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南中药产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第一部分 战略意义和发展基础

  一、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陕南中药产业是陕西在全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争得一席之地的需要。在人类新的生存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下,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药物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愈来愈受到重视,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中药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对开发利用陕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陕西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

  2、加快中药产业发展,是陕南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陕南山多地少,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重大。从近年来中药材种植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药材种植的每亩纯收益一般是粮食种植的两倍以上。中药材种植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强县的战略产业。同时,发展中药产业对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和繁荣农村社会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3、加快发展中药产业是壮大陕南区域经济实力,实现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绘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美好蓝图。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做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陕南秦巴山区是生物资源的富集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加快中药产业发展,将其培育成陕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4、发展中药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秦巴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和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汉江、丹江流域将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搞好陕南秦巴山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中药材兼有经济植物和生态植物两重特性,可在产区形成乔、灌、藤、草多重植被。加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对限制各种化学污染又有严格要求,是很好的环境保护型产业。在陕南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发展基础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方分界线,秦巴山区地处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带。区内多样性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和多种土壤类型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大部分地区依然保持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风貌,大气、水体、土壤中的化学污染很少。上述特殊的自然条件,使陕南成为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陕南现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291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达580多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40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多种。

  2、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起步良好。秦汉药材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有巨大的贡献和影响。战国时神医扁鹊隐居秦巴山区为民采药治病,人称“医圣”,逝于汉中城固。唐代“药王”孙思邈深入秦岭发掘药物,著有《千金翼方》,为唐代颁布的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截止到 2005年年底,陕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60万亩,已有丹参、山茱萸、天麻、绞股蓝等四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占全国已通过GAP认证品种的1/9,名列全国第一。而且,认证后的药材价格大幅上涨,使广大药农和企业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安康的黄姜、绞股蓝、葛根,汉中的天麻、山茱萸、杜仲、猪苓、西洋参、附子,商洛的丹参、柴胡、五味子等中药材已经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旬阳县、白河县被誉为“中国黄姜之乡”;略阳县的猪苓资源占全国总量的1/3,天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4;杜仲资源占全国总量的1/8,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被誉为“杜仲之乡”。

  陕南现有中药制药企业30多家,取得国家批准药号的有300多种,医药中间体加工企业20多家,分别从事黄姜、绞股蓝、天麻、杜仲、丹参、葛根、西洋参、水飞蓟等多种药材有效组份的提取、提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及化工等工业原料企业约30余家,产品达100余种。目前已形成黄姜、天麻、绞股蓝、杜仲、葛根、丹参、水飞蓟等中药加工链条或者系列加工产品。中药新药研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安康北医大药物研究院研究开发的国家一类创新中药“股蓝泼尼松”已经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国家二类新药“艽龙胶囊”已经投放市场;陕西中药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利用秦艽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秦龙苦素已经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利用黄姜开发的国家二类新药黄姜素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汉王药业研究开发的“天麻定眩片”、“舒胆片”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3、陕南已具备加快资源开发的基本支撑条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方针以来,陕南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高等教育、职业和专业技术教育、技术研发机构有了长足发展。陕南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加快中药材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很高。

  4、中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为中药产业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传播,而且得到世界愈来愈广泛的重视。目前,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世界天然药物贸易额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我国加入WTO,使中医药在21世纪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成为可能。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新一轮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全国兴起,一些中药资源大省纷纷加快中药产业化步伐。陕南作为中药材资源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抓住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良好机遇,陕南完全有可能成为全国的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生产基地。

  5、中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陕南中药产业尚处于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体的农业初级形态,中药加工业规模太小,中药贸易业也很薄弱,整个产业头重脚轻,发展极不平衡。二是龙头企业少,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必须靠龙头企业带动,实施集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陕南现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不足以承担起开发药材资源的重任。三是产业规模小。由于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陕南中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很小,商洛为10%,安康为6.3%,汉中为5%。四是人才严重缺乏。受交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陕南人才大量外流,而省内人才又不愿到陕南发展,致使陕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五是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渠道、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产业化体系建设的许多关键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第二部分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全球天然药业兴起和国内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利用陕南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整合中药产业资源,将陕南中药产业做大做强;依托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努力形成几个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构建中药药源生产体系、中药新药研发体系、中药加工生产体系和中药市场营销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通过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陕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极,带动陕南经济全面振兴,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陕南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生物资源丰富多彩、中草药多种多样的特点,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或种植带;以现有中药加工企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加工业布局,分地区、分品种构建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

