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区域规划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建设现代化的渭北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

  经济大发展。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7亿元,改造和建成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使经济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2000年价格),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0∶50∶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0.5%,非公有经济比重达到60%。

  城市大变样。经过五年的努力,城市的发展水平、综合功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初步形成以210国道为主轴,以新区为龙头,以市区和耀县、宜君县城为依托,以若干个小城镇为基点,南起新区、北至宜君的串珠式百里城镇带。到2005年,新区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3%。

  环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初步实现净化、绿化、美化,投资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327.1平方公里,市区空气质量力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6.3%。

  生活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到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0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农村基本建立初级卫生医疗保健制度。

  “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公路建设要超常发展,以提高公路等级、畅通外界出入口,建设同周围毗邻县市的便捷通道,形成和增强全市公路网密度和辐射能力为重点。“十五”期间,完成省道305线城关至孙家河段(41公里)、柳林至后烈桥的铜川西环线(45公里)两条二级公路的新建和改造,争取省道305西线开工建设。集中力量抓好照金至旬邑、楼村至马额、金华山至赵老峪、上店至底店、五里镇至黄陵、雷塬至白水六条出入口畅通工程,尽快打通各县区之间的断头路。建成耀县香山、药王山旅游专用线。完成黄环公路、宜君八里店至马坊公路、云梦至棋盘公路等一批重点县乡公路的改造,继续抓好乡村公路桥涵配套、升等工作以及通村道路的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积极做好耀(县)照(金)、柳(林)照(金)、宜(君)白(水)、王(家河)瑶(曲)、柴(沟)店(头)二级公路的前期工作,为“十五”我市公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到2005年,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40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9.6公里,二级公路260公里,三级公路454公里),形成以西铜高速、铜黄高速和210国道为纵轴,以连接我市东西的省道305线为横轴,以县、乡、村等级公路为网络的全市大开放型的公路网。

  水利建设要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与保护同步。围绕新区建设和市区发展,继续完善沮河取水工程,新建龙潭水库,续建豹村水库和水沟水库,开发奥陶系灰岩溶水,尽快形成三河(赵氏河、沮河、漆水河)两库(桃曲坡、龙潭)为骨干的城乡供水网络,使全市总库容达到7164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城镇供水工程10处,新增城市及工业用水4020万吨,改造农村人饮供水设施,解决4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大力转变用水观念,积极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经济,提高水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发展集雨窖灌、节水性方田、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59万亩。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大力开发节水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防洪能力建设,新建城市防洪工程1处,新修、整修河堤15公里,完成福地等水库病险加固处理,确保城市的防洪安全。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城市道路、供水、环境治理,加快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继续实施和完善城镇道路、天然气输配、新区给水、园林绿化、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粉尘治理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切实加快新区水、电、路、气、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提高市区,大力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城镇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综合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市场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从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出发,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络。突出农村学校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极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人力资源、技术交易、金融、商贸、房地产等信息市场体系的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为重点,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主攻东北部及中部残塬丘陵沟壑区,以防护林、经济林为主,大搞植树种草;改造提高西部及西北部土石山区,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加快南部塬区农田林网建设步伐,突出抓好新区环城绿化和210国道绿色长廊建设,发展名优特经济园林。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来。搞好种苗基地建设,科学配置乔、灌、草,合理搭配经济林、生态林,做到适地、适种、适树。将山川秀美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十五”期间,人工造林9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建设种苗基地3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充分发挥我市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优果、销售、储存、加工”四个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形成苹果产业化开发、集团化经营的新格局。到2005年,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46万亩,总产量达到30万吨,优质果率在60%以上,鲜果储藏能力占到总产量的40%以上,鲜苹果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成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和贮藏加工的重要基地。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加快推行苹果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化操作,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积极调整品种结构,逐步提高早熟、中熟及加工品种的比重,在南部台塬区和海拔800米以下的川道、河谷等发展加工品种,在中东部残塬和西北部浅山区等最佳适生区建设20万亩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实施名牌营销战略,按照“网络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思路,健全服务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销售活动,以优取胜。积极发展苹果贮藏业,努力扩大气调库贮果能力和与之相配套的冷链运输能力,实现季产年销。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业,以绿想集团的果汁加工为重点,加大果酒、果醋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祥云果蔬脆片、果脯等的生产规模,积极开拓加工新领域,迅速改变苹果加工产品单一的格局。以铜川果树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果树良种无毒苗木繁育基地。大力发展葡萄、核桃等干鲜果品,积极推进李华葡萄酒厂等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延伸产业链。

