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经济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我省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陕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扭转发展滞后局面的希望所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之举、保增长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壮大县域经济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意义,把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增收作为主要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县域工业化为主导,以农村城镇化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载体,整和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相关资源,连片开发,板块联动,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省投资办厂或改造重组现有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努力提升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农户入股等多种方式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形成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广大农户增收增效。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综合保障能力。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着重抓好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市场销售、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要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的理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依托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要素,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县域工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培育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省上决定规划建设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对园区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资金筹措、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进行充分论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园区规划。要努力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县域工业支撑。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经济活力,依靠民资民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县域工业化的全过程,注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城镇化水平。针对我省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根据全省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实施重点突破,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体系,打造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建设关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城镇体系。陕北要围绕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构建长城沿线和210国道“人”字形城镇带。陕南要重点抓好三个城镇连片区、汉丹江两个生态功能拓展带的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县城为重点,把着力点放在小城镇建设上,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带动整个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省上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关中300个镇进行重点扶持,并在陕南陕北各选择50个重点镇,实行与关中同样的政策。
四、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规划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加强衔接,将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和修订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不折不扣予以执行。要认真贯彻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掌握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措施,使各项政策发挥出最大效用。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把干部评价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调动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岗位责任,把每项任务都真正落到实处。省级各部门尤其是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研究资金、体制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拓展筹资渠道,突破瓶颈制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自觉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增强领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