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一五”规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突破发展。

第一章 “十五”回顾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克服了非典、禽流感和几次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1至2005年,全市经济增长分别为6.6%、7.2%、9.1%、10.9%、10.6%,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16.5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9%,人均GDP达到5771元。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1%(同口径)。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4 : 32.2 : 41.4调整到2005年的21.3 :39.5 :39.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7.53亿元,年均增长17.5%,是“九五”的2.4倍,是前50年总和的1.3倍。GZ40高速公路西安—汉中段开工建设,汉—勉—宁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汉中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末达到6257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2元,年均增长5.8%。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务,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远程教育等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2.82‰降到1.3‰。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够理想。二是工业经济规模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9.9%,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交通、水利、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很落后,交通瓶颈制约尚未解决。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困难较大。五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加快发展期,同时,也将处于矛盾的凸显期。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从国际看,尽管有些不确定因素,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总体上对我们加快发展有利。从国内看,一是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有利因素,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市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省上也进一步理清了陕南的发展思路,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将继续获得中省的资金、政策支持;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工业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市装备工业基础好,潜力大,将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开发区域;四是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富余资本、中低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流动;五是随着以西汉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汉中经济发展的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六是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民心思进,民心思富,团结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各项工作的意识增强,由此将带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上的新发展。

   “十一五”我市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我市工业化仍处在初级向中级的迈进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压力加大,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随着我市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城镇群的崛起,将对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带来很大压力。四是发展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十一五”期间必须认真研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认真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以“双创”为重要抓手,打响绿色品牌,转变发展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消除瓶颈制约,着力改善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基础,寻求突破发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十一五”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突破发展。《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陕南在“十一五”发展中,要发挥自然和资源的优势,打响“陕南绿色品牌”,实现突破发展。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进程,扩大经济总量。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努力实现突破发展,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解决瓶颈制约。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以西汉高速公路、机场和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改善发展条件;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以“一江两岸”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和落实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坚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汉中。重视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汉中美好家园,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二、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全省“十一五”发展部署,努力实现突破发展,提出以下发展目标:

  ——经济较快增长,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是2000年的2.9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162元,是2000年的2.8倍,提前实现小康社会“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到20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10.3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8:44:3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西汉高速公路和宁棋高速公路,新增等级公路1200公里;力争完成汉中市机场迁建工程,加快阳安铁路复线建设前期工作,缓解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较大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三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社会和谐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82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以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三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城市中心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城达到70%;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2006-6-5 15:52:00    汉中市

(2006年4月29日汉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制定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第一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突破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突破发展。

第一章 “十五”回顾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克服了非典、禽流感和几次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1至2005年,全市经济增长分别为6.6%、7.2%、9.1%、10.9%、10.6%,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16.5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9%,人均GDP达到5771元。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1%(同口径)。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4 : 32.2 : 41.4调整到2005年的21.3 :39.5 :39.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7.53亿元,年均增长17.5%,是“九五”的2.4倍,是前50年总和的1.3倍。GZ40高速公路西安—汉中段开工建设,汉—勉—宁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汉中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末达到6257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2元,年均增长5.8%。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务,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远程教育等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2.82‰降到1.3‰。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够理想。二是工业经济规模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9.9%,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交通、水利、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很落后,交通瓶颈制约尚未解决。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困难较大。五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加快发展期,同时,也将处于矛盾的凸显期。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从国际看,尽管有些不确定因素,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总体上对我们加快发展有利。从国内看,一是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有利因素,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市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省上也进一步理清了陕南的发展思路,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将继续获得中省的资金、政策支持;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工业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市装备工业基础好,潜力大,将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开发区域;四是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富余资本、中低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流动;五是随着以西汉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汉中经济发展的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六是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民心思进,民心思富,团结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各项工作的意识增强,由此将带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上的新发展。

