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第一章 “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围绕“四市”和“两个最佳”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抓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发展速度连续五年位于关中各地市前列,综合实力跃入全国百强城市及品牌经济城市行列,“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建国以来又一个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415.79亿元;实现财税总收入46亿元,是“九五”末的近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1%。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4.2:46.9:38.9调整为“十五”末的10:58:32。装备制造工业、高新技术、旅游业、畜牧业等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项目带动战略实施有力,“四市”建设成果显著。“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是“九五”的2.4倍;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培育了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45%;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73亿元,年均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九五”末增长80.7%和44.7%,年均增长12.56%和7.7%;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覆盖面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31.86万人,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20万人,再就业率达到63%。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国企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大批获得新生的原国有企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农村税费改革等继续深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141户,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3.3%。资本、土地、产权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科教兴市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区六基地”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两基”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基本完成,文化、体育、文物等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26‰;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由“九五”末的76.59万人减少到“十五”末的44.19万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全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低,体制机制不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  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今后五到十年,是全市国民经济实现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面临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将加速向西部梯次转移,有利于发挥西部工业重镇的优势,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招商引资,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优化升级。

  ——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的投入,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板块式、沿线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已经显现,关中城市群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城镇群”之一,为推动“宝鸡—蔡家坡—绛帐”百公里产业带和城镇群的加速崛起,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 “四市”、 “两个最佳”和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四市”建设和“两个最佳”的思路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加快高新区发展、突破蔡家坡和突破西山战略,培育提升产业集群、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四大优势,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体制障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构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宝鸡。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突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关中优势产业带的重要一极,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关联度和集成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突出生态环保,提升大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完善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三集中”推进“三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城乡协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进程,以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

  ——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从国家的投资方向、产业政策、本地资源、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挖掘、储备和开发项目,用项目支撑发展规划,以项目落实思路目标,靠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加快发展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更加重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更加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更加重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使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第三节  奋斗目标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财税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分别达到800亿元和1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达到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总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力争达到45%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比“十五”末翻两番,达到1500亿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0:55:35;县域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5%;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强市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5%左右;旅游名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旅游业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以上;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市空气质量全年Ⅱ级以上天数达到292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资源节约利用及环境保护水平稳步上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迈出较大步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3500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十一五”末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消除贫困村;就业、发展及享用公共资源的公平度更高,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构建和谐宝鸡取得新成就。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享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运用工业理念,突出市场拉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亿元以上,畜牧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45%。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粮、果、菜、药”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畜牧大市。到2010年,全市形成以千陇和东五县区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川塬灌区为主的优质粮基地、渭北旱腰带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眉凤太陇麟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南北山区和渭河川道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乳品、肉畜、果品、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继续按照“三集中”推进“三化”的思路,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工业强县和经济强县,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有2-3个县区进入全省十强县,1-2个县区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畜牧业基地。通过引进蒙牛等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奶业加工和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以国内知名品牌为龙头,以专家大院和良种繁育中心为技术支撑,以畜牧小区为依托的奶业发展格局。加强畜牧防疫体系建设,理顺完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动物疫情快速反应机制。按照“一个主体(奶牛)三大品牌(秦川牛、布尔羊、莎能奶山羊)两个稳定(猪、鸡)”的思路,推动全市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畜禽存栏量达到奶牛25万头、羊100万只、肉牛50万头、生猪150万头、家禽1500万只。

    ——优质粮基地。以川塬灌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速优质粮油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实施农作物良种工程,形成培育、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系,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完善监测、病虫害重大疫情、粮油安全等预警防治体系。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3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120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3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15万亩。

    ——优质果品基地。充分发挥苹果、核桃、花椒优生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优生区果品面积,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管理,建设出口示范基地,提升果品品质和生产加工水平。加快推行原产地保护制度,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打造优质果品牌。果品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产值达15亿元,优果率达75%以上。

  ——无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南北山区绿色环保条件,扩大精细鲜菜、名特蔬菜和高效设施种植,建立十大特色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栽培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120万吨,产值10亿元,其中优势区设施栽培15万亩,名优新特蔬菜基地45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40个。   

