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李克强总理来陕西视察时,要求我们做好这项工作,为全国开展精准扶贫和区域整体开发探索路径、总结经验。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搞好移民搬迁,推动相关地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为“三个陕西”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保持良好局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推进的计划性
移民搬迁工程自2011年实施以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涉及到近300万人的移民搬迁,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国家支持,不仅成为事关全省大局的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而且成为在外界具有广泛影响、显著提升陕西形象的重要名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充分认识到移民搬迁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就搬迁进程讲,10年规划大体上3年为一个阶段,前3年陕南搬迁20.07万户、占到规划任务的33.5%,陕北搬迁22.6万人、占规划任务的38.3%,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今后3年将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于整个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这一时期抓不紧,攻坚阶段的最后3年多时间压力将越来越大。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一步增强搬迁的计划性,围绕目标,统筹规划,系统安排,明确每一阶段、每一年度的任务,逐项推进,认真落实。到2016年,要完成特困户、“三无户”、五保户等群体的安置任务,分别按照搬迁户总数10%落实优惠政策、建设共有产权房和免费使用的周转房等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每年要确保陕南、陕北至少搬迁6万户和1.6万户。尤其是陕北有效施工期短,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刚刚起步,任务更重,一定要精心谋划、科学调度、抓紧推进,努力做到每个时间节点的任务都能完成。
二、在搞好住房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设施的配套
住房建设始终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在按照规划稳步推进的同时,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安全意识和群众意识,要按照“保基本、按标准、分阶段、抓统筹”的思路,优先保证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到位。具体来讲,保基本,就是既不搞贪大求洋,也不搞小而全,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优化布局,集中利用,不搞重复建设。按标准,就是30—100户的集中安置点主要完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等,100—500户的主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500户以上的配齐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也要跟上,不能形成新的污染。分阶段,就是2011—2012年度的配套设施去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去年建成的今年年底前完成,今后每年由省级部门纳入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抓统筹,就是各市、县要统筹使用好有条件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中小河流治理等政策资金,捆绑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教育、环保、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卫生以及电力、通信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依照本部门职责认真落实。
三、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后续产业培育
移民搬迁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但安居只是基础,乐业才是保障。只有让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因此,我们要在总结完善和推广园区经济支撑型、第三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依托型和龙头企业引领型等搬迁安置方式的同时,积极调动各种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和集中安置点的产业配套纳入相关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规划,变单纯搬迁为与产业发展统筹考虑;二是有效整合人社、教育、扶贫、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资源,对搬迁群众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并采取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设立创业资金支持等办法,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对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当地行政区域内实行梯次收储、逐层流转,以增加搬迁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四、在抓好资金配套的同时,更加注重整合使用
今年起,省上将采取把省级整合资金和省市县应承担的建房补助资金直接划入各县专项共管账户的办法,专款专用、用足用好;有关部门和县区也要按照这一思路,大胆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移民搬迁;省搬迁公司和各市县要及时回笼资金,促进循环使用,提高资金效益,减轻财政压力。需要强调的是,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地区移民搬迁,省级补助标准低于陕南和陕北,经研究决定参照陕北地区补助标准执行,延安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也已纳入我省移民搬迁范围,市县要确保资金闭合使用、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