  “十一五”我市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我市工业化仍处在初级向中级的迈进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压力加大,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随着我市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城镇群的崛起,将对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带来很大压力。四是发展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十一五”期间必须认真研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认真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以“双创”为重要抓手,打响绿色品牌,转变发展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消除瓶颈制约,着力改善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基础,寻求突破发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十一五”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突破发展。《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陕南在“十一五”发展中,要发挥自然和资源的优势,打响“陕南绿色品牌”,实现突破发展。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进程,扩大经济总量。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努力实现突破发展,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解决瓶颈制约。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以西汉高速公路、机场和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改善发展条件;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以“一江两岸”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和落实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坚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汉中。重视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汉中美好家园,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二、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全省“十一五”发展部署,努力实现突破发展,提出以下发展目标:

  ——经济较快增长,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是2000年的2.9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162元,是2000年的2.8倍,提前实现小康社会“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到20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10.3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8:44:3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西汉高速公路和宁棋高速公路,新增等级公路1200公里;力争完成汉中市机场迁建工程,加快阳安铁路复线建设前期工作,缓解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较大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三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社会和谐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82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以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三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城市中心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城达到70%;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第二篇    打响绿色品牌    发展绿色产业

  “打响陕南绿色品牌”,是省委提出的陕南发展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努力打造绿色汉中品牌。

第三章 积极发展“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

  一、大力发展生猪产业

  以推广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绿色养殖率和产品品质为重点,建立较完善的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格局。加强瘦肉型原种猪场和11个县区的养殖基地建设。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00万头,出栏的400万头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其中200万头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加强对畜用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对生猪饲料,饲料添加剂、药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加大生猪疫病防治,对重大疫病防治密度和达标率同时达到100%。

  二、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体系和现代中药生产、研发体系建设。加快中药产业化进程,基本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的目标。把汉中建成国内著名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区域中药流通和集散中心,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的现代中药产业和加工生产基地,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中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力争形成国内外中药材知名品牌6—10个,开发生产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产品2—3个,过千万元产品5—10个。

  加快以GAP规范为核心的中药现代化种植体系建设。以发展地道、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为核心,建立中药材药源基地,重点发展天麻、猪苓、西洋参、杜仲、山茱萸、元胡等中药材种植,争取有5—10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规范化种植规模达到130万亩以上。加强濒危中药材的繁育和保护。

  加快现代中药生产和研发体系建设。以汉中“天然药库”为依托,深化药业企业改革,彻底改变单一所有制形式,积极与国内外制药大企业进行实质性联姻,大力吸引资金、新技术和人才,培育综合竞争能力比较强的、旗舰型的中药产业。以汉王药业和汉江药业为龙头,组建绿色药业集团。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和投产药品中间提取物、中药新产品。建设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到2010年建成GAP工程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中药研究开发中心等三个技术中心,争取在开发国家二类以上新药方面有新突破,开发国家三、四类新药4—6个。 

  三、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适度扩展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低产茶园的改造和幼园管理,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茶叶质量,实施名牌战略。到2010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6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45万亩,力争有50万亩茶叶基地通过绿色、有机认证,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以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的企业为龙头,走集群化道路,整合现有茶叶品牌,打造出1—2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优品牌。加大茶叶延伸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采用高新技术对茶叶进行精深加工,提纯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茶色素等有效成份。研究开发乌龙茶和粉末茶,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尽快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市场。

  四、积极发展蔬菜产业

  以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强化流通带发展,实施名优品牌战略,实现基地面积扩张、单产提高、总产增加、菜农增收的目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总产130万吨。大力开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加快蔬菜果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支持发展贮运保鲜、果蔬汁、果酒、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建立健全绿色产业的质量监督监测体系、认证管理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和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信息网络,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各种服务。

第四章 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一、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到2010年,年接待境外游客2万人次,创汇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0亿元。 

  合理利用人文、绿色生态资源,主打“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旅游胜地”两个品牌,重点开发“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产品与珍稀动植物观赏考察、休闲度假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

  加强对勉县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勉县武侯祠、南郑龙岗寺、洋县蔡伦墓祠、洋县开明寺塔、城固张骞墓、城固五门堰、留坝张良庙等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以南湖、红寺湖、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黎坪、天台山、五龙洞森林公园为依托,打造生态观光与休闲渡假基地。

