕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和航空零部件生产基地。实现军民互动和寓军于民,形成具有双重生产能力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
 
  1、民用航空产业。
 
  以飞机整机制造为重点,按国际标准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制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飞机。积极开展技术研究,突破飞机零部件、关键子系统、发动机以及机载设备研制的关键技术。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汉中地区的基础优势,做强做大西飞集团、西航集团和汉航集团。加快新舟60、运八飞机改进改型,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十一五”期间,新舟60实现100架以上的出口,运八实现20架以上的出口。加快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工作,力争“十一五”末以前交付使用。积极做好多尼尔328支线飞机整体引进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合作研制或引进总装干线飞机的可行性。抓紧争取大运(干线)飞机国家定点和预研启动工作。加快小鹰系列等通用飞机、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工作。依据客户要求对现有运输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进行市场适应性改进、改型和产业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国际转包生产范围和规模。积极发展飞机改装维修产业。大力提升民用飞机工业的制造和管理水平,为自主发展民机打好基础。加强民机领域预研工作,为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打好技术基础。 
 
  2、民用航天产业。
 
  依托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进一步扩大我省在航天运载动力领域的优势,加快航天大运载发动机的研制。依托既有优势,加快发展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地面站等卫星应用产业。围绕国家卫星数据接收网络和数据处理服务系统建设,加快陆地卫星地面系统产品研制。围绕土地利用、城市化和荒漠化监测、农作物和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监测和评估、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等应用领域,加快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发展。围绕国家综合大型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发展导航卫星兼容系统关键技术、卫星导航设备标准化技术和导航与应用系统融合技术,加快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及相关系统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三)生物医药产业
 
  “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要积极发挥我省在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以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联合开放式研发平台,降低医药企业研发成本。通过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培养生物医药技术多学科基础研究梯队。选育重大项目,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的产业化。积极培育生物新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鼓励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中药技术改良现有药物和传统中草药品质,培育制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物。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发展方向,重点开发中成药、生物医药及制品、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在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产业化、中药产业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重大突破。
 
  产业发展重点是:以推进GAP、GMP、GSP认证为契机,使医药企业的硬件装备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进一步扩大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改进药品质量,增加药品品种,提高现代化生产线的开工率和产品饱和率。依托利君集团、东盛集团、金花集团、力邦制药、天士力、安康北医大等骨干企业,加快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基因工程疫苗、现代中药和重大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在化学合成新药和现代中药以及治疗心血管病、肝病、抗肿瘤药物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中药技术改良现有药物品质和传统中草药,开发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药,形成从种植、饮片到新药研制的天然药物产业链。
 
  (四)新材料产业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在稀有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流程,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支持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
 
  产业发展重点是: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宝钛、金堆城钼业、西安康鸿等院校和企业,加快高性能陶瓷材料、微电子材料、超导材料、稀有金属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功能材料、军工装备材料、复合材料和结构材料、节能材料、新型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等的产业化进程。
 
  (五)先进制造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依托我省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对传统加工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步伐,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1、装备和成套设备制造业。
 
  鼓励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鼓励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提高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依托西安交大、西工大、秦川机床、汉川机床等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校和企业,加快发展以精密数控机床系列产品和以精密复杂刀具、精密功能部件为主体的工具和功能部件产品。
 
  2、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依托西安交大、西飞集团、陕西重汽等院校和企业,加快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积极鼓励和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及装备、工业过程自动化、快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
 
  3、军民结合型产业。
 
  充分发挥陕西军工优势,坚持军民结合,着力提高军民结合型产业的比重,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产品向产业、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产业,形成对陕西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4、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快传统加工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制造过程和供应链信息化,提高相关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六)现代农业产业
 
  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作用,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依托有关高校,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促进传统农业高技术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迅速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节水设备及节水新材料、植物化工、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及设施农业等产业。推动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新型栽培、基因工程、病虫害防治、秸秆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和高技术应用,力争建设具有典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和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七)先进环保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提高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引导环保产业投资方向与投资强度,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动力,推动先进环保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快清洁生产、生物及光降解、水生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生物治污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新能源利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与评估技术的应用。培育生态环境预警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传统产品更新换代为环境友好产品及新型先进环保产品等方面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以环保技术咨询与服务为重点的特色企业发展。

  五、区域发展重点

  以三大区域、四大基地建设为背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布局。
 
  (一)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
 
  进一步加快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凌示范区、阎良航空基地、宝鸡高新区、咸阳高新区、渭南高新区、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促进高技术人才、资金、技术和重大装备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区域高技术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聚集高技术产业的良好平台,逐步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优势领域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形成产业集群,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全省产业和技术高地。
 
  1、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按照国家建设5个国际一流高新区的战略部署,实施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三个中心(中国科技中心、西部现代制造业中心、西部商务金融中心),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汽车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着力建设七个功能园区(创业研发园、国际软件园、电子工业园、新型工业园、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和中央商务区),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及质量、大跨度扩大产业规模,争取跨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列。电子信息产业要突出发展通讯业、软件业、集成电路业、光电子产业、电子元器件等,形成软硬件并生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依靠秦岭药系的自然条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要充分利用西安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西安高新区已形成的基础,做强做大各类空调和冰箱压缩机、新型电力设备、能源技术、标准计量仪器、探测仪器、各类检测仪表、工业自动化装备等产品;汽车制造业主要发展重型汽车变速箱、汽车电子、汽车底盘等汽车零部件加工和整车装配制造;现代服务业要以金融、商贸、中介、会展、现代文化产业等为主,着力打造新欧亚大陆桥中心城市现代商务平台。“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以上增长,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60亿元,实现出口10亿美元。

