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区域规划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九五”时期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估价

  (1)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安康经济发展基本走出了以解决温饱为主体的扶贫攻坚阶段,进入了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

  “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市上下坚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路子,农业抓产业、工业抓特色、基础抓三通、全局抓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奠定了新世纪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25亿元,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20亿元,年均增长12.3%;第三产业34亿元,年均增长15.7%;均接近或超过“九五”预定递增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0亿元,年均增长23.1%。人口自然增长率五年均低于控制指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九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扶贫攻坚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二是,农业在坚持不懈地抓多种经营建设基础上,初步形成产业化开发的雏形;三是,工业在优势资源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市场引导和科技进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工业开发格局;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西康铁路和一大批“三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投运,二级路改造步伐加快,使安康投资硬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五是,对外开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六是,科技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奠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清晰,区域特色经济方向更明显,重点更突出,特色更鲜明,措施更得力,发展更强劲。这都为“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九五”成就的取得和经验的积累,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安康实际,坚定地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路子的结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康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创业的结果。继往开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安康实际,走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子,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把安康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3)“九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与全省、全国和周边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总体上,安康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仍然是安康最大的实际,经济总量小、经济质量不高是落后的主要特征。人均GDP仅是全省的62%、全国的38.2%,东部地区的30%,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70%和40%。农业基础脆弱,工业规模过小,科技开发乏力,实用人才短缺,传统体制的惰性仍然较大,思想观念、办事效率、政府行为、发展环境不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十五”发展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4)“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围绕不再拉大进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一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走市场化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子。坚持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公路、水利、小城镇建设为基础,以优势生物、矿产资源的工业化开发为重点,以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安康江北综合开发为突破,加快建设稳固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初步形成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模,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三、“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奋斗目标。

  (5)“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追赶型跨越式为目标,到2005年努力使我市欠发达状况有较大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入省内中等地区行列,为下一个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十五”期间,预期年均经济增长为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进省内中等水平;到2010年,预期年均经济增长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62%提高到70%。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2∶34∶44;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8%,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60%。到2010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0∶38∶42,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社会全面进步。到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基本建立初级卫生医疗保健制度;广播电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0年,科技、教育、社会文明程度接进省内中等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3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0元左右。到2010年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比较宽裕程度。

  (二)发展重点。

  (6)“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稳定一个基础,加快两项建设,实施四大开发,构建六大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即:稳定农业基础;加快以公路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兴林保水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物和矿产优势资源开发,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江北综合开发;构建绿色食品,秦巴医药,安康丝绸,金州矿产,汉江水电,特色旅游六大产业。力争在以上发展重点上有突破性进展。

  四、“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综合开发。

  (7)“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围绕粮食稳定、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三大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庄园经济为载体,以基础建设为条件,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加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确保粮食稳定。粮食生产要以优化品种为核心,以实用增产技术应用为重点,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粮食年总产达到110万吨,油料年总产量稳定在4万吨左右。要下功夫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全面实现人均1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要以改土兴水为重点,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浅丘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安康黄石滩水库,实施“万塘”、“万池”、“万窖”农业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库、塘、渠及池、窖、井配套的100万亩基本农田和100万亩水田“双百万”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确保农业经济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

  (8)加大农业生产综合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两高一优”农业。要继续抓好玉米、水稻、小麦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间作套种、良种推广、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病虫综防、水稻抛秧六项技术的推广,使小麦、玉米、水稻、薯类四大作物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要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按照产业化要求,主攻良种的繁育推广,加大草场建设力度,促进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十五”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提高到60%。

  (9)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按照市场引导、效益优先、科技推动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粮、林、经、牧比例合理,构筑桑、茶、烟、姜、芋、药、食用菌七大主导产业。“十五”末,多种经营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多种经营产值的80%左右。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各县(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汉滨、紫阳、石泉主抓蚕桑,旬阳、白河主抓黄姜、烤烟,紫阳、平利主攻茶叶,岚皋、汉阴主抓魔芋,镇坪主攻畜牧、药材,宁陕、镇坪主抓食用菌,真正形成县域经济的骨干产业。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改造、重组和体制创新再上台阶,要重点围绕林特产品、粮食、畜产品的加工升值,配合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工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规模化、专业化的加工业,建立健全市场、科技、生产综合服务体系。“十五”末,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6%。通过结构调整,真正建立起与工业紧密相联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10)加快新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新村建设要以“一改三建”为内容,以庄园经济为载体突出经济发展后劲,把改善基本条件与扶贫综合开发结合起来,把增强发展能力与提高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搞好劳务输出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开拓农村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特色工业。