  深入推进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旅游资源,探索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旅游配套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专栏2    重点旅游线路和区域

  构建两条跨区域旅游主线:1、东西向沿108国道或西汉高速,从西安经佛坪—洋县—城固—汉台—南郑—勉县—宁强—入四川;2、南北向沿316国道,从宝鸡(宝汉公路或姜眉公路)或天水经留坝—勉县—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安康—至武汉或重庆。

  精心打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1、经佛坪—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的生态观光与历史文化游;2、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两汉历史文化游;3、汉中—武侯墓(定军山)—武侯祠(马超墓祠)—古阳平关三国历史文化游;4、汉中—朱鹮保护站—长青保护区—佛坪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观赏游。

  建成六大旅游区:1、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及休闲度假区;2、以武侯墓(祠)—定军山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3、以长青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4、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5、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高山草甸与道教文化旅游区;6、以午子山和桔园、茶园、樱桃沟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

  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对加快绿色汉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城市旅游体系和城市卫生体系,净化城市旅游、卫生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业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力争在2008年把汉中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使汉中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服务规范、安全文明、和谐友好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城市。

第三篇 加强“三农”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搞好土地开发和整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农业抗灾和减灾能力;扩大“沃土工程”实施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继续搞好石门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快生态农业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进程,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经过五年努力,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新增“四田”30万亩,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

  稳步发展粮油生产。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实施优质粮油产业工程。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施好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良种统繁统供工程,努力提高良种化水平,到2010年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油料播种面积120万亩,油料总产16万吨。

  加强新型农机具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围绕“猪、药、茶、菜”四大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思路,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培植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汉中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到2010年,发展省级龙头企业5户,做大做强15户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形成基地+农户+企业+集团的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十一五”末,争取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达总农户的10%以上。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制订农业生产标准,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定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实施农产品认证认可制度,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和提供各种产前服务的体系;发展为农业产中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综合企业;建立和完善包括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在内的产后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

  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广泛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投资,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切实改善贫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低产田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和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十一五”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800元。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组织,规范中介组织,加强信息、法律服务等工作,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有序的转移。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年均递增8%。

第六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超前做好以村为单位的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便于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高起点做好村庄、民宅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建设规划,优化村镇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逐步调整自然村,同时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发展。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与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建设新村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道路、教育和卫生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抓好十大工程,促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明显改善。

  专栏3    新农村建设十大重点工程

  道路建设工程。新增通油路乡镇84个,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实施通达工程,新通行政村415个。

  教育培训工程。消除中小学危房,建立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发展农村培训和职业教育,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扫盲率提高到98.8%以上,全市无文盲村达到90%。

  乡村医疗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乡镇卫生院房屋、人员、设备三配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以上。

  文化建设工程。实现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新建20个农村文化站。

  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和改善57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0%。

  沼气推广工程。全面加快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户,沼气使用覆盖面达到10%以上。

  送电到村工程。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扩大电网覆盖面,全面“消灭”无电村。

  社会保障工程。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丧失劳动力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和农村计划生育对象纳入保障。

  扶贫脱困工程。全面完成77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和4万贫困人口移民扶贫任务,基本解决剩余23.6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实现39.9万贫困人口脱贫。

  人居环境工程。全面完成村镇、民宅规划,实施环境卫生工程,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村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引导村民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抵制邪教。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严厉打击赌博、盗窃、斗殴等不法行为,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粮食安全。

第四篇 解决交通瓶颈制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中省继续支持铁路、公路等建设的难得机遇,全面加快交通建设,改善我市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七章 交通体系建设

  一、公路建设

  新增高等级公路200公里,新增等级公路1000公里,全面建成由二级以上等级公路为主构成的区域骨架公路网,形成西安、成都、重庆、郑州、太原、银川、兰州周边省会城市一日交通圈;继续完善以重要县际公路和通乡油路工程为重点的内外环线公路网,新改建通乡镇油(砼)路2500公里,其中改建二级公路50公里,三级公路850公里,四级公路1600公里,乡镇路面硬化率达100%;加快通达工程建设,新增通村公路2500公里,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

