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为大力发展我省国内外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对外开放,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先导作用,推动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根据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制定陕西省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流通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及国际经济合作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国内贸易保持较快增长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市场消费需求趋旺。200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2亿元,较“九五”末增长80% ;“十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4731.4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全省连锁经营企业已达223家,连锁门店4560户,连锁经营不断由商业零售业,向餐饮、服务业等领域推进,形式由直销连锁向特许、加盟等形式转变,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等已涵盖我省消费品市场和生活服务市场,直销、邮购、电子购物、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形势也迅速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和第三方物流取得较快发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及成交金额快速增长,商业服务网点迅速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方便群众生活,扩大最终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重点,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了生猪屠宰市场、成品油市场、汽车市场、建材农资市场、酒类市场等专项整治,大力推进“三绿工程”建设,通过依法管理、专项治理和市场整顿,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二)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十五”期间,我省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8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152.9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7.8%,年均增长16.4%。其中,“十五”期间累计出口完成97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2.6%,年均增长18.6%;“十五”期间累计进口完成56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0.1%,年均增长12.4%。经营主体及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2005年底,全省内资进出口企业已达到2200家,较“九五”末增加近1500家;其中,私营进出口企业发展迅速,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由“九五”末的不足13%增长为2005年的28.4%。与我省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由“九五”末的150多个,增长到2005年末的181个,其中出口市场已达175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2005年末,全省机电产品、矿产品、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合计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81亿美元,规模不断扩大,比“九五”末翻了一番;优势农产品出口迅猛增长,2005年出口近2.69亿美元,较“九五”末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果汁出口达到1.84亿美元。进口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有一定增长,为提升产业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吸收外商投资项目累计1182个,合同外资额50.4亿美元,实际外资额24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4%、98%和34%。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5家在陕投资。从行业分布看,“十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占1.8%,第二产业占55.1%,第三产业占43.1%,第三产业比“九五”期间的25.7%增加17.4个百分点;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在各行业中排前三位。从外资来源地看,香港、美国、维尔京群岛、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陕投资约占总额的75%。从投资方式看,中外合资占39.2%,中外合作占23.8%,外商独资占35%,外商投资股份公司2%。外商直接投资独资项目增长较快,2003年开始超过合资、合作项目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并购省内企业成为新的投资方式。

  (四)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外省在陕西投资项目1500多个,实际引进资金1000亿元以上,一批国内著名企业在陕投资落户,为提升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西洽会、农高会等会展品牌,以及黄河协作区、环渤海等地区协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我省与西部及其他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

  (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十五”期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累计6.79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1.58万人。截止2005年底,我省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共44家,较“九五”末增长46.7%。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分布在40多个国家各地区,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轨道建设、水利水电和大型输变电站建设等行业领域,承包形式由传统的分包、转包,发展到自主签约,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主要涉及纺织、缝纫、电子、食品加工、机械、养殖、医护等多个行业领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商务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很小,流通的先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消费、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很突出。商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流通业设施建设滞后、现代化水平低。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流通资源整合性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物流配送发展缓慢;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市场监测、应急调控手段不足;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和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开放型经济规模小。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5.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0.3%,外贸依存度仅为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0.8%,且缺少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

  三是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加工贸易比重过小,2005年低于全国30个百分点;经营主体仍以国有为主;资源性、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过大;进出口顺差逐年扩大,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四是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2005年,关中地区进出口占全省的比重达96.6%,其中西安占85.2%,陕南陕北仅占3.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98.6%也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中西安市占86.8%,陕南陕北仅占1.4%。半数以上的县外贸出口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五是商务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诚信建设相对滞后,流通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我省承接更多的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贸易。

  从国内环境看,“十一五”期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市场潜力巨大,新一轮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依然存在,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流通业的市场化、集约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随着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商流、物流、资金流将进一步加速,国际和国内知名商业集团将加快向西部地区扩张,将有力推动我省发挥区域商贸中心作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有利于我省发挥科教优势,全面提升我省产业技术水平,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势强劲,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因素为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积极促进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扩大招商引资、全面推动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省的商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人民币升值及汇率变化,使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家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政策进入重要调整期,使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着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进入后WTO时期,流通行业全面开放,跨国商业集团将加速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市场竞争将日趋加剧。省际间发展竞争加剧,招商引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我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现状来说,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仍是一个难题。