  ——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与先进工艺研究开发新药品、新剂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中药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争创精品名牌,大力拓展市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法》和种植、研发、生产、经营规范标准要求,加快认证步伐,形成从药材种植到药品进入市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坚持开放式开发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区域内外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和生产力整合起来,促进中药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结合陕南实际,灵活发展研发在外、生产在内;种植在内、销售市场在外;两头(研发、深加工)在外、中间(种植、初加工)在内等多种区域分工生产经营方式,构建开放式、跨区域、国际化的中药产业。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做到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省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规划建议要求,陕南中药产业发展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起步阶段,为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全面打好基础。加快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的规范化、标准化步伐,使陕南成为全国中药材资源开发的热点地区,巩固提升陕西的中药材种植大省地位。2006年,中药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为10%。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中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中药产业成为陕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陕南成为国家重点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药源基地和中药材加工基地,陕西成为全国的中药强省。201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为15%。

  第三阶段(2011年至2020年)—稳步提高阶段,基本完成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使陕南的中药优势资源得到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建成中国西部药谷。以中药产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带达到相当规模,带动陕南经济全面振兴。202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20%左右。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

  1、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规范,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等模式,选取种植规模大、产量高,且销售量和质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道地中药材,对其进行规范化种植研究,使其尽快取得GAP国家认证,发挥其在药源基地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继续抓好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等四个品种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五味子、黄芩、柴胡、党参、水飞蓟、猪苓、西洋参、附子、秦艽、杜仲、葛根、三叶木通等品种,2010年前取得GAP国家认证。积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连翘、金银花、桔梗、银杏、元胡、全蝎、林麝等中药材大面积推广种植,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2006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中药材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2、优化布局,加强专业化中药材种植区(带)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市场导向、集中连片、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加强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以利于加强引导、示范推广、集中服务、统一管理,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汉中市以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银杏、附子、元胡为主,安康市以黄姜、绞股蓝、葛根、杜仲、秦巴硒菇、天麻、黄精为主,商洛市以丹参、黄姜、山茱萸、柴胡、天麻、红豆杉、全蝎、金银花、桔梗为主,宝鸡市凤、太两县以秦艽、红豆杉、党参、水飞蓟为主,加强规范化基地建设。

  加强20个集中连片的中药材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1、勉县、略阳、宁强、留坝天麻药源基地;2、佛坪、洋县山茱萸药源基地;3、略阳、宁强、南郑杜仲药源基地;4、城固、勉县、南郑附子药源基地;5、略阳、勉县、留坝猪苓药源基地;6、城固、略阳、南郑银杏药源基地;7、城固、洋县、南郑元胡药源基地;8、白河、旬阳、汉滨、山阳、镇安黄姜药源基地;9、平利、岚皋、宁陕绞股蓝药源基地;10、镇坪、平利葛根药源基地;11、岚皋、平利、紫阳杜仲药源基地;12、镇坪、宁陕、平利、岚皋天麻药源基地;13、商州、洛南、山阳丹参药源基地;14、商南、丹凤、商州山茱萸药源基地;15、商州、山阳、丹凤柴胡药源基地;16、商州、山阳、柞水金银花药源基地;17、洛南、镇安、柞水红豆杉药源基地;18、洛南、商州桔梗药源基地;19、商州、镇安、柞水五味子药源基地;20、宝鸡市凤县、太白县秦艽、党参、红豆杉、水飞蓟药源基地。

  3、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濒危中药材的保护繁育。加强科研力量,对我省分布的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如太白山的各种七药、七叶树(莎萝子)、红豆杉、阿尔泰银莲花(九节菖蒲)、石斛等药用植物和穿山甲、林麝等药用动物,按照人工繁育、野生变家种、家养等多种方式方法,分重点、分步骤建立并完善濒危中药植物、动物保护体系;建立濒危中药材种质繁育中心,加强濒危中药材繁育和保护。

  二、构建陕南中药材加工业体系,加大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

  1、积极推进中药加工生产发展。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药加工生产,延长产业链条。根据陕南主要中药材的特点及市场潜力,要加快以绞股蓝、葛根、黄姜、杜仲、丹参、西洋参、天麻、山茱萸、水飞蓟、秦艽等为原料的中药加工生产,着力打造“秦巴药业”品牌。

  ——绞股蓝:依托国家绞股蓝GAP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稳步发展规范化种植,扩大提取物生产,重点做好绞股蓝总甙、股蓝泼尼松片、绞股蓝冠脉康、绞股蓝地塞米松等系列产品,积极发展绞股蓝卷烟、绞股蓝茶及绞股蓝化妆品等。要加大和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企业的合作,加快这一领域系列产品的产业化步伐,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中国“第一蓝”品牌。