  专栏4    公路建设重点工程

  户县—洋县—勉县高速公路。全长255公里,总投资138.7亿元,2007年建成。

  宁强—棋盘关高速公路。全长18公里,总投资14.41亿元,2006年开工建设。

  城褒一级公路。全长41.7公里(旧路维修8.9公里),总投资3.7465亿元,2007年建成。

  十堰—汉中—天水高速公路。汉中境内全长258公里,总投资146亿元,争取2008年开工。

  西乡堰口—镇巴渔渡二级公路。全长91公里,总投资5.8亿元。

  略阳县城—康县二级公路。全长15.7公里,总投资0.42亿元。

  力争巴中—汉中—宝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突破。

  二、铁路建设

  加快阳安铁路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多项配套技术改造,提高运输通行能力。抓紧阳安铁路复线的前期工作。积极做好宝鸡经汉中至巴中铁路、阳平关至武都铁路的前期工作。

  三、汉中机场建设

  下功夫做好汉中机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完成迁建工程。改善现有机场飞行条件,巩固扩大现有航线班次,新开辟汉中至成都、重庆、武汉、兰州航线。

  四、水运建设

  加快开发汉江水运,建设等级为50吨级、泊位7个的茶镇、碾子沟、三花石、渭门等4个港口(码头)和9个客运停靠点。

第八章 水利设施建设

  统筹全市各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先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用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全面节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

  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专栏5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洋县卡房水利水电工程。总投资1.55亿元,灌溉面积15.8万亩,总库容2787万立方米,坝后电站装机1.2万千瓦,1998年开工,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2006年建成。

  石门水库加坝工程。总投资0.5256亿元,石门水库大坝加高2.1米,增加有效库容960万立方米,争取2007年开工建设。

  南郑云河水利水电工程。总投资1.199亿元,总库容1390万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2400千瓦,1998年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0.406亿元。

  城固焦岩水库工程。总投资8.33亿元,总库容1.77亿立方米,发电装机2.52万千瓦。

  洋县黄金峡水利水电工程。总投资10亿元,总库容1.9亿立方米,发电装机10万千瓦。

  节水改造工程。对石门、湑惠渠、冷惠渠、红寺坝、南沙河、党河、引酉、马鞍堰、沙河、峡口堰、金洋堰等13个万亩以上灌区实施节水改造。

  水土治理工程。力争五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

  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池塘、机井、小土井、小库坝、小型抽水机,小渠堰等小型水利工程11305处,改造加固提高小型水利工程4231处。

  二、城乡供水体系建设

  加快县城供水设施建设,扩建改造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宁强等10个县城供水水源及管网工程,保证城镇居民安全可靠饮水。尽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及饮水安全问题。

  三、防洪安全设施建设

  抓紧汉江上游汉中平川段干流防洪续建工程进度,建设城固、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县城和重要集镇防洪工程。实施洋县沙河、龙王滩,汉台段家沟、狮子沟、八里桥,南郑钟宝寨、红花寺等24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健全完善防汛通讯、雨量监测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完善防洪抗旱预案和决策指挥系统。

第九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拉大城市骨架,扩展城市空间,集中力量抓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37平方公里。

  一、“一江两岸”建设

  以“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打通城市西面出口,引导城市向西扩展,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城市交通主骨架及给排水、电力、通讯、天然气管网等配套设施。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遗址保护项目,扩建和改造兴元湖公园、莲花池公园,建设滨江绿化带、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公共绿化、生产防护绿地工程,进一步加大环卫、园林、绿地、健身、市场、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土地储备,更新经营理念,以营销为策略,以灵活运作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专栏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汉江城市桥闸工程。总投资2.28亿元,桥长1160米,宽28.6米,2004年10月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

  2、汉中市中心城区道路工程及绿化工程(天汉大道北段与316国道连接线,兴汉路108国道段、滨江路东路,南团结街南段、明珠路南段、劳动路、益州路、梁山路、南郑大道等10条城市道路。中心城区绿化面积1650亩)。