  ——中药材基地。加快眉凤太陇麟中药材基地建设步伐,开发“虎杖、水飞蓟、凤党”等原产地名贵中药材,抓好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推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辰济药业、东盛、华西、济生等制药企业发展;加快中药研发平台、营销网络、生物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打造“太白山药谷”知名品牌。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医药产业产值达到 25亿元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华龙、华祥、蒙牛、惠民、和氏、关山、得力康、秦宝、恒兴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科丰、大明、正阳等一批种养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交易配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9个农产品流通体系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省级20户、市级30户,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牵头、民营为主、有偿服务、社会支撑”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信息咨询、质量监督、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和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十大良种中心和3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示范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产业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中介服务和农民培训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各级供销社职能,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成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个,入会农户10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5%以上。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征用程序和土地市场化补偿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支农力度,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制定完善村镇规划。按照“人与环境和谐、体现生态理念、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思路,搞好县域村镇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集中建设中心村,逐步调整自然村,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相衔接,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加强道路、教育培训、乡村医疗、饮水安全、沼气推广、送电到村、文化建设、社会保障、扶贫脱困、人居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路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电视通。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和农村改厕,提高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依托,以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田埂等沿线绿化为网络的绿化覆盖率;全市农村改厕率达到60%以上,其中市区周围、县城乡镇驻地、旅游区民俗村等地农村改厕率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改革户籍和公共服务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镇的有效机制。立足长远、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新一代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大部分下一代劳动者成为高素质、有技能、专业化的现代产业工人或职业化的服务业员工,新增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使之有能力在城市安家立业。

  第三节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方针,以全市615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凤县实现率先脱贫为示范,以突破西山扶贫开发战略为标志,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到2010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实施突破西山战略,进一步加大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山区经济结构;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强西部山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完成西部山区6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实施移民搬迁1.8万人,每年免费技能培训输出就业5000人以上,达到人均掌握1~2门谋生致富技能,户有稳定收入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实现7万人的脱贫目标。 

  坚持整村推进,进一步抓好扶贫重点村建设。实行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重点村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坚持水、电、路、通讯、广电五到村。全面加强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开发、村容村貌整治,从根本上改善重点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户救助制度,积极推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建立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移民搬迁扶贫。以边远高寒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为重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与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小集镇建设、产业开发相结合,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力争每年搬迁1万人左右。

第四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工业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培育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及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及铁路装备和电子制造四大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重点支持陕汽集团、法士特、华山工程车辆、宝鸡专用汽车、合力叉车、北方动力等企业,发展重型卡车、中型货车、叉车、消防车等各类特种车以及变速箱、车桥及铸件、锻件等配套产品,努力建成重型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机床工具制造业重点支持秦川机床集团、宝鸡机床等企业,发展各类数控机床,努力进入先进机床工具制造业基地行列;石油及铁路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石油机械、石油钢管、中铁宝桥等企业,发展石油钻机、输油钢管、钢桥梁等主导产品,努力建成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基地和铁路钢道岔、钢桥梁生产基地;电子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宝光、宝成、烽火、凌云、西机、长岭科技、长岭纺电等企业,发展导航器、纺织机械和电子等主导产品。通过四大行业的发展,把宝鸡建成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基地。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400亿元。

  ——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铅锌、钛产业。铅锌产业以东岭集团为龙头,整合资源,把东岭培育成采选冶炼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钛产业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以力兴钛业公司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钛材深加工,抓好海绵钛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把宝鸡建成中国最大的钛材生产和集散基地。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总产值130 亿元。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以煤、电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麟北煤田开发步伐,加大千陇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抓好48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宝二电2×60万千瓦、大唐热电2×30万千瓦、750万千伏输变电及小水电工程项目,使能源产业成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新的增长点。原煤产量1200万吨,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514万千瓦,焦炭70万吨;能源总产值150亿元。  ——烟酒食品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宝烟、西凤、太白、青岛宝啤提高档次、增加产能、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把“猴王”、“好猫”烟、“太白”酒培育成为国内驰名品牌;粮食加工以老牛、祥和、阜丰、华龙、华祥、建忠等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肉品乳品以秦宝、爱姆、鼎鑫、蒙牛、惠民、和氏、得力康等企业为骨干,整合资源,创立品牌;果品以红果、恒兴、华美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加果品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系列化程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食品产业产值150亿元。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冀东、秦岭、岐星、社会、金德管材等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筑陶瓷、新型环保墙体及屋面材料等主导产品,突出抓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建筑陶瓷工业园建设。水泥产量达到750万吨以上,建材行业产值70亿元,其中建筑陶瓷总产值30亿元。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打造“宝鸡制造”品牌。借助宝鸡中国经济品牌城市效应,发挥骨干龙头企业作用,构筑“宝鸡制造”群体品牌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建设10个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点支持陕汽、法士特、石油机械、石油钢管、宝桥、秦川机床集团、宝鸡机床、宝光、宝钛、东岭、龙钢宝轧、宝二电、宝烟、西凤酒业等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宝鸡制造”品牌。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支持军工民品生产,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2户,超50亿元的5户,30亿元以上的10户,争创8个“国际名牌”和22个“中国名牌。

