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区域规划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富民与强市相互促进,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以山川秀美工程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以油、烟、煤、电为骨干,发展壮大配套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两圣两黄”资源,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以交通、通信、水利、电力供应为重点,构筑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奋斗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率预期为10%,2005年人均GDP达7524元,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0∶48∶3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到2005年,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47%。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3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市区普及高中教育;农村基本建立初级卫生医疗保健制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

  二、“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积极调整结构,按照“南苹果、北羊杏,黄河沿岸枣椒梨”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林果、畜牧、设施农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南部塬区重点发展苹果、银杏、烤烟、小麦、油菜;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薯类、仁用杏、羊子、名优杂粮;黄河沿岸重点发展红枣、花椒、酥梨、核桃;川道地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1、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粮食生产以优化品种,提高单产为重点,总产稳定在80万吨。大力推广薯类脱毒种植技术。建成北部8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总产达到100万吨。薯类初级加工率达到30%,子长出口和深度加工达到20%。以宝塔区、安塞和甘泉县为重点,发展精细名贵蔬菜。到2005年,全市大棚菜达到4万棚,中小弓棚3万个,产量达到14万吨;烤烟栽植以南部为重点,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烟叶质量,总产达到2万吨;积极发展蚕桑、花卉、中药材。

  2、积极发展林果业。重点抓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每年造林105万亩,种草130万亩。全力实施优果工程,建成南部10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苹果总产达到80万吨;苹果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率达到10%。加快区域性产业开发,建成延长10万亩酥梨、延川10万亩红枣、宜川20万亩花椒、黄龙20万亩核桃和黄河沿岸10万亩酸枣等生产基地。

  3、加快畜牧业发展。面向市场,改良品种,大力发展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皮埃蒙特肉牛、瘦肉型猪等优质品种。重点在北部县区建设种草养畜基地,基本实现舍饲养羊,“十五”末,全市羊子存栏达到200万只;发展黄龙特畜特禽养殖,饲养马鹿1万头,山禽5万只。推广大棚养猪、养鸡,提高出栏率。到2005年,各类大家畜存栏达到50万头,生猪存栏6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2万吨。

  4、大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龙头产业建设,组建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依托省市农产品专营公司,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以市场引导生产,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5、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通过乡镇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十五”末,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递增13.12%。

  (二)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相配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目标。

  1、开展大规模造林护林活动,加快绿化步伐。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搞好植树、护林工作。北部山区以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绿化为重点,实行乔、灌、草结合,经济林、用材林和防护林结合,建成百万亩仁用杏生产基地,人均造林达到5亩。南部在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人均经济林面积达到2亩。黄河沿岸地区重点建设百万亩干鲜果基地,人均面积达到2亩。集中搞好两线(道路沿线、河流两岸)、三点(城镇周围、村庄周围、单位家庭院落)的绿化。加强新造林木的管理和保护,全面提高治理质量。

  2、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积极推行舍饲养畜。要树立以草为业的思想,按照谁种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种草和养畜相结合,全面推行舍饲养畜,探索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恢复相统一的新路子。“十五”期间,新增人工种草550万亩,飞播牧草150万亩。大力发展青贮和草粉加工业,建成草粉加工厂、点100个,形成草粉加工能力10万吨,提高饲料的综合利用率。

  3、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遏制水土流失。“十五”期间,新修梯田75万亩,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2亩。新建骨干淤地坝1500座,同时搞好旧坝的维护改造,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到2005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4万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达48%。

  (三)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后续配套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一线五区”工业布局,逐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龙头,以石化、卷烟、电力、医药工业为主体,以机电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相配套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1、继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石油工业按照“争取资源,加大勘探,规范开采,依靠科技,增加产能,深度加工,提高效益”的方针,稳步扩大开采规模,搞好资源深度加工,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亿吨,原油产量达到350万吨,其中:延长油矿150万吨,县区钻采公司200万吨。新建延炼50万吨气体分馏、14万吨聚丙稀、16万吨聚胺脂、8万吨润滑油和3300吨车用液化气等生产装置,提高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成永炼一、二次加工配套改造工程,积极利用天然气资源,加快油气化工发展。全市原油加工量达到400万吨,其中延炼270万吨,永炼130万吨。

  煤炭工业以煤炭转化和深度加工为突破口,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扩大出省、出口销量,走开采、运销、加工为一体的发展路子。“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市出口公司60万吨、店头镇90万吨和星海90万吨三个洗煤厂扩能改造。做好子长120万吨洗煤厂、子长羊马河、黄陵闫庄科煤矿的开发前期工作。适应大气污染治理的要求,大力发展清洁煤和环保煤,不断拓宽市场空间,提高效益。“十五”末,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00万吨,洗煤能力达到240万吨。

  卷烟工业要适应市场变化,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重点抓好卷、接、包等设备的更新改造,新建30万担立体烟叶库,形成卷烟生产能力30万大箱。