  3、汉中市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总投资4.2亿元,输气管道长215公里,“十一五”建成。近期供气规模1.12万Nm3/年,中期2.819万Nm3/年,远期3.39万Nm3/年。

  4、汉中市天然气管网输配工程。总投资4.1亿元,一区四县城市主干管一期64.9公里,二期76公里,2006年开工建设。

  5、汉中市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及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1.42亿元,新建污水干管28公里,排水管网72段,75.2公里,2006年开工建设。

  6、西汉三遗址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69亿元,完成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景区和传统风貌街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7、汉中城区段汉江河堤治理工程。

  8、兴元湖公园改扩建工程。

  二、电力电网

  以增加供电容量,提高供电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建成安喜汉330kv输变电工程、大唐略阳电厂1×330MW一期技改工程,开工建设第二台1×330MW扩建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适度开发水电,建设1万KW以上的小水电站13座。新建330KV勉县变、马汉Ⅱ回线路;新建110KV老君变、中心变、明珠变、佛坪变、镇巴变等项目;对谢村变、司家铺变、北郊变、徐家坡变、西乡变进行增容改造,对8条110kv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59万千瓦,电压等级全面提升,供电质量及供电安全性普遍提高。积极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十一五”期间解决77个村、10579户农民的通电问题,全市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三、通信网络建设

  加快汉中通信光缆环网扩容改造,光缆传输基本履盖所有行政村。新建和改扩建通信道路管道808公里以上。加快电话交换网、城域骨干网、本地中继传输网建设。结合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宽带通信网,大幅度提高互联网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促进信息市场和产业发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第五篇    调整经济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工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的突破发展。着力培育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的支柱产业,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传统产业,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左右。

第十章 推进工业化进程

  要以全新的理念和超常的措施,立足扩大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集群,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发挥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一、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一是加快陕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型运输机的研发生产,开发特种机,预研后继机。二是加快微汽生产线改造,发展车辆零部件、汽车音响、车载音像娱乐系统、GPS自动导航系统等配套产业。三是立足电测优势,研发新一代电测产品,创建电测行业知名品牌,建成我国最大的传统传感器制造和世界最大的优质传感器供应基地;开发机电光一体化数显、智能、在线测量类仪器仪表。四是加快数控机床制造业的发展。以提升核心技术为发展方向,着力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重点发展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精密机床、数控刀具和功能部件,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扩大“衮雪”系列气压磨粉机的品牌效应。六是加快特种变压器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份额。

  冶金建材业。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调整,加强与大公司的合作,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拓展产品领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快钢铁企业、锌冶炼企业和建材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二是建成一批技改项目,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医药化工业。一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中成药技术改良现有药物品质和传统中草药,开发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药,形成从种植、饮片到新药研制的天然药物产业链。重点在肾炎消二类新药开发、天麻系列药品深度开发、中药材提取、保健品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建成杜仲资源综合开发、西洋参资源综合开发、天麻系列药品及新剂型研制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医药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三是加快城化股份有限公司粉煤气化工程建设步伐,抓好节能、降耗等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
 
  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烟、酒、饮料、肉制品、果蔬加工、乳制品和特色资源加工等,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促进食品向方便、安全、卫生、营养和保健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地位。一是加速汉中卷烟厂技改步伐,以品牌改造为主,提高工艺水平,向低焦油、环保型产品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卷烟年产量稳定在40万箱,产销率达到100%。二是以城固顺鑫鹏程、西乡长林肉食品公司为龙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生猪等养殖业的发展。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安全无公害的健康肉类食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发挥茶叶资源优势,改进制茶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整合原有品牌,树立名牌,形成集群,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总量扩张,效益提高。四是扩大啤酒、白酒、黄酒和黑米酒生产规模,带动全市食品饮料业的发展。五是以勉县建兴、春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洋县双亚粮油工贸公司为龙头,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促进产品升档、产业升级。

