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公报>2008 > 第22期

景俊海副省长强调全力做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发布时间: 2008-12-19 09:12

从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来看,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要条件,不仅具有特殊重要性,而且有着现实可能性。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思维,认清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紧迫意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扎实推进,努力把我省建成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一、依托和发挥自身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

一是依托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深加工产业。目前,东部产业转移很大一部分是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大的驱动,而我省综合商务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60%,在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能够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的环境需求。同时我省资源富集,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得天独厚,是招商引资最大的“卖点”,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坚持以资源带产业,发展下游产品,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依托人才科技优势,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客观上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专业人才。我省是科教资源大省,科技实力有明显比较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我们要大力宣传这些优势,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家级开发区及重点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陕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三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航天航空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汽车制造、飞机、机床、生物工程、环保、医药等产业潜力较大,具有配套转移的良好基础。我们要围绕这些优势产业集群,引进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转移企业,与我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产业配套,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辐射一批的效果。四是抓住新兴产业机遇,承接和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要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支持西安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优势服务外包企业,打造一批专业化服务外包公司,把这一产业尽快做强做大。

二、以增强承接能力为目标,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一是明确市县及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搞好规划衔接,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产业,避免区域内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在建好现有园区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地。二是创新承接、合作的机制方式。积极与转出地在我省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省内外地区之间、企业之间,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模式,共同开发项目、兴办产业转移园区。要建立健全专业园区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对转移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使园区成为我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窗口。三是扩展园区的吸纳承载功能。要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重点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几个重点城市要继续在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和高品质购物、休闲度假等高端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园区成为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

三、创新产业转移中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昆山、广州、上海等国家确定的产业转移中心,积极在当地开展工作;利用各类资源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加大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的力度,重点跟踪有转移倾向的项目,提高产业承接的成功率。二是搞好项目包装推介和项目库建设。有目的地跟踪东部地区的重点产业、大型企业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掌握国际和沿海地区需要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最新动态,及时让企业和客商了解陕西的项目情况,做到多渠道收集信息,全方位互动对接。要从投资者的需求出发,建好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库,策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推介。三是拓宽转移合作渠道。积极开展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做好与在外陕籍成功人士的沟通,动员他们回乡创业。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