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8-01-01 00:00

  序言

  "十五"是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加快发展的崭新时期,也是我省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研究制定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五"专项计划。

  一、“九五”回顾

  "九五"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提高中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态势,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新的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实施,以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持续发展,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九五"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到200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984.6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44.02亿元,"九五"期间实现35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这些成就,为我省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农业基础不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比较弱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的压力日益增大,小城镇建设进程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缩小与全国的差距难度增大等仍然需要在"十五"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

  二、“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果业、畜牧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全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再次创业,加快发展农村中心小城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步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发展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增长目标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66.8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和林牧渔产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67∶33调整为60∶40;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乡镇企业产值达到3050亿元,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17.2亿元,转移富余劳动力45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

  油料产量达到45万吨;

  水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优质品率70%以上;其中苹果产量达到500万吨,优质品率8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130万吨,其中猪肉所占的比重由现在的75%下降到70%,牛羊禽等肉类所占的比重由现在的25%提高到30%;

  水产品产量达到8万吨。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

  累计造林3560万亩、种草620万亩、退耕还林840万亩、修建骨干拦泥坝2250座,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4%,林草覆盖率达到5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创造综合配套的良性生态环境基础和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新增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四田面积4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使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由目前的15%上升到50%以上。

  三、"十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十五"期间,要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到2005年,全省农业和林牧渔的产值比由现在的71∶29调整为63∶37;粮经产值比由58.5∶41.5调整为55∶45。

  (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十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稳定总量,确保省内粮食供求大体平衡。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粮,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加快建设关中和渭北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基地,陕南优质稻谷基地和陕北薯类、名优小杂粮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努力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农业结构,放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油料要大力发展"双低"油菜,加快关中、渭北和陕南油菜籽新品种和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稳定提高油菜籽产量;加强陕北油葵、胡麻和黄河沿岸优质花生基地建设,到2005年全省油料面积达到500万亩。扩大以蔬菜、花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蔬菜要面向西北市场,主攻反季节优质精细蔬菜,保证蔬菜全年均衡供应,积极开发净菜上市,加快开发陕南天然特色蔬菜和大宗传统优势蔬菜生产,到2005年全省蔬菜总产达到700万吨。花卉要以引进开发名贵新优品种为主,在城镇周围,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观光旅游。同时,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适销对路、前景看好的芦荟、中药材、瓜类、食用菌等特色农业项目。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

  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十五"期间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迅速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到2005年使畜牧业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奶畜为主的节粮型牲畜,稳定提高生猪、禽蛋生产水平和效益,积极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特种养殖。以秦川牛改良、发展瘦肉型猪为重点,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推广科学的饲养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推广氨化、青贮秸秆养畜,大力应用配合饲料和综合配套饲养技术,提高饲料报酬率,增加养殖效益。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强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四)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步伐。

  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正确引导苹果、猕猴桃、梨、红枣等果品向优生区集中,苹果要逐步提高鲜食新优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比重。到2005年,鲜食苹果早、中、晚熟结构由现在的3∶13∶84调整到10∶15∶75。在渭北高原苹果优生区,建设300万亩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大力推广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推广果实套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果品出口基地。建设高酸度果汁加工原料基地和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推广新优品种和无毒苗木。

  提高鲜果现代化贮运能力,实现季产年销。重点扩大气调库贮藏能力和冷藏运输能力。严格控制新建果汁加工项目立项。加快开发果品系列新产品,搞好果品转化加工和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果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适度扩大规模或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经营、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实行低成本扩张,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

  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搞好我省果品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建设和完善省内集中产区批发市场体系和国内重点城市果品销售中心、销售网点。在周边国家的主要边境口岸,统一组织设立陕西苹果营销窗口,拓宽民间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稳定的代理商,建立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鼓励和引导果区的各级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服务,强化果农与龙头企业的契约意识,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我省果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名牌促销战略,达到以优取胜。

  到2005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800万吨左右,果品商品率达80%以上;苹果产量达到600万吨,优果率达到80%,鲜果贮藏能力占总产量的50%,其中气调贮藏和冷藏能力占到总贮藏能力的20%以上,鲜果出口量争取占到总产量的10%以上。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果品、畜牧业为重点,围绕优质专用粮食、林特土产品、蔬菜、薯类等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发展保鲜贮藏、精深加工和运销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各具特色,与资源特点相适应,能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规模,产品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城市大中型工商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形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联合经营、股份制等方式建立产业化体系,走"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以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行为,保障合法利益。

  (六)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全省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步伐。以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为重点,大力开展防沙治沙、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举,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要从我省不同区域类型特点出发,因地制宜,草、灌、乔科学配置,生态林、经济林合理搭配。逐步推行封山禁牧,积极发展舍饲养畜,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养殖业、草产业等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防护林工程,开展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全民义务植树等生态建设活动,尽快改变我省生态环境面貌。

  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种苗基地建设,按照"适地、适种、适树"的原则制订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技术标准和配套政策,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特色化布局的思路,发展陕北红枣、仁用杏,渭北花椒、柿子和陕南核桃、板栗、杜仲、生漆等经济林种。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提高林业综合经济效益。

  (七)加强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要以兴水治旱为中心,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与保护同步。力争在解决水资源不足、节约用水和治理水污染上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节水高效灌溉体系。抓紧完成在建的西安黑河金盆水库、关中九大灌区改造、洋县卡房水库等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泾河东庄、安康黄石滩、神木瑶镇、渭南涧峪、榆林李家梁水库等大中型水源工程。加快古贤水库、城固焦岩水库等一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搞好省内引水工程建设。建设13个建制市、阎良和85个县城及400多个缺水乡镇的供水设施。继续开展"南塘、北窖、关中井"的群众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形成小工程大群体供水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人畜饮水提供水源。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增效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及技术改造,因地制宜地大力普及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抓好渭河、黄河小北干流、渭洛河下游治理、汉江、丹江、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和西安、延安、安康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对石头河、冯家山、石门等46座大型和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确保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提高重要江河和城镇的防洪能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对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治理,重点抓好渭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在供水水源地禁止建设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和使用有害的农药、化肥。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的征管体制。