  立足我市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养牛业为重点,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养牛业发展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坚持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配套加工,牢固树立起市场意识,到2005年,牛的饲养量力争达到20万头,肉牛出栏率提高到40%以上,大力发展奶牛业。着力发展以猪、禽等为主的城郊型畜牧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和工厂化养殖。

  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普及优良品种,实行规范化栽培,使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左右。蔬菜业以反季节蔬菜为重点,实施日光温室开发工程,加快发展食用菌。药材业要依托资源,退耕种药,打响“药王”品牌。种子业以杂交良种繁育为主,积极发展旱作小麦杂交良种繁育,争取将宜君建成陕西玉米杂交良种繁育基地。花卉业要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且适应铜川气候、土壤条件的花卉品种。通过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等多元结构转变。

  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下大力气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优先加快对现有农产品销售、贮藏、加工企业的改造,吸引、扶持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积极组建农副产品加工、贮藏、经销企业集团。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途径,采取签订购销合同、股份制、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加快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乡镇企业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在开发农业资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做文章,与城市经济形成互补。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积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努力在科技兴农上取得新的突破。结合实际,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市场牵龙头(科技示范园)、龙头带基地(专业实体化)、基地连农户、农户奔小康的格局。

  坚决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建立多层次、多样式、多元化的农业和农村投入体制,增加农业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御害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和改进服务,积极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工代赈、小额信贷、移民搬迁等多种有效措施,巩固和提高越线成果,稳定地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快奔小康步伐。

  三、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将建材业和铝业作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主攻产业,努力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建材业要加大对现有水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分期分批淘汰、关闭落后工艺生产线,尽快建成日产40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积极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及水泥制品的深加工,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或其他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发展混凝土砌块、建筑陶瓷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实现建材业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保护环境,使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建材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铝业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通过实施自焙改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改项目,淘汰60 千安以下自焙阳极电解槽,使电解铝产量达到14万吨,力争达到20万吨,同时尽快建成铝厂自备电厂,推进煤电铝联产,并发展铝的深加工,积极延伸产业链,实现节能、降耗、增效,使铝业成为我市最具活力、产业链最长、相关度最高的产业群。

  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煤炭业要结合21世纪议程试点工作,积极发展西区优质环保煤,坚决关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小煤矿及高硫高灰份煤矿,使煤炭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积极开发煤层气和石油资源,促进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电力机械业要加快实施变压器扩容升级技改项目,组织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开发生产,到2005年,变压器产量达到130万千伏安,使铜川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较大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陶瓷业要充分发挥我市传统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工业和日用陶瓷要着力研制开发高新陶瓷、耐热陶瓷,开发和引进高强度复合陶瓷产品,积极发展电瓷;工艺陶瓷要服务于铜川旅游业,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耀州青瓷的知名度。

  积极扶持发展势头强劲的食品、医药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食品业要以绿色食品为重点,按照龙头加工企业带原料生产基地的模式,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来发展。医药业要以丰禾制药、方舟制药为重点,巩固改制成果,引进生产新型医药产品,开发药王牌系列保健品,进行中草药精加工,不断增加医药品种、提高药品质量。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加快国有资产重组。采取投入支持、政策引导等措施,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实现经济合理的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适时组建煤炭、电力机械、陶瓷、食品、医药等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发展,促进走“专、精、特、新”的路子。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关闭、撤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四、以旅游业的壮大,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开发我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以玉华宫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景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并积极建设新区生态环境旅游区、药王山医药保健旅游区、耀州窑陶瓷文化旅游区和香山佛教旅游区,开发蒸汽机车怀旧游、煤矿探秘游、农家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旅游经济,实施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名人战略,打出、打响“药王牌”、“柳范牌”、“玄奘牌”,开发五大系列旅游产品,建立旅游产品开发、销售和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到2005年,当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争取达到2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成为陕西北线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要按照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思路,扶持建成几个面向渭北和陕北地区、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功能较为先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培育发展连锁经营、自选商场、仓储市场、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交通运输业要进一步完善仓库、装卸机具、受理托运场所等配套设施,积极开展集装箱货运和水泥罐车散装运输业务,发展客货联运和公铁联运。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互联网的信息咨询服务和应用,实现党政机关办公事务计算机处理和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成熟运行,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电子邮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上服务项目。房地产业要抓住改造市区、开发新区的机遇,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宅成套率为重点,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并积极发展建筑装饰业。金融保险业要以服务和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社区服务业要适应城市改革的需要,加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积极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等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现代化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步伐。科学划分服务业中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大力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企事分开,探索和推行服务业市场化的新机制。通过消除体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入服务领域,形成公平竞争。

