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紫阳县毛坝镇尝试农村产业“片区化”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1-18 15:00

破解没人、没钱、没地的困难,毛坝镇利用“三变”改革,在全镇寻特色区域,在区中找特色产业。

人有限、钱有限、地有限,是陕南山区脱贫攻坚的主要障碍。现在,一些地方采取“人集中、钱集中、地集中”的办法,在镇村一级建设产业园区,形成聚焦效应。

腰庄村是紫阳县毛坝镇“三变”改革示范点。

返乡能人王华通过流转村民土地打造艾草基地,实现每亩纯收入突破2000元,现在已经帮助当地180户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今年,王华还准备建艾草加工厂。做艾绒、艾柱,提高艾草的附加值,扩大艾草种植面积达3000亩,覆盖毛坝全镇11个村。

现在,毛坝镇这个示范区,辅助周边5个村。带动上千户3000多人增收。其余6个村看到集中集约的好处,也纷纷动手搞“三变”,到企业,做片区,农村产业一下热火起来。

一轴突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这美好的“桃花源”,毛坝也有。

蜿蜒流转的盘厢河形成了封闭的河谷,“桃花源”成了居于其中的村落发展的阻碍,毛坝镇的三个深度贫困村岔河村、干沙村、温家坪村都在沿线。

盘厢河流域纵深21公里,沿线有13000亩良田,是毛坝镇一河三轴多点布局中的一轴。

△栽植茶苗

“从手中资源和地理布局来看,全面铺开来一起搞‘三变’不现实,老百姓要看到收益才有积极性,我们就先给他们打个样。”镇长叶飞说。

毛坝镇经过调研认为,这一轴最有可能实现率先突破,就把盘厢河流经的岔河、干沙、腰庄、观音、温家坪的这一轴确定为“三变”连片示范带。

观音村一个村,就有六个旅游山庄。这六个山庄沿着盘厢河逆流而上布局,一河两岸,水上娱乐,带动着周边十几家农家乐快速发展。

“三变”开始之后,各个山庄吸纳农户土地入股,去年8月,其中的观泉山庄首次给土地入股的28户农户发放了3万多元分红。

“现在全村有11000多亩荒山,可耕种土地3000多亩,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更多荒山将变成群众发家致富的‘摇钱树’。”观音村村委会主任刘孝文有信心。

产权明晰了,资源流动起来,为乡村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干沙村,村集体成立万丰农民合作社吸纳了村民100多亩土地入股进行中药材养殖、养蜂,每亩地一年分红800元。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利用,毛坝镇把中省市县各项资金向这个片区集聚,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前提下,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入股到效益较好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现了资金变股金。

近年来,毛坝吸纳社会扶贫资金共1400万元,其中远元集团和紫阳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捐赠的128万元就按照岔河村128户在册贫困户每户每股1万元,配股128股入股公司,按照保底7%的分红,今年一月,这些贫困户就能享受到第一次分红,每户不少于700元。

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中,“三变”改革连片的5个村互助资金总额达350万元,并争取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资金100万至300万元。

解决人的问题,文旅办主任在观音村抓乡村旅游,农综办主任在岔河村驻村指导茶叶种植,经济办在腰庄村驻村指导……毛坝镇在“三变”改革之初就根据各村实际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驻村指导。

“无论是从实际地理位置考虑,还是我们干部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这5个村的集中连片带,优先把政策、资金、精力都投入这里,也为其余几个村做示范。”镇党委书记刘从平说。

△毛坝镇岔河村股民分红

山货出山

40年前人工凿成的山洞,是毛坝镇岔河村唯一通向外界的通道,山洞一头是以农为生的岔河人,一头连接的是外面的天与地。

陡坡密林中开垦几方山地,两季玉米和土豆就是一年的收成,“正月就要栽洋芋,玉米种起就要薅草,薅完二草就要挖洋芋了。”村民钟天梅住在岔河村最深处,因为交通不便,家里种的粮食很少卖到外面去,留足口粮之后,就全部喂家畜了。

去年秋天,早就过了收土豆的季节,但钟天梅和岔河村的村民还留着部分洋芋在地里,他们在等待一个时机。

8月底,紫阳清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胡清叶赶往钟天梅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当年剩余土豆。9月,首批1.2万斤土豆干制品顺利搭乘列车发往了全国各地。