  ——黄姜:依托黄姜最佳适生区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的优势,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整合现有加工能力,稳定发展水解物、皂素、双烯等中间体产品,加快开发黄体酮、丙酰奋、氢化可的松、强的松龙等激素类药物;利用新工艺开发黄姜淀粉向酒精、纤维、有机肥料等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我省黄姜大省的地位。

  ——天麻:发挥国内首家人工有性繁殖成功和国家GAP基地通过认证的优势,加强舒胆片、强力定眩片等传统中药的保护和改型,加快益脑心颗粒、鲜天麻胶囊及天麻针剂等新药开发,大力发展康乐胶囊及其它保健食品,扩大市场份额,全力打造中国“第一麻”。 

  ——葛根:利用原料药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抓好葛根野生抚育和人工驯化,在优生区建立稳定的药源基地;大力推动葛根素、葛根素片剂、葛根素针剂等产品的质量升级和市场开拓,综合开发葛根黄酮、葛根粉、葛根纤维类产品,使陕南成为国内葛根产业集聚地之一。

  ——杜仲:加强良种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加快GAP认证步伐;强化杜仲雄花茶、杜仲双功酱油醋、杜仲饮料、杜仲油和杜仲胶等现有产品的市场开发,抓好杜仲软胶囊的产业化开发,提高杜仲的综合加工转化能力。

  ——丹参:充分发挥天士力全国首家通过国家GAP认证基地的品牌效应,稳步扩大规范化种植规模;开展中药饮片和丹参酮等药用有效成分的提取,开发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片剂、针剂和滴丸等药品。

  ——西洋参:加快良种引进和繁育推广工作,加大GAP认证工作力度,提高药材质量,扩大规范化种植规模;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开发西洋参含片、西洋参绞股蓝含片、蜜片、参冲剂、饮片等系列产品,促进产品上档次、上规模。

  ——山茱萸:在GAP认证的基础上,建设国家一流的药源基地,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加快开发肾炎消、胰岛素增敏剂等新药,大力发展山茱萸饮片、保健食品和保健酒。

  ——秦艽:加快秦艽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秦艽品质和有效成分含量;依托我省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重点抓好国家二类新药艽龙胶囊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工作,加快国家一类新药秦龙苦素的开发工作。

  ——水飞蓟:在加快水飞蓟GAP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水飞蓟素的产业化,开发水飞蓟宾胶囊、水飞蓟饮品和化妆品等系列产品。

  对产业链延伸和系列化产品生产条件还不成熟的中药材从中间提取物、饮片或者中药制剂产品起步,积极创造条件,与区内外企业共同进行系列化开发,逐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附加值。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加工生产体系,壮大中药产业的主体实力。打造中药材知名品牌10个,中药名牌产品2-3个。2006年,中药加工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三)建立健全中药研发创新体系

  1、整合科技实力,健全研发体系。集成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多方面研究力量,建立健全支撑陕南中药产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在综合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中药材GAP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中药饮片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指纹图谱和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和分离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新药安全评价中心、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陕南中药骨干企业为重点,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著名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协作关系,壮大企业科研力量,强化种植和制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加强新药品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在中药产品创新上,选择一批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中药新产品和关键产业化技术,坚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相结合,以引进带动开发创新。

  (四)加强医药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平台和中药材配送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为陕南中药材及中药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和交易服务。积极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形成既自成体系又具有统一“秦巴药业”品牌的陕南中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网络,不断提高陕南中药材和医药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2、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一方面加强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文化思想素养的教育培训。在陕南加快实施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大学设立和加强中医药专业。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教育力量,发展陕南远程培训教育。加强企业、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扩大教育覆盖率,提高培训教育质量。

  3、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打破原有各涉农科技部门的界线,加强联合与合作,依托各级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药行业协会、研究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对市场的监测、对病虫害灾情的预报和防治。市县一般性科技推广机构,采取经营方式,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兴办科技示范场,加强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加快发展中药技术市场,促进中药技术交易和推广应用。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保险融资,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整合,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中药产业的支持作用。尽快建立政策性中药产业保险公司,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商业保险。积极支持中药加工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5、建立和完善陕西省中药材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依托省上现有的“陕西省中药材协会”,加快组建和完善紧密型的中药材行业协会,强化省中药材行业协会的职能,拓展协会的服务范围。协会本着“宣传政策、交流信息、维护权益、行业自律”的宗旨,为全省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药农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科技扶贫等各项服务活动。