  (11)“十五”期间,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按照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围绕特色工业发展,实现辖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8%的目标。要坚持深化改革、盘活存量,对外开放、扩大增量,科技创新、提高质量的思路,主攻科技创新,选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大机制创新,建立起外有活力,内有动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新机制,形成区域特色工业主导产业。

  (12)“十五”期间,重点构建五大工业特色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产业,以富硒茶、矿泉水,山野菜和魔芋等绿色食品为重点,加快食品产业发展和扩张,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设全国富硒食品基地,形成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十五”末,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9亿元,2010年达到20亿元,并力争创出2~3个省内名牌产品;二是,秦巴生物医药产业,以绞股蓝、黄姜、葛根系列开发为重点,开发新特医药,扩大产业规模,组建产业集团,开拓生物制药市场,构筑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十五”期间,实施技改和新建项目12个,新增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42%,2010年总产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三是,蚕桑丝绸产业。利用我国加入WTO后对纺织品进行保护的条款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分工,巩固发展蚕桑基地,引进改造提升丝绸产业,真正形成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缫丝、制绸、印染、服装一条龙工业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茧丝绸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增长20%,2010年产值达到15亿元,年增长10%以上;四是,优势矿产业,以汞、锑、铅、锌、钡、钛、黄金、板石为重点,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加工深度,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特稀矿产和纳米材料化工大产业。“十五”期间,矿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1%,到2010年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8%;五是,水电能源产业,通过汉江梯级电站开发和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使安康成为陕西水电能源大区。“十五”期间,争取新增装机30万千瓦,水电能源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2010年达到16亿元,年增长18.4%和10%。

  (13)“十五”期间,要在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注重制度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安康生物科技工业园区。力争在“十五”至2010年形成10个过亿元产值的骨干企业和10个省内名牌产品,组建和培育3-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使五大主导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工业化水平上升到40%左右。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4)加快以公路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包北线西安至安康段、GZ40高速公路安康段的建设,实施316国道一级路改造工程,尽快打通对外大通道。实施汉江开发,建设安康市区以下四级航道,通行能力达到500吨级。加快通江达海黄金水道建设,开通安康民航省外航线,加快安康机场二期改造扩建,强化提高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积极组织实施安康至各县二级路改造和县乡道路黑色化工程,完善提高村道等级,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组成的立体化、高密度、放射状的汉江经济开发带的交通载体。

  (15)加快信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完善以“安康市政府网”为中心,各县区政府网站构成的全市政府网络工程。大力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处理;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十五”期间,本地网电话交换能力达到34万门,年均增长13%,全市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本地网光缆线路达到2500千米,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

  (16)加速以林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落后生产方式的突出矛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流域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农村能源环境工程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林木覆盖率达到70%,林草覆盖率达到8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0%。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汉江干支流水量充沛、水质优良,为可持续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四)大力推进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

  (17)水资源综合开发既是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大产业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八字方针,加快建立汉江梯级滚动开发的机制,加快完成汉江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和支流开发规划,开工建设喜河、旬阳电站,做好蜀河、夹河电站的前期工作,搞好蔺河口、毛坝关等地方骨干电站建设,形成安康水电能源产业群体。积极做好引汉济月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积极促进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力争使安康的水资源变成商品输出,形成水产业。围绕汉江干支流综合开发,加强输变电线路建设,真正形成发电、航运、养殖、供水、旅游等水资源综合开发的格局。