  军工企业。全力支持以汉航集团为主的军工企业加快发展,军工企业要发挥自身人才、科技研发、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品产业,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同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核工业企业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机遇,扩大核燃料生产规模,建成我国核电燃料的重要供应地,形成竞争优势。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发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以钢铁、机床、电测、卷烟、医药、服装等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优势产品为核心,加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产业整合,实施名牌战略,增加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发挥汉中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使其成为集聚汉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产业集群,加快铺镇、褒河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三、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

  继续坚持扶大扶优扶强政策不动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支持规模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和支撑带动力大的企业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规模的企业集团5个(略阳钢铁公司、汉中供电局、汉江汽车公司、汉川机床公司、新汉江药业公司),过30亿元规模的企业3个(陕飞公司、汉烟二厂、八一锌业公司),过50亿元规模的企业集团2个(汉航集团、汉中钢铁公司)。做到以一个好的产品壮大一个企业,以一个好的企业壮大一个行业,以一个好的行业带动一个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增强工业实力,使工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扩大就业的主要载体、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

  专栏7    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1、陕飞集团公司运八F600型飞机研制;

  2、汉川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电火花机床及数控系统产业化项目;

  3、汉江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化及基地建设;

  4、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线易地建设;

  5、汉中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330KV超高压特种变压器技术改造项目;

  6、吉奥集团微汽生产线改造及配套产品工业园区建设;

  7、汉中钢铁有限公司铁矿扩能、热轧板卷生产线及焦化工程等项目;

  8、略阳钢铁有限公司铁矿和选矿及改造40万吨棒材生产线;

  9、八一锌业锌冶炼综合回收及铅冶炼污染治理、铅锌矿建设、镍冶炼项目;

  10、洋县钒钛磁铁矿年产50-60万吨铁精粉和球团项目;

  11、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

  12、青岛啤酒汉中分公司5万千升啤酒生产线项目。

  13、汉烟二厂制丝和卷接包车间技改项目;

  14、大唐集团公司略阳电厂2×330MW技改项目。

第十一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

  以促进生产、优化结构、扩大供给、满足需求、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8%。

  一、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

  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商贸业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建成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3个;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1%。

  引导餐饮业创新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方式及手段,促进餐饮业向重特色、重创新、重质量、重品牌的方向转变,提升汉中餐饮业的档次。加强餐饮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食品加工业的融合,“十一五”期间发展四星级酒店2-3家,三星级酒店10家。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成汉中物流中心,全面发展零担货运和集装箱运输、特种运输,加快汉中高速客运中心建设,改建县级客运站,争取建成75个五级农村客运站点,满足客货运输需求。

  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银行、保险、证券业服务网络,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发展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主的中小银行、信用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企业,积极发展各类投资银行、财务公司等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式卖场、代理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业,推进商业物流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进程。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以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培育房地产消费热点。规范一级市场,激活二级市场,发展和规范物业管理、装饰装修等住宅服务业,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达到60亿元左右,社会化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80%。

  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职介、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培育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提高执业人员素质,规范中介市场管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积极推进社区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商业餐饮、家政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第六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县域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县域工业集聚发展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规划为依据,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十二章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平川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扶持山区丘陵积极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平川重点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丘陵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基地,山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平川带动山区,城镇带动农村,龙头带动群体,各具特色而又互促互动的竞相发展格局。

  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生物资源丰富和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县,要加快产业化步伐,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按照深加工、科技型、环保型的要求,做强优势矿产业;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围绕城市消费和现代工业,发展配套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发展产业园区,不断提高县域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县域经济的专业化生产能力。

  二、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增强县一级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扩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倡导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引导已形成产业规模、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原产地产品注册商标,培育发展县域品牌,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第十三章 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层次结构合理,中小有机协调的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城镇群建设,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城固县、勉县为副中心,略阳、洋县、西乡、宁强为群带的城镇体系,带动南北两翼城镇经济的发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经济强县,加强以县城为主的重点镇建设;在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富集区和农产品集散地培育一批新兴城镇。争取每年抓好25—30个小城镇建设。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的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城镇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镇、卫生城镇、环保城镇等活动,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拓宽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逐步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镇的有效机制。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进程