  “十一五”,我省商务发展将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妥善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全面提高商务工作水平,促进陕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增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深化商务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坚持扩大规模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相结合,逐步提高商务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商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贸易 流通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30亿元,年均增长12%,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左右,流通业增加值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0%,力争在未来5-10年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商贸流通强省,使西安成为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

  ——对外贸易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0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0%,全省外贸依存度达到15%。其中,出口达到65亿美元,年均增长16%;进口45亿美元,年均增长25%。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年均增长 30 %以上,较“十五”期间增长3.3倍,引进一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和对我省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

  ——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 “十一五”期间力争累计使用国内投资额1500亿元人民币,较“十五”增长50%。

  ——对外经济合作 “十一五”期间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达15亿美元,年均增长10%,较“十五”增加1.2倍,外派劳务期末在外力争达到5000人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引导和带动消费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好循环,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省作为大西北的门户,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占据沟通整个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商品集散功能强,发展商贸流通有着独到的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流通业发展要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优化商业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完善商务环境为重点,以发展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目标,大力推进商品市场、现代流通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商贸水平。

  1、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育壮大流通企业

  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大型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的流通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十一五”期间,我省要鼓励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扩张;选择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力争在5年内,培育10家销售规模10亿元以上、3至5家30亿元以上、1至2家100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逐步在我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管理规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连锁、物流、商业零售企业来陕投资,鼓励我省流通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放手引进境外、省外资本和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承包等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营销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开放促进和提升我省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

  整合流通资源,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不同区域部门流通企业之间以及批发、零售、外贸企业等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提高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积极推进中小流通企业体制创新,引导中小流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技术、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中小流通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2、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实现流通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和支持各类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力争5年内连锁经营成为我省流通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商业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发挥资本运营、资源配置、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快速扩张;推动连锁经营向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引导连锁经营由大中城市向居民社区和小城镇发展,由城市向农村发展,经营范围由日用品、食品零售和餐饮连锁向生产资料、文化用品和家政服务等行业拓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5家年销售额20~30亿元以上连锁企业集团,培育20家5~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连锁企业,连锁经营门店8000 个,年均增长29%,连锁企业销售总额达到 580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

  加强重要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引导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依托我省在发展物流业独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推动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物流平台、四大物流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建成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围绕重点商品、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工业品批发市场,重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的配送中心建设,推进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配送中心建设。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改造现有商业、运输、货代、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打破体制机制和行业、地区分割的制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发展物流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大力支持我省物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省的物流国际化水平。到规划期末,基本形成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并使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所占GDP比重降低到15%。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积极支持建设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积极探索网上交易模式,推进电子商务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领域的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网上商城,扩大网上消费,拓宽电子商务的覆盖面,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和扩大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到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8%。

  3、加强城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网络

  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商业网点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大中小型商业网点、不同零售业态、不同地域及城乡之间商业网点协调发展,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和规范,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为目的,培育4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在陕南地区建设干鲜果蔬、畜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关中、陕北地区重点建设果品、蔬菜、小杂粮和畜禽专业市场。在省内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建设20个面向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的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

  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制定全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规划,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大型超市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中小型超市,辐射周边村镇。鼓励农村现有的夫妻店、便利店、代销店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实行连锁经营,“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2000家标准化的乡村“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切实解决农民消费的不实惠、不安全和不方便的问题。

  大力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在继续推进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的同时,着力构筑绿色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省培育30家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市场。重点抓好各设区城市农贸市场改超市、绿色市场创建认证和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体系与无害化处理制度。

  推动优势农产品进入城市和国际市场。鼓励和引导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与现有内外资超市建立产销、配送关系,设立农产品专柜,“十一五”末各大中城市超市的农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以优质苹果和果汁为重点,推动我省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经营大型零售企业采供体系,利用区域性经贸合作关系直接进入港、澳和东南亚市场。

  4、构建社区便民服务网络,规范社区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争取在“十一五”末,形成门类齐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大中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便利店和便民早餐网点、便民浴池的建设;着力推动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大中型连锁企业进入社区经营,整合分散的社区网点,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

