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联动 > 部门

【省文物局】求索寻遗迹 手铲探起源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3-10-23 06:43

10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作为中国考古学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牵头主办,每2年举办一次。本届大会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以主题演讲和分组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中国考古学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丰富。多年来,陕西发掘的遗址不胜枚举,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清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在陕西这片沃土留下的印记,有展现史前文明之光的半坡,有“石破天惊”的石峁,有周秦汉唐的传承,有延安的红色印记。

几代考古人踏遍黄土高坡,挥汗渭水两岸,将一颗颗考古明珠捧向世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证溯源文明脉络

宝鸡斗鸡台落下的考古“第一铲”,拉开了陕西现代田野考古的序幕。斗鸡台发掘和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初步发展时期最重要的发掘项目之一和现代考古研究的经典范例。

参与此次田野考古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从事田野工作和理论探索,最终是为了阐明把亿万中国人凝聚到一起的基础结构。”星星点点的遗迹遍布神州大地。实证这些文明印记,是一代代考古人的追求。

1954年起,石兴邦先生扎根田野,用双手拂去时间的尘埃,主持对半坡遗址开展了5次发掘。丰富的遗迹、近万件文物,全面反映了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一幅半坡人的人间烟火图逐渐清晰。这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发掘出古人类完整的史前居住遗迹。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的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1972年至1979年,巩启明先生主持发掘姜寨遗址,发掘面积1.658万平方米。对姜寨遗址的11次发掘,基本揭示了仰韶文化早期中小型村落的面貌,是继半坡考古之后中国聚落考古又一个标志性引领性的个案,在中国乃至世界聚落考古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半坡、周原、秦雍城、秦咸阳城、汉唐帝陵等遗址的发现,揭示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发展脉络。近年来,血池、杨官寨等考古新发现,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展示场所,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的重要载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

陕西考古人薪火相传、筚路蓝缕,深深扎根于田野,让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以手中铲为笔,一笔一画阐释“何以中国”的具体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重大遗址屡有突破

“大遗址是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陕西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大遗址共有18处54个点,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居全国前列。”9月26日,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文物系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大遗址保护利用融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让广阔大地上的大遗址“活起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周原遗址距今3000多年,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西周遗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从1942年石璋如先生的首次调查起,周原考古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考古资料,建立了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考古工作人员基本厘清了周原遗址的布局结构,确认遗址面积总计3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是,首次发现了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弥补了以往缺乏先周文化高等级遗存的缺憾。

经过十多年的田野工作,考古工作者最终确认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即今天的“江村大墓”。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都是在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的,反映了以帝陵为中心的规划思想,体现了国家至上的政治理念。另外,薄太后南陵出土金、银器上的装饰图案带有游牧民族的文化风格,为研究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是先秦两汉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除了关中地区,陕北高原也不乏大型遗址。寨沟遗址位于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从已有迹象来看,其在商代晚期应该是一处区域政治中心所在地。考古工作者孙战伟介绍,寨沟遗址是陕晋高原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商代遗址,在与中原商文明并存的区域政体中罕见,在我国北方地区为目前仅见。现有考古工作已经初步揭示出商代晚期陕北地区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且与中原殷墟文化联系紧密,远超以往认知。

“当前陕西大遗址保护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大遗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贾强表示。

博物馆中展示珍品

重大的考古发现不仅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也为陕西的博物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从1958年开始,陕西“孕育”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一大批极富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旅游价值的博物馆。截至2023年3月,陕西备案博物馆数量高达350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75座。

2022年4月28日,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公众试行开放。陕西考古博物馆是陕西省新的博物馆形态,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分设“一馆五中心”,包括考古博物馆、科技考古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公众考古中心、后勤动力中心及科研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介绍:“相较于展示出土的文物,陕西考古博物馆更侧重于通过遗址现场再现,向观众展示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我们希望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全链条,为新时代的中国考古提供陕西方案。”

孙周勇介绍,2010年,我省考古工作者率先提出了“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工作原则,探索总结出“大范围调查、大面积勘探、小面积试掘”的大遗址考古工作方法。通过陕西考古博物馆,观众可以了解中国考古事业的百年发展历程。

“陕西考古人正积极推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形成中华文明探源的陕西方案。近年来,为适应考古学科发展趋势,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我们首倡‘基地+’和‘片区制’的区域考古工作模式,大力开展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孙周勇说,“相信此次中国考古学大会将全面展示陕西考古人的风采和中国考古学近年来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记者:赵茁轶 张琪悦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