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 2016-03-18 07:08

省发展改革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够格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扣“四个聚焦”,突出新常态、新理念、新目标、新动能、新格局、新举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布局科学、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具有较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常态下科学描绘陕西发展蓝图的规划,是动员全省人民加快转型升级的规划,是全面够格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的规划。

  目标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建设新局面。

  《纲要》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5个方面目标: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20万人。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健全,法治陕西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四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超过45%。

  创新篇: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加强军民融合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和品牌强省、坚持强化供给优化需求等6个方面工作。二是系统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产业转型升级、重构陕西产业体系,体现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的主要取向。主要从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信息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产业融合业态创新、推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8个方面作了阐述。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优化城镇化格局、创新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健全城市住房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等5项任务。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二五”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完善区域总体战略,提出了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重点板块突破发展等4项任务,既保持工作连续性又注重战略创新。五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包括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6个方面,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作了全面安排。六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协调推进“两个文明”,围绕建设文化强省,重点阐述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3大任务。七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到2020年33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提出了“五个一批”的工作举措,主要包括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大力发展生产脱贫、完善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事业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八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围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保持就业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康陕西、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等6项任务。九是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信息陕西、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体系、加强水生态建设。十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统一市场体系、推动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法治陕西建设等7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十一是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机遇,谋划提出塑造开放新格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发挥开发区开放引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海外陕西”等5项重点任务。

  产业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重塑产业体系

  在市场需求不振和环境约束加大双重压力下,我省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能源化工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十二五”以来虽有下降,但仍占据半壁江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尚不足以支撑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带来的冲击。“十三五”时期,要实现追赶超越,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体系。对此,《纲要》提出着力打造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集群。一是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提出坚持优煤、稳油、扩气,打造新能源、电力外送、煤炭深度转化三个增长点,坚持“三个转化”、推进“三个围绕”、加快“三个升级”,提升“十大基地”“十大园区”建设水平,实现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二是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基战略,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7大产业,推进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变。三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5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工程,打造西部地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提出重点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6大产业,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五是拓展信息经济发展新空间。《纲要》顺应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经济加速崛起等新趋势,提出加快培育互联网+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6大新业态,依托“一引擎三基地”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六是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瞄准重点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园区,打造煤化工、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七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整治五大工程,探索耕地休耕轮作,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7大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服务等4大体系。八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底,非公经济已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53.3%。“十三五”时期,将实施中小企业梯队成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等4大工程,打造金融服务、企业孵化等5大平台,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把这块短板拉长。
  
  协调篇: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三大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制约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看,《纲要》提出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完善;立足各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增长潜力,提出了差异化的增长要求、产业重点和城市定位,体现了协调均衡发展的新理念,以期形成三大区域各展优势、各市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选择5个地区着力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这五大板块到2020年将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转移转化了570万农业人口。《纲要》在总结既有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重点包括以西安为龙头,打造关中城市群和沿黄、汉江城镇带;以西咸新区创建新型城镇化范例为契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健全城市住房体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路径,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绿色篇: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
  
  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加强山水田林湖一体化综合整治,推动天蓝、地绿、水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纲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强化:一是主体功能区。这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战略。《纲要》将全省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通过加强空间发展引导和管控、推进“多规合一”、完善配套政策等措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生态建设。在强化 “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关中、陕北、陕南的生态体系、屏障和网络,建设秦岭、黄河等国家公园,三是环境治理。《纲要》积极回应各界关切,提出开展大气、水、土壤防治3大行动计划,特别是对雾霾治理提出了铁的举措,以确保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四是资源节约。主要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五是健全制度。《纲要》提出了建立健全资产资源矿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追责制度等制度安排,传递出鲜明的政策信号和发展价值取向。
  民生篇: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将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针,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一是保持就业稳定。这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是实施从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同时突出“四个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5年。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让陕西人生活的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四是建设健康陕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五是推动人口均衡发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出生性别比小于109;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篇:加快交通网、水系网建设步伐
  
  “十三五”时期,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在全面提升支撑保障的同时,增强引领发展的能力。铁路方面,重点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建成西成、西兰、西银3条高铁,建设西包、西重、西武以及延安至太原高铁,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到2025年西安将成为全国8条高铁交汇的枢纽城市。公路方面,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路。民航方面,重点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到2020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000万人次,同时建成延安、安康新机场,完成榆林机场改扩建,建设50个通用机场和起降点。轨道交通方面,大力发展支撑关中城镇群的轨道交通体系,建成西安地铁3号、4号、5号、6号线,累计营运里程达到200公里。信息设施方面,推进“宽带陕西”“云端陕西”“泛在陕西”建设,全面提高陕西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到2020年全省光纤线路总长超过100万公里,实现城市无线全覆盖。电网方面,重点推进全省坚强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增强区域供电能力及电力外送能力,新增送电能力1800万千瓦,达到目前的6倍。水利方面,重点构建关中“四横十纵”水系网络,同时谋划推进陕北、陕南水系建设,五年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

  开放篇: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陕西作为内陆省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已经进入到开放的前沿位置,有条件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按照“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完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重点是4个方向:向东深化与韩国合作,建设韩国在我国内陆最大的产业聚集区;向西深化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延伸至欧洲,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向南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合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向北拓展共同利益,开展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交往。对内合作重点包括3个层次: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互惠互补共赢合作,携手“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与周边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合作,共同建设以西安、郑州、太原为支撑的黄河秦晋豫协同发展区、呼包银榆能源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等。二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金融合作中心等“五个中心”,使陕西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三是发挥开发区开放引领作用。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去行政化步伐,引导各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四是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西安自由贸易园区。五是打造“海外陕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海外陕西”份额。实施优质优价、优进优出战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外贸优化升级。
  
  保障篇: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顺利实施和推进“十三五”规划,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新常态需要新理念引领,新目标呼唤新人才支撑,新任务需要新机制保障。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一是更加自觉和坚定地调试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必须摈弃“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既要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要有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打好转型牌、度过升级关。二是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行“带项目引人才”方式,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三是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行政管理、国资国企、农村综合、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法治陕西建设,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十三五”的蓝图已经绘就,用实干托起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