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省长娄勤俭要求努力推动陕南循环发展迈向新台阶

省长娄勤俭要求努力推动陕南循环发展迈向新台阶

时间: 2014-10-21 01:42

第八次循环发展座谈会以来,陕南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循环发展不动摇,稳中求进,主动作为,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1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均高于全省水平,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的结果,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转变作风的结果,是三市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推动陕南循环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一下工作。

一、努力保持经济增长高于全省的发展态势

陕南三市要实现保持经济增长高于全省这一目标,一是要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抓在手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发展越好越快机遇就越多,要素聚集就越多。特别是毗邻省市的相关地区发展势头都很好,如果我们停步不前,在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这些地区,发展将面临更大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倍努力、奋起直追。二是陕南三市人口占全省的22.2%,生产总值仅占12.4%,近五年经济增长平均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上半年又高出全省1.7个百分点,今后只有保持高出全省1.5到2个百分点的增速,才能逐步缩小与陕北、关中的差距。三是过去几年陕南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恢复重建的投资拉动,随着这些动力的逐步减弱,必须加快构建新的动力增长格局,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着眼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铁路、县城过境公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努力实现中高端发展

对于陕南来讲,实现中高端发展,一是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的方略,依托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三大循环经济聚集区,抓好汉中航空智慧城、洋县现代材料工业园、白河汽车工业产业园、丹凤包装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具有陕南特色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发展“一县一产业”,打造特色优势“小巨人”;强化市场宣传和品牌塑造,积极申请国家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以及国家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成为陕南最靓的名片。二是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方式方法,特别要围绕确保汉丹江水质,抓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工业污染和尾矿综合治理水平,为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履行好职责。三是要切实强化创新驱动,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部署,借力关中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使陕南循环发展真正纳入依靠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的轨道上。

三、以移民搬迁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陕南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继续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要求扎实推进。一是要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促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特别要注意把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积极发展县域副中心,在带动人口有序合理集中的同时,有效解决一些县城已出现或可能出现人口超负荷现象。二是要坚持住房建设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使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成为新型农村社区,让搬迁群众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要更加注重解决进城落户农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三是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并采取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设立创业资金等办法,帮助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要结合移民搬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逐级流转的机制,有效缓解城镇化的土地和资金需求。五是要通过镇村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让更多的公共服务向社区和群众家门口延伸。

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狠抓工作落实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狠抓工作落实,一是要锐意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突出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发展民营经济,构建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针对生态安全屏障、自然保护区众多、水源保护地等实际,逐步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二是要勇于担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担当精神作为履职做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忠诚履责,敢于负责,勇于担责;要克服“不考核GDP就是不要GDP”的错误认识和面对中央严格要求“既不违规,也不作为”的倾向。三是要精准施策,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认真落实国家预调微调政策和省上稳增长各项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精准性、实用性的办法,促进经济继续在平稳较快的轨道上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