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已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兴县强县的重要意义,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关键,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动能培育,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聚集、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投资,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一、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布局,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县一业”向纵深发展;要实施优势品牌战略,促进渭北陕北苹果、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陕南茶叶药材生猪、陕北小杂粮红枣山羊等产业提质增效,扩大渭北奶山羊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特色农畜产业规模;要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观光等关联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构建“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要认真落实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新21条措施,依托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主导产业壮大、关联产业聚集。关中各县要以协同创新为路径,以产业配套促进工业发展;陕北各县要深入推进“三个转化”,发展能源装备、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等产业及配套产业;陕南各县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航空装备、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依托全省物流枢纽建设,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电子商务村”;要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要抓住高铁时代、休闲度假时代和旅游多元化需求时代带来的消费机遇,构建全景式覆盖、全产业发展、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的旅游新格局。
二、狠抓各类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要统筹布局县域产业园区,制定完善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投融资规划;要通过“一园一策”加快培育“首位产业”,制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关键项目。二是要实施公共设施提升、智慧园区培育、绿色循环发展等行动,提高园区投资强度,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热、信息、消防、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仓储物流、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配套能力,完善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功能。三是要实施骨干龙头扶持、产业配套推进等行动,主动对接国内外大型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要完善集群企业间配套体系和产品分工协作,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四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原则,建设产城融合综合体,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五是要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入驻产业园区,探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管理。
三、狠抓县域创新驱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各市县区要立足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编制形成“一县一策”技术需求清单,建立县域创新发展科技需求库,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链;要学习借鉴广东“专业镇”、浙江特色小镇、江苏“科技镇长团”以及“淘宝县”等典型经验,找准突破口,加快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各类高校建立“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建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各县要推动工业集中区至少对接一所高校、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行业协会,鼓励“一企一技术”创新发展。三是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要积极调动人才活力,支持县一级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创新创业,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注重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不断提升县域人才聚集和创新管理服务能力。
四、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和成长环境,千方百计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要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加强对中小企业培育的分类监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明星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县域民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直接融资,落实新增规上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政策。要实施“降成本”行动计划,探索推进产业园区直供电试点等工作,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资源要素成本。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各市县区要将开放合作作为活力之源,创新开放合作模式,通过开放破解发展难题;要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招商,主动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鼓励共建“飞地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