  电力工业以煤转电、气转电为发展方向。新建黄陵相柳电厂10万千瓦发电机组,延安天然气发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延安热电厂,新增1.2万千瓦发电机组。积极做好黄陵上瞿庄电厂建设的前期工作。“十五”末,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8亿千瓦时。

  2、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围绕能源开发,培育发展冶金机电、石油机械、建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改造延安变压器制造公司、延安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延安电线电缆股份合作公司等一批中小企业,研制开发矿车、矿用变压器、新型抽油机等机电产品,加快机电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在改造提高现有水泥厂的同时,新建延安、甘泉两个10万吨水泥粉磨厂。

  3、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六个一条龙生产,一是以卷烟为龙头,发展烟叶生产、复烤、造纸、印刷、包装装璜一条龙生产。二是以苹果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苹果、红枣、杏仁、梨等果品加工业和果汁饮料一条龙生产。三是以薯类加工为龙头,发展淀粉、酿酒、柠檬酸、粉丝和营养保健、方便食品一条龙生产。四是以皮革制造为龙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皮毛深加工、毛纺和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五是利用畜牧资源优势,以羊肉加工为龙头,发展自动宰杀、肉类加工一条龙生产;六是以油籽精炼为龙头,发展黄豆、花生、核桃等油脂加工一条龙生产。完成延安报社印刷厂、富县纸箱厂、志丹豆制品厂、延川枣酱厂、甘泉美水酒厂和甘泉啤酒厂等企业的扩能改造。新建洛川果品气调库、延安8500吨油脂厂、子长2880吨马铃薯全粉、5040吨薯片和吴旗羊肉系列加工生产线。建设四个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即南部以黄陵、洛川、富县为主体的粮油加工基地和苹果加工基地;北部以宝塔区、志丹、子长县为主体的薯类加工基地和杂粮加工基地。

  4、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优势,加快药品工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地产药材资源的研究和挖掘,在巩固提高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抓好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扩能改造,实施中草药产业化,加快制药产业的发展。

  (四)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发展。

  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景区开发作为重点,以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商贸、服务、金融、通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大力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空间,改造提高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积极促进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产业发展。到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1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9.9%提高到32%。

  1、以“两圣两黄”为依托,积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投入,系列开发的思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抓好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条线路、四大旅游产品和五大旅游区建设。即以延安城区为中心,以黄帝陵和壶口为重点,开辟西安—延安环线(西安-华山-韩城-壶口-延安-黄陵-西安)、陕西北线、西安-延安-北京旅游线路,推出寻根谒祖游、革命圣地游、黄河峡谷游、黄土风情游四个专项产品,建设延安革命纪念地、黄帝陵、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钟山石窟五大旅游区。搞好延安国家森林公园、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蟒头山森林公园、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泄湖渡假村、黄河峡谷风光游等项目建设。维修开放边区政府和鲁艺旧址,恢复建设黄河古渡口街市景点,完成旅游宾馆建设和各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积极开发子长钟山石窟、千佛寺、石泓寺、秦直道等古迹,开发具有延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挖掘腰鼓、剪纸、民歌、石雕等民间艺术,丰富旅游项目,推出一批文化内涵深厚、娱乐参与性强、具有黄土风情特色的旅游产品。更新改造宾馆、饭店,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相结合,历史文化与革命文物相辉映,文化名城与革命纪念地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05年,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3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亿元。

  2、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坚持经济多元化、市场集中化原则,建立健全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体系,建成延川红枣批发市场和甘泉蔬菜批发市场,完善子长薯类批发市场和洛川苹果批发市场,积极引进新型业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建设延百、丽融、银海大厦等项目。到200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3.7亿元,年递增11.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3、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兴办餐饮、住宿、维修等社区服务业。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加快房地产开发,提高住房成套率。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股票、证券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交通、电讯、文教、卫生等产业要继续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交通建设。以增强整体运输能力为目标,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航空管道等配套建设,逐步形成以西包铁路、国省道路为骨架,以管道、航空为补充的综合运输网络。①公路建设,加快“四纵五横”公路主骨架建设步伐,不断完善路网布局,提高公路等级。建成黄陵至延安、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完成210国道、渭清线、富县至壶口、宜川至禹门口、壶口经南泥湾至延安等公路改造,启动沿黄公路建设,打通与韩城、庆阳、山西等周边通道,新建二级公路488公里,新铺油路1015公里,铺设砂石路面760公里,逐步完善乡村公路桥涵配套。到2005年,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4.2公里/百平方公里。逐步实现省市公路高速化、市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70%黑色化,乡村道路20%砂石化的总体目标。②铁路建设,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新建和改造步伐。建成神延铁路,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工程。③民航建设,以改善导航、夜航设施和候机楼为重点,加快延安机场改造,提高通航能力和设施服务水平。增加延安至西安、延安至北京航班,开辟延安至上海等航线,建设壶口小型机场。④管道建设,重点搞好全市输气、输油管线建设。建成志丹顺宁经延炼至咸阳输油管道、永坪至延安杨山输油管道。完成延安市区及各县城镇居民用气输配工程建设。