  县城建设。坚持基础先行,加大道路、管网、市场、绿地、路灯、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县城主干道建设步伐,增加城区路网密度。完善城镇给排水管网配套,扩大管网履盖面,提高入户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一区五县城市气化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逐步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和县城污水处理厂。

  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城镇旅游、商贸、运输、劳务等服务业,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城镇功能聚集。鼓励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培育,带动加工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聚集各方力量建设、经营、管理城镇。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积极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鼓励非政府投资参与建设。进一步理顺基础设施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完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偿机制。

第七篇    加大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 推进科技创新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柱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一是构筑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图书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等五个公共服务共享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二是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初步建成以提供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源等服务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三是加强科研开发机构建设。加快陕飞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及产品开发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依托陕西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认真实施《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的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技术市场等支撑体系,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保护知识产权

  围绕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330件以上。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努力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

第十五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结构,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壮大人才队伍。 

  一、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我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依法执政、应对复杂局面和总揽全局五种能力,通过挂职锻炼、送高校深造、赴国外或发达地区培养等形式,加强干部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党政干部。切实抓好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改善结构入手,吸收年轻、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重点抓好县乡两级公务员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重点培养一批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者。加大培训力度,抓好企业“一把手”建设工程。对有发展潜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岗位交流、跨企业交流和知名企业挂职,实施重点培养。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输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和国家接受高层次的专业培训。

  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积极引导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扩大培养规模,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力培养我市农业、服务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急需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工业企业紧缺的高、中级技术工人,形成一支操作能力较强、精加工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人队伍。

  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或服务,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促进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创新和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其能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建立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优化政策环境,用好现有人才,抓好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盘活国有企业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吸纳海内外、省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形成绿色人才通道。

第十六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发展。加大投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行经济试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在钢铁和化工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加快推进焦炉和高炉煤气等余热和废气利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粉生产水泥、新型建筑材料和墙体材料等。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尽快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做好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工作。加快高取水行业节水改造,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居民用水中水回用率。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实施迁村并点和村庄改造工程,促进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机械、航空、冶金等高耗材行业为重点,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使物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要制定节能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工作责任制,把资源节约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深入贯彻三项基本国策。按照国家确定的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定位及发展方向,适度开发水能,减少林木采伐,保护野生物种。进一步加快生态示范市建设进程,继续抓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积极实施汉江,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建成汉中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争取开工建设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推进县区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水泥、火电、化工等重点行业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总量。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举,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以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保护自然生态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专栏8    生态环境重点工程

  1、建成汉中市江北、江南垃圾处理场。

  2、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持治理项目。

  3、开工建设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4、开工建设十一县区污水厂。

  5、开工建设十一县区垃圾处理场。

  6、13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

  7、2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

第八篇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七章 发展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教育强镇,促进各类各级教育协调发展。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整合现有高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优质高中建设。“十一五”末,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汉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步伐,加强专业体系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为汉中培养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陕西理工学院校园扩建工程,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建成汉中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公民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

  稳步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民办学校。重点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适度发展民办基础教育,创建一批骨干、示范民办院校。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

第十八章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积极开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市文化设施落后状况。培育文化市场,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物维修和保护力度,重点保护好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依法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形成市、县(区)、乡(镇)卫生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需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十一五”期间建成汉中体育运动中心并全面投入使用。做好国家棒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到201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140万人,占人口数的35%以上,85%以上的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加快汉中市广播电视中心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步伐,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促进边远山区农村增加收视频道,提高收视质量和覆盖率。“十一五”末,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和97.5%。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82万人以内,自增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城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要求,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加快建设农村敬老院,完善“五保”老人供养政策。建立老年人优待制度,积极建设老年文化娱乐场所,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和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消除性别歧视;切实保障儿童权益,重点解决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保护女婴,关爱女孩,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救助贫困妇女及女童活动。健全农村妇幼保健卫生机构,全面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分娩住院率达到85%。

  专栏9    社会事业建设重点工程

  中小学教育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达到98%以上。

  高中教育    建成省级重点普通高中10所,市级重点普通高中16所,平川六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加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强各县区的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高等教育    加快建设陕西理工学院校园扩建工程,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卫生医疗    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执法四大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