  第二节  实施加快高新区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程及医疗器械产业为主的五大优势产业。通过高新区的率先科学发展,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支持高新区率先科学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开发东区一期、二期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大科学招商力度,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学集约发展和生态环保,使高新区成为高技术产业密集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2007年,把高新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以上,总收入80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到2020年,总收入300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680亿元。 

  加快六个科技工业基地建设。凤翔长青科技工业基地依托宝二电、东岭等企业,建成高载能工业区;扶风绛帐科技工业基地依托华龙、建忠等企业,建成食品加工工业区;渭滨科技工业基地重点开发纺织、建材机械、食品等主导产业;陈仓科技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眉县科技工业基地重点发展建材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金台科技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各科技工业基地依托地方资源和现有企业优势,着力引导协作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引进有较强衍生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企业,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由企业向园区集中到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转变,做大企业群体,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六个科技工业基地建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聚集区和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平台。六个科技工业基地总收入150亿元,生产总值50亿元。

第五章 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

  突出发展旅游和现代物流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4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促进生产、扩大供给、满足需求、增加就业、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打造1个核心商业区、8个商业副中心、6个配送中心、6个专业批发市场,培育6大集团,实施3个工程,建设1个园区,努力建设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提升餐饮、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经二路核心商业区,继续开拓清姜、石坝河、代家湾、上马营、高新区、斗鸡、福谭、陈仓等8个商业副中心;实施商业进社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工程;构筑以市区为中心,西宝沿线城镇为主轴,凤、陇省际边贸市场为两翼,县城及重点城镇为支撑的市场框架体系;加快陈仓物流园区及建筑陶瓷物流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东岭金属材料、西部物流、秦川机电产品、蔡家坡汽车零部件、供销社名优农产品、轻工产品6大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建材装饰、粮食、肉类、蔬菜果品、中药材、机动车6个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宝商集团、东岭集团、东迅机电、辰济药业、向阳餐饮、恒丰园6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法律、会计、审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咨询、租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和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服务功能。争取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宝鸡设立分支机构;创新银企合作方式,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洼地,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宝鸡聚集,提升大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加强交通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宝鸡陆港的集、疏、运能力;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拉动消费需求。突出居住生态环境、功能质量、人文关怀建设,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住房;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开发率,建设一批面积适中、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改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要求。在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完善房地产市场及其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房产中介、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安全保卫、健康保健等便民利民服务。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亿元,新增房屋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依托我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资源,围绕法门寺、太白山、周秦文化和姜炎文化四大品牌,按照“可进入、可观赏、可联动、可停留、可娱乐、可回味”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为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以关中环线为依托,打造北环线历史古迹、民俗文化、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带,南环线以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产业带。加快天台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开发建设,强化西线旅游。围绕我市姜炎、周秦文化以及悠久的民俗文化,建设周秦文化一条街、周秦文化主题公园、姜炎文化风景区、西府民俗风情园等浓缩自然人文景观、展示姜炎周秦文化的旅游园区,使城市旅游成为展示宝鸡文化魅力的载体和窗口。积极推动陕甘川宁毗邻地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构筑区域旅游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不同的区域旅游联合群,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实现旅游名市建设大突破。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力度,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力争把宝鸡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建设20个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接待国内外游客1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到GDP的12%以上。