  2、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为目标,以增强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强区”和大项目战略,依托四大功能园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商用汽车、食品饮料、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装备制造、出口加工、生态产业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七个专业化功能园区(汽车产业园、重型装备园、模具工业园、生态医药园、食品工业园、军转民工业园、物流园)。在先进制造业中要继续加大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入区,积极发展大型电力专用设备、机床部件、控制电器系统、航空部件等机械制造项目。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以商用重型汽车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总装和发动机批量生产,大力发展车桥、滤清器等重型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协作,促进产业链接,推进重型汽车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超导材料、复合金属材料等项目,加大新材料产业在医疗、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应用力度,鼓励新项目入区,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30%以上,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0亿元,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
 
  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示范辐射效益,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巩固、发展、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制药、良种繁育、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加工)和“五大特色产业”(旅游业、教育业、会展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重点放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新型畜禽疫苗与诊断试剂、农药污染治理用制剂等农业生物制品;良种繁育重点推进良种繁育的更新换代,完善配套体系,加快发展良种胚胎繁育、推广和畜禽品种改良;环保农资要加强有机、无公害环保农资新产品研发力度,建设复合肥、饲料和农药的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要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加工广度和深度,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由粗加工、原料型产品向精加工、终端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年均递增20%;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出口突破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
 
  4、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创新航空工业体制,建设国际化航空工业城市,为航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飞机制造为核心,向其上游和下游辐射,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材料、重要机载设备和零部件、航空维修改装服务、航空培训和航空旅游六大领域,形成为大型飞机配套的机载设备、零部件产业集群,真正建成世界重要的航空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整机制造要形成以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整机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1-2种支线飞机、2-3种通用飞机、1种民用直升飞机生产能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合作研制或引进生产干线飞机的可行性;努力扩大航空转包生产水平和规模,争取成为波音、空客的世界级供应商,转包生产规模力争达到国内第一;航空材料以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空间材料等科研成果为基础,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机载设备和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产品,将基地建成中国最大的,具有全球影响的航空器重要部件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产业投资1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40%以上增长,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实现出口5亿美元。
 
  5、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科技产业高地,打造西部一流园区”的目标要求,加快“二次创业”。重点建设稀有金属材料基地、建筑新材料产业基地、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现代食品产业基地、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电力设备及元器件产业基地及长岭纺电工业园、电子信息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小企业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和集群。着力聚集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能力,努力把宝鸡高新区建设成为西部极具活力的高技术产业高地和创新基地。“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10年,高新区实现经营总收入8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
 
  6、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对传统产业转型、改造、升级、换代,着力建设好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大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显像管生产实现CRT(阴极射线管)向PDP(等离子)和液晶显示方向转型,电子元器件向集成化、超薄型、智能化方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器械和医药制造、医疗服务、医疗旅游;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加大原油加工规模,实现原油冶炼附加产品规模化生产;新材料重点发展特殊功能材料等。“十一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经济增长率30%以上,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7、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建设精细化工园、机械加工工业园、现代医药工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教育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30%。
 
  8、铜川新区。
 
  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污染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培育并壮大电源、新材料、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撑产业,将新区建设成为铜川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基地。重点发展锂锰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环保节能电源产业;高档耐磨、耐热、耐腐蚀新材料和铝产品深加工等新材料产业;“药王”生物制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十一五”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20%。
 
  (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陕北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气油田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生产与深加工、化工材料开发与加工、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的应用。在资源开采环节,重点加强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开采、分离和提取等环节先进技术的利用;在资源消耗环节,重点加强煤的多联产技术,煤气化和煤制油技术等能源节约与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转化。
 
  (三)陕南绿色产业基地
 
  陕南要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促进中草药和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水平与产品成熟度,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中药生产与加工基地、绿色保健食品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要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与先进工艺研究开发新药品、新剂型,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中药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着力打造“秦巴药业”品牌。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十一五”建设目标:加强20个集中连片的中药材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30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把陕南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药源生产基地和中药材加工基地。到2010年,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占陕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四)渭北果业基地
 
  渭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苹果优生区的独特优势,继续实施优果工程,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早中熟类型和加工型水果面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产品贮藏、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各种中介和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协会+ 农户”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延长产业链,促进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销强农。充分发挥名牌优势,着力打造绿色果品产业强县、大县。
 
  六、政策措施

 (一)全面落实高技术产业政策
 
进一步贯彻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落实优惠政策,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定相关的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目录,针对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出台专项政策。体制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创业投资,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要进一步规范运作,壮大实力,为全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合资。三是积极发展高层次资本市场,加快高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鼓励高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利用壳资源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参股投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四是加大资本营运力度,通过联合、控股、参股等方式,促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高技术大公司、大集团。
 
  (三)抓好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
 
  民营高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成长性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生力军。围绕进一步加快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一要认真贯彻扶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并真正落到实处。二要积极建立健中介服务体系,在招商引资、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合作等方面搞好服务。三要鼓励民营高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兼并、收购、租赁、承包国有中小型企业。
 
  (四)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效融合
 
  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是加强认识,重视技术持有人的科技成果;二是加快技术市场的建设;三是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发展循环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体系和高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我省高技术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五)加大高技术产业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力度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加大高技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我省高技术产业,形成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强大动力。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到省外、国外投资,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尽快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增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招聘与培养并重,大规模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各类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有奉献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解放思想,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和科技体制改革,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制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扶持科技精英、学术精英和科技之星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建成我省高技术人才巨大的后备基地,各个大专院校要加大基础教育力度,逐步形成我省不同层次与专业匹配的人才队伍系列。
 
  (七)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体制的推广和扩展,将科技力量有效投入到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