  (五)加快以安康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

  (18)安康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着眼新世纪的城市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运用大手笔,坚持大力发展新区、积极改造老城的建设方略,采用组团布局的手法,形成“一江两岸、三块布局、六桥连接、山水园林化”的特点,把安康建成秦巴腹地区域交通枢纽、水电能源基地、商贸旅游中心和特色产业群体,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中心城市。安康中心城市建设以江北综合开发和江南形象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城市道路、供水、供电、市政工程、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商贸中心等项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构筑安康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汉江干支流和交通大动脉重点城镇的建设,形成以安康为中心,汉江干支流和大交通为骨架,农村集镇为网点,商贸流通为脉络,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19)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三级城镇体系建立。在加快安康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建设和发展9个县城和沿岸沿线30个建制镇及重点小城镇。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加强城镇规划,增加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市场和工业小区等基础条件建设,提高城镇人口和经济双重聚合力。着力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功能,围绕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建成5个五万人口以上的卫星城镇,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以城带乡,以镇聚经的城市发展道路。“十五”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8%。

  (六)突出以秦巴汉水自然风光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建设。

  (20)充分利用独特区位条件,以秦巴汉水自然风光、秦楚、秦汉、巴蜀文化开发为重点,加快对重点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发香溪洞、瀛湖风景区,汉水公园及滨江旅游长廊。加快重点风景旅游线路建设,配套和完善南宫山、神河源、千家坪、三道门、银屏山庄、擂鼓台、石泉溶洞、汉阴大磨沟森林公园、宁陕十八丈瀑布及秦岭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东西、南北热点旅游线路。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特别要充分利用西康线开通后的便利条件,吸引市外游客,发展假日经济。努力构建与关中、陕北人文历史景观鼎足相立的安康山水风光特色旅游产业。“十五”期间,形成年接待国内游客50万人次和国际游客1万人次的能力,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亿元,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七)加速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

  (21)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是我市“十五”期间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研究对加快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技术,重点推广普及重点实用技术,加大优势资源的科技开发,加速科技产业化,建立工业化、产业化的技术支撑。

  (22)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工业化,集中力量抓好绞股蓝、黄姜、葛根等科技型产品系列开发。“十五”末,力争形成50个拳头产品,10个新兴支柱产业,组建4-5个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大型科技企业集团,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省内先进水平;围绕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重点抓好动植物优良品种引进,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综合防治,魔芋、马铃薯病毒防治,推广农业“双六”增产增收技术成果。“十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同时,抓好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开发新产品为内容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升传统工业。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依靠科技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末,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由“九五”期间的32%提高到50%,到2010年达到55%以上。

  (23)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依靠改革改组,扩大机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十五”期间,重点完成安康正大、北大、西药厂等骨干企业的进一步改制,对尚未改制或改制不彻底的企业,要因企施策,尽快改制,健全完善,尤其要加快困难国有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的步伐,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八)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24)在向小康目标迈进的新阶段,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阶段扶贫工作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增加扶贫投入,重点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十五”期间,围绕扶贫重点,要继续做好扶贫到村、到户工作,巩固温饱成果;要以新村建设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一改三建”,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结合退耕还林草、小城镇建设、迁移式扶贫、生产救灾等工作,集中力量在5年内完成高寒山区1~3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要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电视扶贫力度,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立区域主导产业,加速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农民稳定增收问题。“十五”末,全市总体上达到宽裕型。

  (九)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25)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目标,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主要任务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控制人口增长,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6)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面向西部大开发,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立足未来人才需求,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升组建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适应大开发的教育体系。“十五”期间,要按照提高城镇、发展川道、巩固山区的思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围绕经济建设重点,大力发展高中教育,逐步实现初、高中正规教育分设,扩大教学规模。安康市区建成1~2所现代化示范高中,全市高中达到13所,建成农村综合中学10所,职教中心10个。以安康现有大中专院校为基础提升组建安康高等文理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急需的高等级教育和技术人才。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寄宿制工程、高中标准化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职教中心标准化工程。调整中等教育专业设置,充分发挥教育产业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下功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27)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积极稳妥地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型弹性就业,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及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巩固提高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中心,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促进政府与社会双重负责的劳动再就业体制建立,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和有效运营、严格管理的机制。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逐步纳入失业保险。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救济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社区服务,发挥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作用。

  (28)全面发展各项社会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设施建设,繁荣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理顺卫生管理体制,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营造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2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是,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市人民的思想,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导地位;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在全市开展文明城市、文明集镇、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行业、精神文明长廊建设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公德;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重点,以廉政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四是,坚持不懈地推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各种文化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五是,坚持不懈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抓好司法、执法和普法工作,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要提高政府和广大干部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要搞好“净化社会环境”工程,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促进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发挥政协民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