  2、通讯、信息化建设。以基干传输通路、支撑网络和信息交换系统建设为重点,发展宽带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通讯,建成多系统、全功能、大容量、高速率的综合通讯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资源和技术应用为导向,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①邮政建设,建成延安邮区分检中心。新建10个县区邮政生产楼、特快专递联网和特大报刊发行系统网。到2005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5000万元,年均增长15.5%。②电信建设,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开拓农话市场,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和电信新业务。建成综合的多媒体、数字数据信息平台。到2005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万门,普及率达到15.5部/每百人,移动电话总容量达到100万门,用户30万户。③公众信息网络建设,新建现代化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交换能力。加快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建成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大力推行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上网工程,扩大网络覆盖面。④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3、电力建设。以提高电网负载能力,扩大电网覆盖面为重点,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完善供电网络,提高供电保证率。新建延长、子长等20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容量300兆伏安,扩容改造赵刘等110千伏变电站10座,新增容量140兆伏安。新建35千伏变电站21座,新增容量52兆伏安。新建10千伏变电站60座,新增容量5兆伏安。

  4、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以水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采取集、蓄、节、保等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完成王瑶、郑家河、孙台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增容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红石峁水库、界子河水库,完成古贤水库、南沟门水库前期工作。加快人畜饮水、农灌工程建设。北部山区主要抓好地下水开发和打井建窖;南部塬区重点抓好集雨窖灌和引水上塬工程建设;川道地区以恢复利用水利设施为重点,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六)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把延安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革命圣地特色和现代文明成果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到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

  1、加快延安市政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①加快市区道路建设。完成西市路、科技馆至旧机场路、师范路等市区道路改造。②大力发展公用事业,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重点抓好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工程建设。2005年,人均生活用水达到150升,实现城区居民用气普及化,集中连片供热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加快城区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5%,全方位提高城市品位。完成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二期)和粪便处理场等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③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以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加大旧城改造力度,不断拓展城市建设空间。重点抓好二道街北段等旧城改造,新建科技馆、东关世纪广场。抓好翟子沟、红化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南新区、东关旧机场开发,扩大城市规模。合理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盘活城市资产,搞活城市经营,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④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发展和总体防护能力。新建人防工事7580平方米,到2005年,人均占有工事面积达到0.3平方米。

  2、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各县城要以路、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给排水工程、集中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县城建设步伐。通过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建立乡镇企业小区,建设农贸和工业品经营市场,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设施。放宽户籍管理,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商贸流通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到2005年,建制镇总数达到90个。

  (七)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1、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旱作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和引进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全市科技人员达到8万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普九”任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搞好高中教育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13个县区职教中心。同时要鼓励、引导社会办学,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理顺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和提高中专教育。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完成中小学教师一轮培训,加强师范教育,为基层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教师。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85%和70%以上。

  3、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加快延安市人民医院和县级医院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县、乡、村卫生网络。加大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力度,到2005年,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50%。全市卫生机构病床总数达到5300张,卫生人员达10000人。加强医药行业管理,搞好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使我市平均期望寿命由“九五”末的68岁增加到71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0‰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

  4、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满足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一艺一品”的要求,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创作出一批有水平、有档次的优秀剧本和节目。加快各县“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做好延安市图书馆、文化大厦前期工作,建设延安新闻大楼,建成广电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继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解决偏僻乡村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到“十五”末,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升级,实现广播电视中心节目制作数字化,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5、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围绕人文古迹、名胜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把延安建成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继续挖掘革命历史文物和黄土文化艺术,重点抓好陕甘宁边区政府、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开发,挖掘陕北剪纸、腰鼓等民间艺术,丰富黄土风情文化。

  6、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改造延安体育场,建成延安市体育训练馆,到2005年体育普及率达95%,力争有6个县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

  (八)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突出抓好人口控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完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建成市生殖保健中心,开展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促进优生优育。“十五”末,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7‰以下。

  2、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改进生产经营,实行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申报制度,实行“用一补一”措施,积极复垦土地,控制耕地减少。“十五”期间,每年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5200亩以内。加强对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各种资源,摒弃掠夺式开发行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防止生态破坏,净化美化自然环境。建设省级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万花山野生牡丹自然保护区、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加大城市及重点城镇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改变燃料结构,提高城镇气化率;加快县城及主要小城镇集中供热建设步伐,关停严重超标排污企业,减少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到2005年,延安城区及吴旗、志丹、安塞、黄陵、甘泉五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其余县城达到三级标准。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延河、洛河水质指标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建设各县城垃圾场,抓好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工作。

  4、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地震、滑坡、洪水等灾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完成宝塔山、棉土沟滑坡治理,搞好市政府后山、二庄科山体滑坡治理前期工作。加快市县防洪工程建设,市区达到50年一遇、各县城达到20~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自觉性,激发全市人民建设延安的巨大热情。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素质,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不断总结、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推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加大“扫黄打非”、“打黑除恶”力度,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进一步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从严治政,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十五”计划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对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总体部署。全市干部群众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市委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