  基层文化设施    加强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设施落后状况。

  村村通广播电视    加快汉中市广播电视中心建设,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农村电影放映    继续实施“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全面完成市、县公安看守所、检察院技侦业务用房和法院审判法庭建设任务;建设86个乡镇派出所、38个人民法庭和172个基层司法所。

  社会福利    建设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消防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高危行业的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和火灾安全监管,减少交通、火灾事故。

  防洪减灾    加强洪涝、地质、地震、灾害性天气等各种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第十九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争取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大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努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到2010年,高级工人以上人才占全市技能型劳动者的20%以上,实行就业准入的技术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继续提升劳务经济和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务输出每年新增2万人,培训后输出比例达到30%,到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总数达到70万人,年创劳务经济收入30亿元以上。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构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安全网”。巩固企业养老保险成果,全面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力争到2010年全市90%以上单位纳入医疗和失业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工伤和女工生育保险,加大各项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监管力度。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章 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创建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高危行业的重特大事故。加强洪涝、地质、地震、灾害性天气等各种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和信访工作,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教育、协商、行政等手段,有效疏导和化解民间纠纷。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重点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交易、涉法涉诉案件等群众关心的信访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的排调机制和运转高效的处置工作机制,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清理非法社团组织,取缔邪教。

  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创建“平安汉中”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总体防控能力。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活动,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黄赌毒和网络犯罪的力度。重点整治居民小区、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等的治安秩序,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社会安全治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分子、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动员、人防、预备役和国家安全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第二十一章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切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原则,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积极运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仲裁手段,解决经济纠纷。认真实施“五五”普法,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加强青少年法纪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广大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惩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向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转变。

  加强政权、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全面完成市、县公安看守所、检察院技侦业务用房和法院审判法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武警、消防设施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创建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把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向行业、社区、村镇延伸,搞好创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好“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人人参与美化家园,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全面改善,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继续关心和支持驻汉部队建设,搞好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市。

第九篇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要坚定信心,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二十二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积极推进各种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大力发展要素市场,重点培育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大力创新流通方式,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规则。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二、深化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十一五”各项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属国有企业的改制,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规范运行、有效制衡的企业新机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年薪制,试行期股、期权制和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构建报酬与风险相对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基本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形式,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的利润收缴制度、科学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范围,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基本确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不符合法定权限设立的审批项目。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行为,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全面推行综合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立有效的公务员竞争、廉政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扩大公开选拔范围,提高公开选拔层次,实行有效的任前公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调整事业单位结构,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制度,建立事业单位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约束力。按照国家税制政策和赋予地方的税政管理权限,稳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推进银企联合。深化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立其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参股、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和改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大力支持非公企业规范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第二十三章 扩大对外开放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的软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改善法制环境;以落实好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为着眼点,创新政策环境;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创新市场环境;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人文社会环境。通过大力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切实提高汉中对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吸引力。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具有汉中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水平。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从单一吸引外资向引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相结合转变;从一般加工型项目向大中型项目转变。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来汉投资。建立健全利用外资的安全保障、政策法规、综合服务、信息支撑和质量评估体系,为外商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良好服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对全市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力度,吸引更多在东部落户的跨国公司到汉中再投资。“十一五”期间,外国政府贷款力争达到1000万美元,吸收外商投资2500万美元。“十一五”末,自营出口创汇2350万美元,年均增长4.2%。

第二十四章 建立实施机制

  本规划提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产业等的发展方向,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各级政府要维护公平竞争,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 

  本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本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通过相应的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政府各部门及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编制相关的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区规划,根据规划制定年度计划,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一是扩大宣传、形成共识。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纲要》,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二是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报告。三是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要完成规划目标,项目建设是关键。“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106个,其中重大前期项目10个,规划投资292亿元,为此,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筹措和落实项目建设资金。认真做好争取中省投资、引进外资、吸引内资、启动民间投资等各项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切实加强以工程质量为重点的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建设“四制”,确保项目按时建成,发挥效益。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市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全市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