第六章 打造关中西部现代化城镇群

  按照把宝鸡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目标,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显山露水增绿,挖掘人文内涵,塑造城市个性;向东扩展空间,向南延伸发展。按照组团发展模式,形成以陇海铁路、西宝公路和渭河沿线的城镇带为发展主轴,宝中铁路、宝平公路和千河两岸,宝成铁路、宝凤公路和嘉陵江两岸的城镇带为两个次轴,宝鸡市区为中心、蔡家坡地区为副中心,9个县城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关中沿线发展基础较好的10个重点建制镇为支撑,86个建制镇为依托,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关中西部城镇群。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总人口170万人以上;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总人口230万人以上。

  第一节  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加快城市扩容,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秦岭北麓中高档居住区和观光休闲度假区建设、高新区远期发展和蟠龙塬开发规划,完善虢镇至蔡家坡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行政中心东迁、居住区南移、高新区东区建设,加快市区扩容步伐。建设城市西环线、北环线、东环线,形成代家湾行政商务会议会展中心、经二路商业中心、高新区产业聚集区、清姜和姜谭老工业区、陈仓物流园区等五大功能区,高新区东区建成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虢镇地区建设水平与市中心区同步。2007年新的行政中心建成投用,2010年城市“四横十纵”立体交通网络全面贯通。  做好山水文章,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渭河及市域其它河道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突出抓好植树、种草、蓄水、造景,沿渭河市区段建设30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在市中心、上马营、高新区、陈仓区形成50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和600万平方米的四个清澈湖面,把南山北坡及市区河流两岸建成集休闲、人居、旅游、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形成“多片水面、两条林带、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十一五”末,城市面积64平方公里,道路广场面积600万平方米,道路长度250公里,自来水用水普及率99%,天然气气化率98%,城市绿地面积200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园林绿化覆盖率41%,市区人口100万人左右。

  第二节  构建百公里城镇群和产业带

    按照“科学超前规划、完善服务功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实力”的基本思路,力求实现蔡家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形成市区-蔡家坡-绛帐百公里城镇群和产业带。

  大力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以蔡家坡、五丈原、曹家现有企业为依托,以陕汽、法士特为龙头,扩大区域配套生产能力,构建重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倾力打造中国载重汽车制造基地和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陕西九棉公司为依托,以信念服装、京泰包芯纱为重点,带动纺织服装业向多品种高质量方向发展;以众喜水泥为龙头,带动建材企业向规模化、高标号、环保型方向发展;以金方药业、济生制药为龙头,带动制药化工企业向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及多品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到2010年,蔡家坡地区GDP力争占到全市GDP总量的10%以上,成为宝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关中西部城镇群的重要一极。到2020年,发展成为40万人口左右的新城区,承担承接外部及市区产业转移、人口聚集的功能,把蔡家坡地区建成宝鸡市的一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的新城区和市域东部的副中心。

  积极构建关中西部百公里城镇群和产业带。以9个县城和扶风县的绛帐镇、法门镇,眉县的汤峪镇、常兴镇、马家镇,岐山的五丈原镇,陈仓区的阳平镇,凤翔县的长青镇、陈村镇等10个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建设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沿线城镇群和产业带。争取凤翔早日撤县设市,建成市域城镇副中心。岐山凤鸣镇以周文化为依托,建成西府民俗文化名镇;眉县汤峪镇、扶风法门镇分别以太白山和法门寺品牌为基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建成著名旅游景区,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旅游名镇;凤翔长青镇建设成为高载能工业区;虢镇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扶风绛帐镇建成食品加工工业区;眉县常兴镇建成纺织工业重镇。同步推进8个县城建设。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西宝沿线扶风绛帐至市区段建设成为绵延百公里、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关中西部城镇群和产业带,成为带动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陇海沿线为优先开发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打造宝鸡-蔡家坡-绛帐产业带,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千陇和麟游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点地区。秦岭北麓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域为禁止开发区域。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点线路,集中力量抓好高速公路和铁路环线建设,强力巩固宝鸡交通枢纽地位,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薄弱环节,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宝鸡经济发展的“瓶颈”。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公路建设突出高速公路“十字型”骨架、国省干道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建成宝天高速和关中旅游环线及宝鸡至麟北煤田公路,做好宝平、宝汉、宝铜、宝九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完成西宝南、北、中三线的拓宽改造。基本形成宝鸡市东进西出、连南达北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和干支结合、布局合理、安全畅通的“三横五纵一环”大交通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73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1.57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公路总里程达到706公里;新改建县乡油路1048公里,通村油路3000公里,新改建村道3000公里,平原县区村村通油路、山区80%的村通油路,达到乡乡有站点,村村通班车。

