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回顾。

  示范区成立八年多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共建部委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和进步。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示范区技工贸总收入预计达到5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0.7%;地方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22.7%;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亿元,年均增长26.7%。“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6亿元。

  2、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医疗、教育、文化和购物等生活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发展,投资创业和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初步实现了由“农科乡”向“农科城”的转变。示范区已被命名为全国卫生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

  3、产业发展快速起步,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迅速,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环保农资、农牧良种、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主的产业初具规模。全区生产型企业累计达到100多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2.5%。

  4、科技示范不断拓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示范区和两所大学在西部地区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2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设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推广示范效益由1997年的2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10亿元左右。

  5、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目前,登记注册企业累计80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0家。近几年,年均引进资金8亿多元。外贸出口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05年出口额预计5700万美元。“农高会”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科技示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6、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5年,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400元,比1997年的1369元增加了1.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

  总之,经过八年多的开发建设,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和进步,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二)“十一五”期间示范区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杨凌示范区加快跨越式发展,进行“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

  1、面临的主要机遇。

  (1)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的付诸实施,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成为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并得到不断加强。杨凌示范区由于其独特的地位,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支持,发挥重要作用。

  (2)西部大开发力度不减。“十一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一步推进,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目前,随着东部地区能源、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以及受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调整阶段,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有利于促进杨凌产业的快速发展。

  (4)杨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得到明确。基于杨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陕西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杨凌建设成为关中城市群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拓展杨凌的发展空间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2、存在困难和不足。

  示范区的发展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随着城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和水、电、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城市功能很不完善。

  (2)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制约因素较多。示范区经济总量小,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较少。企业的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缺乏,企业融资、铁路货运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较多。

  (3)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自身财力来源十分有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集中还贷压力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农业和涉农企业多,政策性减免税企业多,财力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加快发展和进行科技示范的需要。

  (4)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牵引力不足。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尚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社会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资本市场薄弱。

  (5)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示范区法律地位不明确,金融、电力、司法等体制不顺成为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

  (6)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城市建设和产业用地趋于紧张。示范区行政区域狭小,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有限,难以独立发展区域经济。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农科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产业聚集、城市发展、科技示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能力和示范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和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杨凌。

  (二)发展目标和预期指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建设中国现代农科城。农业科技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以两所大学为主的科技创新辐射源建设取得突破,初步成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熟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中心和农业科技信息辐射中心。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大、聚集度高、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初步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科教发达、产业聚集、生态和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22%;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收入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出口1.15亿美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0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亿元。

  3、科技推广示范目标。

  新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50个,年均推广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2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年均实现推广示范效益12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产业集群,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生物工程为重点,集中有效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施产业兴区和质量兴区。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形成4个年产值过10亿元和10个年产值过3亿元的重点企业;新增15个国家名牌和省级名牌产品。

  1、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生物制药。重点开发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及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生产,抓好中药标准提取物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工作。建设生物工程产业园,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聚集发展;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区内技术优势,支持企业建设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医药流通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到2010年,生物制药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形成2个产值过10亿元的支柱企业和3个产值超过1亿元的重点企业。

  食品加工。进一步完善食品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的食品加工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果品、乳品、蜂产品、肉类、保健食品、蔬菜等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更新改造,逐步向精加工、终端商品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食品交易中心,做大食品流通业。到2010年,食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形成1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和4个产值过3亿元的企业。

  环保农资。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生物肥料、无公害农药、节水设施、饲料等行业的发展。抓好植物高效液体肥料、有机生物复合肥料、有机无公害农药的开发和节水灌溉设施等产品的产业化。建设杨凌农资交易市场,带动农资流通业发展,把杨凌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肥料、饲料和无公害农药生产、集散基地。2010年,环保农资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良种繁育。立足现有优势企业和技术资源,发展畜禽、农作物、林草、种苗、花卉等行业企业。重点支持牛羊胚胎移植、苗木快速繁育、杂交小麦推广等项目产业化。2010年,良种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使杨凌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技术研发、繁育和集散中心。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农业科技旅游。抓好后稷民俗博览园、泰陵遗址公园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旅游环境。到2010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4.26亿元。

  现代物流。重点支持以农资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管理的配送中心,推动物流配送社会化和连锁规模化发展。引导现有流通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重组,改组形成物流配送中心。改善物流环境,启用杨凌铁路货运站,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把杨凌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涉农商品、医药品物资集散地。


  会展业。充分挖掘场馆资源,发挥杨凌品牌优势,依托农高会的规模带动效应,努力打造涉农品牌展会。鼓励引进和扶持各类展会,逐步形成以农高会为主体、各类专业展会为补充的展会体系。办好种子、苗木、畜牧、农机、医药等各类展会。

