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联动 > 地市

【杨凌】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9-05 06:13

8月30日,在杨凌种业国际大厦门口,两株树龄百年以上的国槐生长得郁郁葱葱。它们历经沧桑而愈发茁壮,见证着杨凌现代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为了留住这两株古树,大厦施工时,我们工作人员几乎天天往工地上跑。”杨陵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史惠玲说,他们密切关注这两株古树的生长情况,通过与相关施工单位沟通,在大厦建设过程中使其完整保留下来。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杨凌对辖区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核实,因地制宜制定复壮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据统计,杨凌示范区现有古树名木60株。其中,特级古树1株,一级古树3株,二级古树9株,三级古树47株,主要树种有国槐、皂荚等。通过摸底调查,全区还有古树后备资源近20株,正按程序进行申报保护。

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历史悠久,是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乡。该村一户村民的后院,有一株500年树龄的皂荚树,高22米,树冠面积约一亩一分地,为这个古村增加了厚重感,也引得游客前来参观。

“起初,这株树的树根裸露在外,部分树干腐朽空心。后来,政府工作人员对古树实施保护,搭建了保护台,树叶慢慢由黄转绿。按照专家的指导,我按时为它浇水施肥,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毕公村村民马宽劳说。

这株皂荚树下散落着许多成熟的皂荚,这是它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之前,这株古树的皂荚很少。经过复壮保护,如今,它已是果实繁茂。”史惠玲说。

马宽劳介绍,这株皂荚树承载了数代人的记忆,村民们对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老话常说‘无树不成村’,一些外出打拼的孩子回来时,总要来看看这株古树。”马宽劳说。

在杨凌,像马宽劳这样关注、爱护古树名木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把古树名木看作村庄的象征,把保护古树名木视为自己的责任,通过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把保护古树名木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

在大寨街道寨东村村口,有一株树龄1300年的特级国槐,这也是杨凌年代最久远的古树。如今,这株古树依然“参与”着人们的生活。在树冠之下,时常有老人小孩纳凉、休憩。

作为一名林业“老兵”,在史惠玲看来,保护好古树名木,一是要做好宣传科普,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参与到保护古树名木的事业中,二是要建章立制,出台相关措施办法,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的支撑。

“当前,我们在完善古树名木‘一树一册’资料,拟对全部古树名木逐一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史惠玲说,已经落实了一笔古树名木复壮资金,将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物质支撑,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记者:刘坤 实习生:高俊恒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