  鼓励和支持拍卖、典当、融资租赁、足浴、美容美发、健身、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建立和完善监管法规,明确开业标准,制定服务规范和技术等级标准,在有条件的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发展回收物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支持优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展回收网络。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业,实行分区域统一管理、公司制企业运作、社区设点或挂牌流动收购、城郊集中、连锁经营的办法,规范服务,提高效益。

  5、打造精品会展平台,培育会展经济

  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龙头,加强服务和宣传,提升会展水平。培育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会展,办好西洽会、农高会、欧亚论坛、餐博会、糖酒会等品牌会展,积极争取全国性、国际性展览展示、交易博览、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在我省举办,培育一批招展、组展、办展能力强的骨干会展企业。通过会展活动吸引商客和游客,促进贸易和旅游,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

   6、建立市场监测体系,完善应急调控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完善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特种行业、特殊商品的监测信息系统,提高市场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建立省、市肉类(基地活体)、食糖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落实储备调节资金。完善省、市应对市场异常波动和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供应的预案,确保市场和社会稳定。

  (二)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1、进一步壮大出口经营主体

  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培育大型骨干出口企业,扶持众多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重点发展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更多的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进出口企业达到4000家以上。其中,出口上亿美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出口5千万—1亿美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出口上千万美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2、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名牌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特别是制造业核心技术,发展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重点扶持和发展以飞机、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机床工具、电子元件为主的机电产品,以深加工钼、镁等为主的矿产品,以水果、活牛等为主的农产品,以植物提取物、医药中间体为主的医药品及纺织品服装、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和拳头产品。到2010年出口商品结构力争达到:机电产品出口总额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年均增长率20% 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1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左右;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3、坚持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在巩固欧、美、韩等传统主导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亚、非洲、南美市场和东盟市场,扩大我省水果、中药材、医疗器械、电子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出口。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带动国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对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外向型产业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入驻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先导,形成出口产品的聚集效应。制定《援外商品目录》,帮助企业进行援外资质核准,协助企业中标,争取飞机、重卡、挖掘机及其他生活、医疗用采购物资的援外输出。发挥文化科技大省优势,努力开发和促进出版、发行、影视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建立并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贸易促进机制,化解出口风险。

  4、扩大进口规模,促进产业升级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机遇,组织好生产及生活需要的粮食、植物油、化肥、棉花和钢材等大宗商品及资源性产品进口;发挥进口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我省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带动进口增长的政策措施,缩小进出口比例失衡的局面。

  5、加快口岸体系建设,完善口岸功能

  进一步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一票到底全程服务。主动和沿海口岸建立业务联系,实现沿海港口功能向我省口岸延伸,在全省各铁路口岸实行铁海联运,使我省各地的进出口货物就地办理直接出入境,降低内转费用。健全口岸协作机制,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在条件成熟、进出口货运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尽快设立榆林、汉中铁路货运口岸,形成以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为主,以西安为中心的“十”字型口岸布局,辐射我省东西南北。利用国家在霍尔果斯口岸建设中哈边境贸易中心的契机,开辟通往中亚、东欧的古丝绸之路通道。

  (三)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1、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作《陕西省优势产业投资报告》,明确利用外资产业发展方向,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建立大容量、高质量、动态化、网络化的陕西招商项目库,筛选确定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十一五期间”力争促成10个以上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出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路、航空、城建、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外招商,力争五年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半以上由外资民资兴建。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发挥开发区的载体作用,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围绕培育产业特色,明确产业定位,发挥招商引资的导向作用和产业聚集效应。根据国际资本流向,选择适当地区设立台资、日韩等外资相对集中的园区。以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和各类园区为重点,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充分利用我省能源优势产业基础,吸引外资投向深加工业、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我省企业消化、吸收外商先进技术的政策措施,注重利用外资促进我省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壮大特色产业;把大力促进外资并购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并购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把外资并购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并通过并购方式将我省企业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

  3、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扩大引进外资领域

  推进旅游、文化、商业、流通、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使我省成为航空、软件、信息等产业服务外包的重要承接地。力争“十一五”期间有3-5家外资银行在陕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我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性公司与境外机构开展合资合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督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与服务,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4、坚持内外并重,推动省际间经济合作