  (二)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示范辐射能力。

  1、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源建设。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提升研发手段的水准,建设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禽畜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基础性、支撑性研究和中试设施;在小麦杂交育种、体细胞克隆、干细胞研究、植物源农药研究、节水农业工程与技术等具有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开发和推广林草种苗、畜牧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将杨凌建成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质林草种苗和良种奶牛、肉牛的重要种源基地;发展与西部农产品和生物资源增值转化相关的精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技术集成,组装配套水土保持、旱作技术、生态农业、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和成果,进行推广示范。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企业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项目;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全面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工作。

  建设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大学、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重点建设以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市场为主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入区企业提高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力建设,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健全全社会、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努力形成资本与技术融合、技术成果转化通畅、服务配套完善的产业化服务环境。

  2、加大科技示范工作力度,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设立“农业科技推广基金”,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研究、开发、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促进杨凌科技优势和西部地区农业产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进一步推广跨区域合作模式,在不同生态区域,与当地政府结合,加快建设好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

  扩大农高会辐射效应。坚持进一步办好农高会,突出服务“三农”的特色,不断创新展会内容和形式,提高办会水平,扩大规模和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延伸农高会辐射效应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高会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平台作用,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产品技术交易。

进一步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业,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民营科技推广企业。大力推广“乾兴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支持企业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等模式,在省内外建设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村干部培训。充分发挥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全国妇女培训基地、陕西省农业干部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的作用,面向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农民、农村妇女、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和推广咨询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兴农网”远程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支持《农业科技报》继续扩大发行量,提高办报水平;建设杨凌农业高新科技电视传播中心,推进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百县联播”。做好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到2010年,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培养6000名农技员,3000名农技师,1000名高级农技师。

  (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积极争取将示范区作为全省和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0%。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良种繁育、畜牧养殖、无公害精细蔬菜、苗木花卉和名优新特杂果等产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布局,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扩大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公司+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一体化、专业化。以畜牧业和种业为突破口,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加强特色、高效、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民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扶持建立特色产品直销网络,实现产业与市场紧密对接,打出特色品牌。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谋划,系统节约。对农村种养殖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再生利用,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沼气等农业微生物能源,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畜牧养殖小区推行粪便综合处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农民转移力度。紧紧抓住杨凌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为农民转移创造机会和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清除对农民进城的不平等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有平等获得工作机会的权益,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加快城中村农民转移步伐,逐步将城区有稳定就业的农村人口和人均耕地微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多种经营。突出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建筑、旅游等二、三产业,鼓励发展中介、家政等新兴服务业。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到2010年,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杨凌农科”成为国内知名劳务品牌,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万人。

  3、加快文明生态新村建设。

  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在现有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撤小村、并大村、建新村”的思路,加快村庄整合,推进农村住宅小区建设。把村庄布局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小区建设总体规划,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按照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先期重点抓好城中村和城郊村的改造,逐步向外拓展和推进。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注重从农户的经济能力出发量力而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鼓励群众投资、争取项目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和加大政府投入等途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乡村道路改造、沼气池建设、有线电视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和环境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解决饮水困难,供电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80%以上乡村道路达到三级路面,村村接通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发展农村科技信息户1000户,农村的排水排污、垃圾清运、道路绿化等得到有效解决。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校村共建”,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点,借鉴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引进社区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实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农村生活新风尚。

  4、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法转让,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推进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增强信贷支农力度。到2010年,农村信贷资金力争达到4.3亿元。加强农村党组织和班子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村民自治真正体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四)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支撑功能。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具有较强产业聚集度和示范辐射效应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区划调整并争取设市。201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全区人口达到20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3万人。

  1、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继续完善城市道路系统,重点实施一批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工程。实施渭惠路延伸拓宽改造、西农路跨陇海铁路地上立交建设工程,打通杨凌南北通道,形成纵横协调、连接畅通的道路交通系统。加速铁路运输升级改造,完成火车站改造及配套建设工程,尽快启动铁路货运站建设。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全面解决供电设施落后和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城市双回路供电。实施石头河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二期工程,完善城市供气供热给排水管网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区覆盖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完成数字园区建设目标,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共享。继续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建成一批绿化休闲广场和公园,新建一批体育运动场、休闲设施和公共文化娱乐场馆,构建绿色和谐城市。

  2、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聚集城市人气。

  积极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优化住宅供应结构,建立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发展以居民普通商品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启动建设廉租房。沿渭河、水上运动中心和梯级坡塬,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面向中高消费群体的中高档社区。加快商业用房开发,重点建设康乐路商贸文化街和西农路商贸文化广场。到2010年,新增住房和商业用房面积200万平方米。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建立健全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实现农民转移和区外人口流入的有效政策,引进集团性消费人群,吸引实力较强的外地企事业单位在杨凌设立基地,聚集示范区人气。大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搞好开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

