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届艺术节能在陕西举办,与我省雄厚的文化基础条件是分不开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陕西文化实力和地位的肯定。明年十月份,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来我省参加这次艺术盛会,我们要提供良好的场馆设施等硬件环境,也要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更要拿出一批体现陕西特色和时代潮流的艺术精品,这样才能通过举办这次盛会提升我省文化实力,全方位展示陕西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办好艺术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关于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将其办成一届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节,留下一批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场馆,留下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留下全国人民对陕西文化自信的记忆,让艺术节在陕西永不落幕。
一、全力推进场馆建设
提供一批符合标准的场馆等硬件设施,是办好艺术节的必备条件。一是要以改造提升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常态下,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都是硬约束,我们必须坚持节俭办节原则,以现有场馆为基础,通过维修改造提升场馆演出能力。一些省属文艺院团的场馆必须改造,刚才看的陕歌排练场,条件确实较简陋,与其地位不相称。场馆是艺术家的“饭碗”,要以这次举办艺术节为契机,提升水平。场馆建设要兼顾艺术节演出需要和今后文化事业发展,特别要注重满足群众需求,不搞大拆大建和表面上的奢华。二是要统筹使用各类场馆。要有效整合在陕军工企业、驻陕部队、高等院校以及省属各企事业单位的场馆资源,使其共同为艺术节服务。对有改造需求、也愿意承担演出任务的企事业单位的场馆予以资金奖补;对不愿承担本届艺术节演出任务的场馆,不搞硬性要求。三是各市区要确保如期完成场馆建设任务。本届艺术节开幕式在延安举行,闭幕式在西安,期间在各地开展艺术赛事、演艺交易、文化交流、展览展示和文化惠民等5大类26项活动,对各市区的场馆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按时间节点加快建设进度,决不能拖全省后腿。
二、扎实搞好文艺精品创作
文艺精品力作是艺术节的核心元素,也是展现陕西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拿出一批能够代表陕西乃至国家水平的优秀作品。一是要注重题材体裁多元化。就目前的创作计划,大部分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传统文化底蕴的。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但一些反映我省现代时尚元素的作品也要有。创作体裁和表现形式都要创新,要多元化,不能局限已有类型。二是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陕西是文化大省,但在全国叫得响的演艺品牌和精品力作却不多,能给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长恨歌搞得不错,仿唐乐舞推出30多年来已成为一张文化旅游名片,类似这些与市场结合紧密、叫好又叫座的名作,一定要加大创作力度。三是要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保证艺术工作者的待遇。行政主管部门对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一定要宽容,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潜心创作。
三、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艺术节不只是艺术家的盛会,还应该是老百姓的节日。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既是举办艺术节的初衷,又是艺术节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和发布会等新闻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艺术节传播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引导群众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有场所,在场馆管理经营方面还要多想办法向社会开放。有的地方可以免费让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实习或公益演出,费用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法解决,既培养了艺术人才,又向群众提供了精神产品。文化事业搞得好不好,必须得由群众说了算,我们既要有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还要有群众消费得起产品。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继续加强文化事业投入,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去年在财政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省财政依然保障了筹备经费,今年的经费也已纳入预算。省上的财政资金必须突出重点、提高使用效益,避免“撒胡椒面”。对能够稳定运营、产生效益的精品剧目要优先支持,准备冲击重大奖项的创作项目,要创新评审和筛选机制,邀请国家和外省专家参与,真正把那些有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作品评选出来。对设区市的经费支持,要细化到具体项目,明确使用时限,禁止挪用,进度慢或完不成任务的,要从转移支付中扣除。财政资金仅仅只是办好艺术节所需经费的一部分,必须更加注重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要解放思想,创新办节方式,拿出一些好的项目让民营企业参与,一些文化服务也可以让社会力量提供,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