  转变思路,把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方向,建立我省利用国内资金的统计制度,认真学习借鉴东部地区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方式。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包装和推介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或在我省建立工业园区,形成一批东西协作的大项目。继续利用好“东西部洽谈会”以及黄河协作区、华交会等交流平台,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经济协作。加快与省内外有关部门、商协会建立起高效、快捷、顺畅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发展壮大外经队伍,加强“三外”联动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走出去”战略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我省有实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争取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进一步壮大经营队伍;协调省内各“走出去”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横向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积极推动对外经济合作与外经贸各项业务的结合,鼓励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利用承包工程、海外投资等方式,带动我省产品、技术和劳务的出口。支持企业探索对外援助与“走出去”各项业务的结合,利用我国政府的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带动企业实施境外资源开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项目。推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

  2、拓宽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提高效益和水平

  进一步转变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效益和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支持企业参与援外项目以及多、双边援助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承揽我省有优势的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水电建设、道路建设、住宅工程、石油勘探和开发等项目。扶持企业拓宽对外承包工程的融资渠道,推广带资承包、买方信贷、项目融资等各种可行的方式;引导企业加强与中央直属企业、国际著名承包商的合作,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购建融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的企业联盟,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争取在发达国家取得突破。

  3、加快发展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在国外设立投资合作区的策略,利用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支持我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获取资源开发权、市场份额、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境外资源利用,加强合作开发。继续鼓励和支持我省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推动我省出口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带动我省原料、设备的出口及技术和劳务的输出。发挥我省的科技优势,引导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赴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探索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4、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提高对外劳务的输出水平

  继续坚持有组织、有管理的劳务输出方式,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提升对外劳务输出档次,打出劳务输出的品牌。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技术型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的同时,着重开发发达国家高端市场。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信息平台,推动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突出“以人为本”,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利益。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培育现代化的外派劳务培训基地,积极拓展劳务市场。

  五、“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1、加强地方性流通法规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积极研究制定规范商品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重点抓好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管理和城市网点规划管理的地方性立法工作调研,制定新兴服务业的服务规范和行业标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重视和加强对知名企业、全国性和地方性商业老字号的“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宣传和保护工作,引导和规范零售企业的促销与进货交易等行为,做好生猪屠宰、酒类等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贸易促进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对商务发展进行有力的支持,力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资金支持的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推动企业通过研发和技术升级改造等途径,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城市社区、农村建立营销网络,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加大对“三绿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对新建绿色市场、生鲜食品超市和现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给予必要支持;对经国家认证的绿色市场,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对企业发展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等国家鼓励类流通项目,争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将重点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和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纳入国家、省上重点技术改造范围,其用地按照仓储用地对待。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推动工商企业同网同电价、同城同水价。

  3、建立全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我省商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电子政务“三网一库”的基础架构,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围绕内外贸易预警、决策、分析等,建成我省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包括进出口、招商引资、国际经济合作、市场监测、商务人才、流通企业信用等涵盖商务领域主要方面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加快我省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信用信息网络资源和信用协会,建立统一、公开的诚信体系平台和协会,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传递、披露、监督、惩戒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各类流通行业协会制定信用方面的行规行约,强化会员的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对失信行为进行评议和惩戒,开展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

  4、加强行业社团组织和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建立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商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协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企业权利、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促进作用,以及联系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行业中介组织。通过中介机构,引导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策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为国内外贸易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建立健全商务行业执业资格评判及人才考核体系;建立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商务管理人才;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大专院校设置专业课程培训高级流通业管理人才,鼓励中介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商务领域从业人员素质,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出境学习、互访交流,到沿海企业挂职锻炼,引进、学习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技术。

  5、进一步转变职能,营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

  着力构建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商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内外贸一体化要求,在县(区)级机构改革中,争取设立内外贸统一归口管理的商务行政机构,尽快改变县(区)商务主管部门普遍缺位的状况,充分发挥流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检查,继续清理和简化审批事项,精简收费项目,推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试点,进一步提高政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造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制定《陕西省关于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把手”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全省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对全省十市一区投资环境进行考核评价。制定《陕西省投资商投诉协调处理办法》,建立省、市、县三级投诉中心,对重大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十一五”期间力争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我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流通产业的高地,西安成为传统特色和现代文明相结合、高度繁华的大都市商业中心。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