  3、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

  重点做好旧城区市政管网建设和改造,完成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排水管网和天然气管网,实现城区天然气全覆盖。加大对燃煤锅炉和餐饮燃煤的治理力度。规划实施旧城区和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实现集中供热。搞好西农路、康乐路、公园路等主要街道的商业开发和街景改造,促进商贸业发展。加大旧城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力度,改造主要道路照明设施,在商业和建筑集中区扩大绿地面积,建设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创建和谐人居环境。加快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梁氏窑、姚安、付家庄等城中村综合开发,进行资源置换,建设与城区建筑风格协调,配套设施完善的居民小区。结合城中村改造,适当开发建设一批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

  4、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搞好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形成现代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健全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户籍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持续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强化社区管理职能,完善社区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探索完善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队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城市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初步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五)实施项目带动,积极扩大投资规模。

  实施项目带动,积极扩大投资,是保持示范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大力推动项目建设。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与示范等四类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规划和提出重点项目140个,总投资12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8个,投资47.3亿元;社会事业项目39个,投资13.6亿元;产业化项目59个,投资53.8亿元;科技创新与示范项目14个,投资9.6亿元。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壮大,促进示范带动功能的迅速增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资金筹措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优势,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支持。充分研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申报项目。二是创新机制,建立完善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企业融资担保资金等为主的创业资本市场。加大利用国际金融资本、产业基金的力度,抓好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赠款争取工作。三是切实改善金融环境,理顺金融管理体制,支持金融企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功能和手段。四是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快速做大财政收入盘子。发挥杨凌控股集团资产优势,搞好资本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五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新机制。

  3、切实加强项目基础工作。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项目工作机制。特别要加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协调争取和落实实施,做深做透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工作责任制,把项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任务管理。

  (六)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实施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大力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理念,制定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产业规划,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支持资源循环利用、可替代能源开发、循环经济科研等方面的产业、技术、项目,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构筑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型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转变。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重视对污水、中水和地热资源的利用,推广分户计量的供热控制技术,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行绿色建筑。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立足示范区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为重点,进行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分配与利用,改善生态质量,提高生态系统活力,增强生态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培育旅游、教育、房地产、会展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重点建设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

  (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杨凌。

  1、提高城乡基础教育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12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投入,建立长效教育资助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2、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积极发展城乡体育事业,合理布局城市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场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化和经常化,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繁荣区域文化事业,鼓励创作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杨凌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建设图书馆、档案馆、影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支持农业科技报、杨凌电视台加快业务发展,扩大覆盖范围。

  3、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促进示范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成示范区医院传染病区、眼科医院和中医医院。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4、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服务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拓展就业空间和劳务输出渠道,建立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扩大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提高标准,实现全区覆盖。建立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5、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大力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建设和谐杨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信访、投诉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重点加强对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及公共场所的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八)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切实加强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不断完善各种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治安、安全防范网络和管理体系。坚决打击各类严重犯罪,遏制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及时缓解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诚信建设,以保护杨凌品牌,创立杨凌名牌,建设诚信杨凌为目标,以建设诚信政府为先导,建设诚信企业为重点,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劳动者权益等专项行动,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树立诚信杨凌形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各类文明规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公民素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营造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建立适应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保持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减少行政管理环节,规范行政审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围绕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在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建立与两所大学在成果推广、科技示范方面能够凝聚合力、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浓厚氛围。用超常规热情、超常规措施,在政策、环境、创业条件等方面建立凝聚和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多元化战略,引进一批掌握前沿科技的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来杨凌创业,重视吸引一大批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新世纪新杨凌人才工程”,积极支持有关单位推荐选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积极争取在高等院校或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引智和人才培训工作力度。鼓励企业实行将科技成果、管理智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切实加强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

  继续围绕“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典型示范、信息指导”的工作方针,切实巩固并进一步加强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工作。要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的研究,及时有效地获取有关政策和项目方面的信息。要积极加强与共建部委和共建厅局的信息沟通和日常联络,及时主动提出需要共建单位帮助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切实加强跟踪落实工作,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效落实共建的各项任务,提高共建工作的实效性。

  (四)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十一五”期间,示范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作为集聚生产要素、构建竞争强势的保障性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着力解决影响招商引资的瓶颈问题,改革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高效的招商决策和协调机制、投资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招商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招商项目库建设,实现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积极吸引国有涉农大企业来杨凌投资。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累计完成70亿元。

  (五)持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投资环境是示范区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和完善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及执法、服务保障单位的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理念。建设法制政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建设廉洁政府,树立政府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新形象。

  大力支持会计服务、法律咨询、技术转让、资产评估、人事代理、证券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吸引更多金融、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在杨凌开展业务,完善社会化服务手段。加强孵化器建设,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六)积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形成规模”思路,积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以市兴城。重点建立以农牧良种、农业机械、环保农资和绿色农产品、食品为主的专业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为医药产业发展配套的医药市场和中药材市场。鼓励发展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交易等要素市场。引导消费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化检验、检测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护杨凌品牌。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