  铁路建设以提高铁路干线设施水平和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麟北煤田运煤专用线建设,扩建宝鸡东编组站,新建虢镇集装箱办理站,做好南环铁路线、郑州至宝鸡段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市区铁路南客运站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在宝鸡设立支线飞机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冯家山向市区供水二期工程、引嘉济清及石头河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建设,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日;加快高新东区、西河滩、代家湾供热工程和大唐、蔡家坡热电联产、虢镇供热等项目建设,扩大供热覆盖面;围绕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抓好9个排污口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解决渭河市区段的排污问题,污水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日。同时抓好市区医疗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天然气年使用量达到1亿立方米,供气户数60万户;市区和重点城镇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38万平方米。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对全市46个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建设现代化文明社区。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试点项目,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化进程,完善和拓展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市区达到100%,接入家庭覆盖率50%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和通信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固定电话用户9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0万户以上;互联网用户1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市95%、农村50%,有线电视用户50万户以上。

  加快“数字宝鸡”建设。结合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宝鸡”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基础框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平台,加快宏观经济等数据库建设步伐,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协同共享的宝鸡统一门户网站。信息化总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初步实现宝鸡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全面推行清洁文明生产,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

  节约能源。重点抓好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全面推广高效节电产品和绿色照明工程。推进集中供热建设。普及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促进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和改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强化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1.5吨标煤。

  节约用水。加大节水设备与器具的推广普及力度,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步伐,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0%以下。加快火电、化工、纺织、造纸等高取水行业的节水改造,逐步关闭淘汰耗水大、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和产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到22%。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中水回用设施建设,中水回用率达到80%。抓好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工程、高泉水库等大型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更新改造,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微灌、喷灌、滴灌等,发展节水灌溉20万亩。 

  节约利用土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新建项目认真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对禁止性产业停止立项和土地供应,清理项目未用土地,整合存量土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实施迁村并点和村庄改造,引导村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进土地复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原材料。加强高耗材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使物耗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鼓励包装材料节约,禁止过度包装。加快推进木材的节约和代用。大力推广和使用散装水泥。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农业园区,重点抓好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长青工业基地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在造纸、水泥、化工等行业和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

    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动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积极发展旧货市场,倡导旧货调剂使用。完善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财税政策,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利益机制。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强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及关山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抓好南山北坡绿化、平原绿化、村镇绿化、道路绿化建设,搞好城乡绿化,建设绿色宝鸡。大力实施市域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加大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力度,推进生态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完成造林12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 ;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新增1-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使全市自然保护区占市域面积的6%以上。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以改善大气、水环境为重点,切实加强市区和县城的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依法保护环境。积极实施生态和工程性水源保护措施,加强沿河“三废”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渭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县城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县城达到70%以上。发展综合减灾事业,认真实施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项目,增强抵御自然灾害、技术灾害、环境灾害和其他风险的能力,构建全市重大自然灾害早期预警系统。

第八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开放方式,提高开放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式资产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对部省属企业改革的支持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规范运行、有效制衡的企业新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积极推行年薪制,试行期股、期权制,构建报酬与风险相对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放宽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重点抓好惠民、岐星、东岭、华祥、宝丰、圣龙、水沟、长虹等八大企业集团建设、100户改制示范企业及100名民营企业家的培养,扶持50户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围绕五大产业集群,重点扶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非公企业发展,抓好12个市级乡镇工业园建设,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大企业、大集团搞好协作配套,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力军。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范围,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基本确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综合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有效的公务员竞争、勤政、廉政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收支关系,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联动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加快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步伐,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财政支出的重点向“三农”、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倾斜。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约束力,按照国家税制改革政策和赋予地方的税政管理权限,稳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地方中小金融企业,推进银企联合。