  (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

  加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科技优势和综合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全省创办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开发和推广农畜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综合利用、节水与旱作农业等技术,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推广农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搞好小麦、玉米、薯类加工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九)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高新技术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方面,发展科技效益型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加大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制和资产重组,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要营造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良好环境,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发展交通、商贸、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相对集中,实现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

  (十)继续搞好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是我省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是把扶贫的重点由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转向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小额贷款"扶贫到户的模式,增加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陕南、陕北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解决人畜饮水、通电通路问题。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异地搬迁。

  四、区域发展重点

  (一)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要以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积极发展灌草植被及绿洲防护林,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结合绿色生态系统与绿色水库建设,发展沙地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及舍饲畜牧业,逐步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加速品种更新,改善品质,扩大地膜玉米、优质水稻、油葵、蔬菜、豆类、荞麦等农产品生产。加快草地建设,推广舍饲养羊,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围绕神府煤田矿区及靖定天然气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陕北丘陵沟壑区。

  以植被恢复为目标,全面实施陡坡地植树种草,乔灌草结合,发展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型林业体系,建立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形成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的新机制。加强天然草场改良与人工种草,大力推广草田轮作轮耕、舍饲养羊,开发肉羊产业。因地制宜,兴建骨干拦泥坝和集雨窖灌工程,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地膜玉米,名优小杂粮和豆类、薯类生产,稳定发展油葵、烤烟、果品等经济园艺作物种植。

  (三)渭北旱塬区。

  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多种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窖灌农业,建设林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加强天然林保护、农田防护林及水土保持林建设。稳定烤烟生产,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油菜籽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实施以苹果为主的优果工程,建立标准化的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加快建设渭北核桃、花椒生产带。稳定发展猪鸡集约化养殖,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开发,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

  (四)关中平原区。

  要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为目标,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油菜籽生产;推广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积极发展秦椒、大蒜等名优农产品和适销对路的高值经济作物;扩大精细蔬菜、花卉、种苗繁育等园艺作物规模;稳定发展猕猴桃和时令鲜食果。稳定发展以瘦肉型猪、笼养鸡、奶畜为主的集约化畜禽养殖,改良秦川牛,加快实施秸秆养牛,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以杨凌为中心,建设关中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力争早日实现现代化,为全省农业发展创出路子。充分利用关中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的优势,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陕南秦巴山区。

  充分利用陕南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水力资源,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快建设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低山平坝区优质稻谷、油菜籽和蔬菜生产,稳定发展中高山区地膜玉米。稳定提高生猪生产,积极发展养羊和特色养殖业。实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蚕、茶、药、菌、果、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业。开发山野菜等绿色食品,搞好杜仲、黄姜、魔芋的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五、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长期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

  首先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性,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确定土地产权范围、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承包期限。

  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根治涉农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始终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坚持同步实施整体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合理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要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改革现有涉农服务组织单一僵滞的运行机制,整合县及乡镇五站,明确责权,引导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兴办科技企业,着力发展合作服务和有偿服务,向农民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一体化服务。要鼓励和扶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服务组织的成长,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从省到县、到乡村,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改变目前农民靠"马路信息"安排生产经营的落后方式,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增加农业投入。

  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和农村投资体制,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及推广、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投资。继续落实各级新增财力的20%用于农业、财政年度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政策。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明确省、地、县各级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责任,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投资的效益。对国家、省用于农业的资金,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方式的前提下,统一协调安排,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农业投资。强化和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在国家的支持下,投资建设社区性的中小型农业水利及公用设施。农户是农业投资的主体,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其生产积累能力。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农业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农户生产经营,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稳定增加政策性贷款的投入,逐步扩大商业性贷款的规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项目,实行财政贴息等扶持优惠政策,提高农业投资的边际效益。减少农业信贷的风险,促进商业性农业贷款的增加。

  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制订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国内、国外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尽可能争取世界银行农业开发贷款和各国政府、团体、企业的贷款,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山地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工程项目。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商企业、城乡个人投资开发农业,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可赋予进出口经营权和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加强与东部和其它兄弟省市区的联合与协作,增加我省的农业投资。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保持和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有序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粮食购销体制,要真正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的政企分开,完善保护价收购制度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吞吐调节机制,协调好粮食内外贸和生产与流通的关系。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参与粮食流通。

  围绕果品、肉蛋、蔬菜等大宗农产品销售,逐步规范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初级市场,在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批发市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搞好仓储、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手段;加强市场法规建设,维护市场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有序性。

  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逐步解决分散、小规模农户难以与市场衔接的矛盾。支持农民自办的专业购销组织,引导和支持乡村集体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加快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机制转变,围绕产业化经营和大宗农产品营销,逐步形成与农户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服务农户,发展壮大自己。

  (五)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调控体系。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全省各级政府要树立研究市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按照"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职能体系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节,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努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杠杆的调控引导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投资,实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补贴制度,以财政贴息方式间接帮助农户,支持农民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完善农业金融体制,调整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实行差别利率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区。

  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业务水平。切实搞好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提高重大农业项目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服务。积极探索和推进以政府政策性保险为导向,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体,以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要尽快建立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制度,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种畜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