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张道宏要求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加快解决当前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
发布时间: 2017-12-05 07:34
今年上半年,延河、渭河部分支流水质恶化,被环境保护部通报,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影响。延河综合整治、北洛河筑坝拦水过程中,通盘考虑不足,联防联动不够,直接导致水质恶化。水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两家部门就能解决的,更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今年国家考核的17项重点任务中,省环境保护厅牵头工作开展情况还不错,5项已完成了4项。但其他部门牵头的12项进展还不太理想,特别是畜禽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搬迁、地下油罐双层罐或防渗池改造、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作进度缓慢。这些任务目标、工作分工在省“水十条”中都已明确,各有关市区和部门要对照文件要求,切实担起责任,强化措施,尽快使牵头的工作跟上时间进度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住治污关键
省上“水十条”目标是:到2020年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60%提高到72%以上,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2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452万吨,但建厂前考虑长远不足,刚建完就不够用。建得起用不起,明治暗不治的问题也有存在。“水十条”要求,西安市建成区2017年底、其他市(区)2020年前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前除西安外的其他市区工作进度还不是很理想。据初步统计,渭河沿线每日仍有18万吨污水直排、延河有4万吨、北洛河有12万吨、泾河有3万吨。随着收集管网的延伸、城镇化水平提升,要处理的污水总量还会增加,各市(区)心里要算清账,城市规模扩张和污水处理能力要同步增加,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量要平衡。二是推进中水有效利用。各地特别是关中、陕北地区,要建立以水治水的理念,充分利用中水作为补给水确保河道不断流。这几年延河水质下降明显,北洛河、无定河水质未见改善,与陕北地区缺水有很大关系。陕北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占70%以上,冬季不到20%。冬天垃圾、污水沉淀干涸,开春后河流水质较差。对此,陕北地区可以考虑把大中型企业和城市生活中水集中处理,再经过湿地“过滤”后引入河道补给。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要加强指导,可以率先在延河、榆溪河开展试点。三是夯实河长治污责任。目前,我们已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工作体系,下一步关键要落实领导责任,尤其要落实县、乡级河长责任。省、市级河长关注区域整条河流协同治理,县、乡级河长承担支流、河段治理。河流水质好坏取决于每一条支流、每一个河段,所以说越是基层的河长任务越重。
二、守住饮水底线
水源地问题是底线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全省13个市(区)已全部建成市级备用水源,但部分县城仍缺乏备用水源,一旦有问题就可能出现用水恐慌。省环境保护厅要指导各地抓紧完善县级备用水源,水源选址要科学合理,建设要标准规范。选址上要考虑长远,不能今天选定,明天调整。针对地下水源水质超标问题,各地要全面排查分析,对于环境本底超标情况,要制定长期改善整治方案,强化工程措施,加密加严监测,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对于排污造成的超标,在及时整改的同时,该追责的追责,该关停的关停;针对一些水源地保护区内有居民,有交通穿越,甚至有排污口的问题,首先要调整水源地或者取水井位置,避开生产、生活人口密集区,其次是实施政策性搬迁,对排污企业要果断关停。
三、严控面源污染
首先,要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分生态流域、生产区域建立农业面源综合防治示范点,落实好“两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要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全面治理。其次,要完善畜禽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全省年产畜禽粪便7200万吨,只有2200万吨得到处理,缺口很大。年底前各市(区)必须从负面清单开始,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养区内搬迁要加快,规划新建规模化养殖区要雨污分流,污水粪便集中处理。
四、保护生态湿地
全省湿地面积30.85万公顷,占总面积1.5%,比重偏小,但有的地方仍存在毁湿开荒、违法开发现象,这次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黄河湿地问题就是典型。中省出台了不少退耕还湿地政策,各地各部门要把湿地作为生态“红线”加以保护,既要保护好红碱淖、瀛湖、黄河湿地等天然湿地,也要增建人工湿地,最大限度发挥湿地作用。在渭河治理上,要坚持系统治水理念,沿渭污水处理厂配套人工湿地30余个,对排水再净化,既增加了补水,又改善了水质,还可建成贴近自然、独具特色的景观。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