  五、抓住机遇,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机遇,立足我市市情,瞄准科技前沿,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产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突出抓好果树良种无毒苗木繁育、旱地杂交小麦制种、光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品等项目,力争在环保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充分发挥铜川新区被纳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优势,抓住我省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省上的支持,吸引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进入新区,尽快建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

  充分利用民营科技企业灵活的创业机制和科技优势,通过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相互参股、相互兼并和资产重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到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00家,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亿元,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

  六、建设现代化的渭北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进行市区沟巷道路的治理和城市主次干道连接道路的改造,加快支巷道路改造和低矮房屋连片开发改造,退建还绿,继续实施城市园林化工程、墙饰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污染特别是水泥粉尘污染的治理力度,全面实现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巩固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全面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新型清洁能源。

  新区发展要用全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动各方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加快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超前建成新区给排水、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电网、邮电通讯、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使其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入区群众的居住生活需要。积极建设一区(高科技园区)二场(果蔬批发市场、轻工建材市场)三个中心(游乐购物中心、信息集散中心、教育体育培训中心),依托新区环境优势,围绕群众入住需求,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框架,形成对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

  加强县城水、电、路、气等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建成突出地方特点的县城,形成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提高质量。有计划地撤乡并镇,努力扩大建制镇的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建制镇,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和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乡镇企业小区、农贸市场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促进农村人口和社会要素向城镇集中。强化城镇间的联系,把一批小城镇建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户籍、城镇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城镇综合管理等各项制度的改革步伐,逐步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新机制。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重点盘活城镇土地存量,集约开发,节约利用。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金融注资等多种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探索城市经营的机制和途径,适度放开城镇基础设施服务价格,推行城镇设施经营性管理,逐步推行市政管理企业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协调各部门、各县区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七、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铜川形象”的观念,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把我市建成法制健全、管理高效、服务优良、政策优惠的区域,以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改进作风,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简化办事程序,改革审批制度,加紧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厅式审批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要积极完善服务功能,从我市实际出发,抓紧制定更加灵活吸引投资的各项规定,继续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挂牌保护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客商投诉制度,依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建立健全一批社会中介机构,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迅速建立并落实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与考核责任制。为适应加入WTO的新情况,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客商投资的各项规定,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认真贯彻关于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决定,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坚决杜绝和严肃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不断改善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

  八、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

  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城镇化和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渠道,在发展中积极扩大就业。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社会需要就是岗位,有事干、有报酬就是工作的新观念,提倡自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规范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促进其再就业。到2005年,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培训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居民、离退休人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改善和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国有企业单位内部分配要引入市场机制,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决定。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控制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扩大缴费面,覆盖多种类型企业,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纳入失业保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到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70%,农村养老保险达到3.5万人,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加服务性消费。提高住房成套率,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10平方米。完善社区服务环境,电话普及率提高到20部/百人,鼓励计算机进入家庭,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电力、电信、邮政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九、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大力改善农村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强学前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05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乡镇达到教育强镇标准,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加强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工岗位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规模化”的原则,按照“以教育促开发”和“教育优先适度超前发展”的思路,实施新区教育促开发工程。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引导全社会支持教育的发展,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思路,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机制良好、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出更多的精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7%以上。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市广电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力争建成10个文化娱乐中心,到2005年,使全市80%的文化站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通过实施两补(补碘、补硒)一术(手术治疗大骨节病)一改(改水),进一步加大地方病的防治力度,防止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加大无偿献血力度,到2005年,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80%以上。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银河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全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80%。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拉近同省内比赛“第二集团”的差距,实现省内比赛金牌总数和总分排位的前移。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