第四部分 改革创新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规划引导

  省政府成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省政府设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为陕南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陕南各级政府要站在改革与发展的高度,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抓紧制定发展规划与配套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服务。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配套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省政府设立陕南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5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认证、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药产品出口的国际认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通过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间投入,支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对医药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发展医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吸引更多银行贷款,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凡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者,对相应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和帮助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在国内外市场上市,积极培育和引导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快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农村信贷支持中药种植和基地建设的力度。

  省级有关部门也要集中资金,加大对陕南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省发改委要在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改项目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要在自然科学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对陕南中药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省扶贫开发办、林业厅、农业厅、水保局要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计划安排、项目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陕南中药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三、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建立适合国情、省情、市情的中药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是中药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要通过制度创新,创建土地租赁转包、农工商一体化、规范定单药业等多种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建立起紧密型的农企合作关系,将中药材小农分散生产、粗放组织管理转变为既适合我国实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又能组织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生产经营机制与组织形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特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医药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转换力度,推动产权流动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对现有的国有存量资产通过分离重组、租赁、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内引外联,吸引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制药企业兼并、改造现有的医药加工企业,推动股权多元化,提高陕南制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改革创新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规划引导

  省政府成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省政府设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为陕南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陕南各级政府要站在改革与发展的高度,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抓紧制定发展规划与配套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服务。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配套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省政府设立陕南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5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认证、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药产品出口的国际认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通过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间投入,支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对医药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发展医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吸引更多银行贷款,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凡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者,对相应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和帮助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在国内外市场上市,积极培育和引导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快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农村信贷支持中药种植和基地建设的力度。

  省级有关部门也要集中资金,加大对陕南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省发改委要在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改项目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要在自然科学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对陕南中药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省扶贫开发办、林业厅、农业厅、水保局要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计划安排、项目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陕南中药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三)、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建立适合国情、省情、市情的中药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是中药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要通过制度创新,创建土地租赁转包、农工商一体化、规范定单药业等多种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建立起紧密型的农企合作关系,将中药材小农分散生产、粗放组织管理转变为既适合我国实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又能组织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生产经营机制与组织形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特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医药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转换力度,推动产权流动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对现有的国有存量资产通过分离重组、租赁、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内引外联,吸引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制药企业兼并、改造现有的医药加工企业,推动股权多元化,提高陕南制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

  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促进陕南中医药企业生产上规模,技术上档次,经营管理上水平。

  首先,各级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报道陕南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宣传“秦巴药业”名牌产品。省政府与陕南各市不定期举办 “中国秦巴药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通过中药材交易、项目合作、信息发布、中药产业发展论坛等形式,把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向省内外、国内外进行包装推介,提高“秦巴药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其次,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围绕医药重大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地道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药品专利申请与维持等重点领域,采取拨款补助、贷款贴息、地方配套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参与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二是对于外商、外地投资和合资兴办的医药加工企业,享受西部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于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从企业获利年度起,实施“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医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生产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和省上批准后,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待遇和政府扶持。四是鼓励省内、国内大企业与陕南各市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转让先进技术,对外来投资药业生产企业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向当地转让技术,可持技术转让合同证明,按规定向技术部门申请,免征营业税。

  第三,整合陕南医药企业已形成的营销网络资源,通过对重点中药产品申请美国FDA认证和欧共体认证,打开陕南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鼓励陕南医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省政府设立陕南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5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认证、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药产品出口的国际认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通过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间投入,支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对医药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发展医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吸引更多银行贷款,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凡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者,对相应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和帮助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在国内外市场上市,积极培育和引导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快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农村信贷支持中药种植和基地建设的力度。

  省级有关部门也要集中资金,加大对陕南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省发改委要在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改项目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要在自然科学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对陕南中药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省扶贫开发办、林业厅、农业厅、水保局要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计划安排、项目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陕南中药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场“革命”,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必须加大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加强陕南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政府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吸引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要建立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待遇水平,重视和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吸引人才到企业创业发展。企业要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六、进一步改善中药产业发展环境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各级政府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支持体系健全、企业待遇公平、优惠政策透明、办事简捷高效、保障条件完备,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运作规则的要求,清理和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营造优良的发展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创业环境。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以及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及违法行为。严格收费标准,健全监管制度,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县乡公路建设,为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七、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汉江、丹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搞好陕南秦巴山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发展中药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