2018年,紫阳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远元集团与其他社会资本的注入,成立清叶公司,将村民的脱贫致富路铺得更远。

从收回时0.8元/斤的土豆到125元/斤的土豆果果,这些过去出不了门、变不了现的土特产,也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公司还开出了月薪2400元的工资招工,旺季时能吸纳20多人在厂里打工,解决了村民外出打工上不能养,下不能教的困难。

岔河村民邓通翠,现在就能在离家五分钟的厂里打工,月薪2700元,三个孩子都能在身边上学。

岔河村不光有土豆,它还是有史可载的贡茶之乡,岔河村过百年以上的茶树有300多亩,但缺乏经管,多数产值不高。

2016年,岔河村开始集中培育茶叶产业,用两年的时间梳理、恢复沿路茶园。第一次土地流转就流转了19户农户331亩茶园,按照每亩每年500元的费用,一次支付五年费用。

“三变”改革开始以后,经过清产核资,流转土地变成了土地入股。2018年底,岔河村的振农公司统一管护村内的2000亩茶园,有了一定产业基础,仅2018年,就制茶6000斤,销售300多万元。

村民龙步富以7.79亩茶园入股村上的茶叶公司,每股500元,一年就有分红3895元。再加上每年配股1万元的分红,以及就近在茶园务工,一天再多挣100元。

2018年,岔河村281户,户均增收3000元。

产业项目不是偶然形成的选择。观音村就走过弯路。2014年,100万元投资种核桃几年过去核桃苗也没见,原因就是土地不连片、土质不适合。

住在盘厢河旁,观音村最适合的还是文旅。

毛坝对开农家乐的农户每户补贴1万元,做大项目还有几十万元的补贴。龙头企业引进了,统一招牌搭起了,去年夏天,每天有800多辆车进山游玩。

一村一品一主体,毛坝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定下产业思路,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旅则旅,宜茶则茶。

观音村搞乡村旅游,岔河村有茶叶、土豆,干沙村种下了千亩高山中药材,腰庄村发展500亩香椿、阳荷姜和冷水鱼养殖。温家坪村打造千亩油用牡丹和花椒基地。

根据各村资源确定产业项目,才能为每个村找到持续长久的增收门路,“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从别人扶着走到培育自身生命力,让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成长。”镇党委书记刘从平说。

△加工土豆干制品

农旅融合

瓦滩村村委会班子最近往镇政府跑得挺勤。

“我们也有茶园3000亩,可是没得企业不晓得怎么搞。”村支书周本安心里着急,眼看着同为茶叶产地的岔河村已经借着“三变”的势头跑在了前头,周本安也想招个老板回来建厂。

瓦滩村的现有茶园中,丰产茶园占到1/3,年收入5000到8000元每亩,其余都是一般茶园,“茶园荒在那里,人都出去打工了,一亩地百十块钱就当捡。”现在,瓦滩村吸引了一家企业愿意投资设厂,先期已经流转了200亩土地,想找镇上再多寻求些扶持。

王华的艾草版图,也划到了核桃坪村。2018年,核桃坪村新种的35亩艾草产出2000斤。按合同,对方将以最高4000元每吨的价格回收。

今年,核桃坪村将通过流转村民土地,把艾草种植发展到100亩,亩产逐年增高,还可以达到年收2次甚至3次。

种植是核桃坪村的强项,村支书成荣军成立联合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种白芨。

“我们用两种方式,农户把土地流转到我们合作社,我们提供种苗统一收购并支付经管工资,农户可以挣一份土地流转费用,再挣一份工资。”成荣军说。

农户也可以选择自己种植,每柱0.75元的苗,农户自己承担0.5元,合作社承担0.25元,三年成熟后合作社按照市场价回收。“一亩白芨制成干货有1000余斤,客商出价60元一斤,这就是6万多元。”

去年引进的社区工厂位于染沟村,今年毛坝镇将投入150万元的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折算成股本金,以村集体的名义投入厂区,每年就可以享受不低于6%的分红,一年下来就是9万元。

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发挥了,各村也找到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毛坝镇从全镇角度出发,将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农旅融合向乡村振兴发力。

去年,毛坝镇已经从天津招来客商,准备在全县任河茶商水运旅游片区中打造盘厢河旅游项目。现在已经投入300多万元制定好了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盘厢河河谷综合开发。同时在各村培育市场主体,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打造农旅产业项目,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