    加强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非经营性用地出让采取公开、透明方式;改革土地权益分配体制,强化国有土地所有权的约束力和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体系建设,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规范改制上市融资,不断拓展资本市场空间。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发展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制度。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新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经营主体。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逐步实行“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健全各级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执法监督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和医疗卫生执法监督。

  第二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不断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部门责任制、公开评议制,完善公共行政服务大厅职能,加快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开展改善投资环境综合整治,畅通投诉通道,严查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加强政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政策和行政环境,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形成待遇公平、政策透明、办事高效、保障完备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注重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等因素,实行项目评估准入制,实现土地、资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特别要多引进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项目,逐步改善我市的税源结构;突出产业链招商,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为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实现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的转变;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成效。确保全市每年实现合同引资额22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百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走出去”方针,巩固日、美、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俄罗斯、中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寻求广泛合作与发展。以机电产品出口为先导,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着力点,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突破口,成套设备出口和生产线转移为新的增长点,抓好加工贸易、出口供货转化、国际工程承包、涉外劳务输出和境外投资办厂,培育农产品、轻工纺织、机电产品、有色金属制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六大出口基地,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5%,达到2.8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6%,达到1.37亿美元。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协作。依托陇海线、宝成线及西宝高速三线交通优势,立足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东靠南接西联,跨区域加强与西安、咸阳、成都、兰州等地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毗邻地区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空港优势、产业研发基地优势及能源化工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的梯度转移,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拓展宝鸡经济在省外市场的份额,增强宝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九章 建设人文宝鸡、诚信宝鸡、平安宝鸡

  坚持以人为本,以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确保城乡居民能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科技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型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孵化网络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和协作,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技术项目,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引用,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0%。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突破高等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巩固在98%以上。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以上。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85%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初中升学率达到90%以上;建成省市级重点高中38所,标准化高中30所。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实现集中办学并达到设计规模,支持宝鸡文理学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知名高校来宝办学,创办4-5所独立二级学院。

  壮大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广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打造“宝鸡技工”品牌。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使用、选拔、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7万人,人才占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4.2%提高到6%。

  繁荣文化事业。加强三级文化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服务设施,健全以县区、乡镇、社区为主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市档案馆东迁建设工作。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建设工作。大力支持民俗文化、姜炎文化、周秦文化、旅游文化、法门寺佛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推进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干部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县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9个县城全部建成省级卫生县城,力争创建2-3个国家级卫生县城,2-3个国家级卫生村镇、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努力做好保密、档案、地方志、党史、气象、地震、人防等各项社会事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巩固在95%,全市人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争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机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87万人以内。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四进社区”活动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级以上文明社区比例达到70%以上,行业部门参与率达到100%,市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晓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平等友爱、团结稳定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建设诚信政府为关键,加快建立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以民为本、服务社会的政府诚信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企业、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诚信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以全面推进市民个人诚信建设为基础,广泛开展诚信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个人诚信信息系统,在全市加快建立起“政府公信高效、企业守信经营、公民诚信自律、社会相互监督”的诚信体系,打造“一言九鼎、诚信宝鸡”品牌。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完善民主制度,提高全民民主法制意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加强依法监督、民主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撤并村级组织,减少村组干部职数;加强基层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维护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建立起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隐患排查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社会服务机制,公正公平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四节 加强社会保障和安全稳定工作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医疗救助体系。推进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每年劳务输出培训10万人。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0万人,覆盖面达到95%以上;新增就业20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全市在外务工总人数达到80万人。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完善信访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宝鸡”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建立健全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机制,增加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建立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长效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快速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全市80%左右的县区、90%左右的乡镇(街)和社区、村、单位达到平安创建标准。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引领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实施机制,认真编制好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使规划内容细化、具体化,并认真组织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市政府成立规划实施及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实施情况评估,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进行报告。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制定和实施财政支持政策、税收和价格调节政策、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以及科技、教育、人才保障政策。加强年度计划和规划衔接,引导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经济运行与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基本一致。加强政府的投资保障,集中一定的财力,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重大项目实施。“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能源化工及建材工程、装备制造工程、有色金属工程、医药食品工程、现代物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及信息产业化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旅游开发工程、社会事业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共包括346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800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1200亿元)。通过十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全市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把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