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南地区抓住实施城镇化战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立足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和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这为陕南城镇及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夯实了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陕南三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鼓足干劲,真抓实干,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搞好城镇及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加快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步伐。
一、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要以汉中、安康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汉江沿线城镇带为轴线,以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以食品、药材、水电、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化城镇;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间快捷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陕南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商洛也要准确定位,加大力度,依靠即将修通的两条高速公路,积极融入西安经济圈,尽快建成中等城市。陕南城镇建设;
一是要集中力量,加快县城及重点城镇的建设步伐,增强这些城镇的工业、旅游、交通运输和商贸等功能。
二是要在区域范围内按照明确定位、分类指导的要求,对一批具有全省产业基地意义的城镇和跨县乡的社会经济服务中心镇,分别采取措施给予支持,优先发展。
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及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加快陕南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综合调控
一是要完善规划编制体系。2007年要完成陕南体系规划的编制,以加强指导和调控陕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城市扩展和资源保护等问题。
二是要强化规划调控功能。既要从程序上、制度上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又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坚决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上市,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
三是要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成立省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协调全省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逐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调整规划管理手段,完善规划公示制度,调整规划管理内容,协调和衔接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四是要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把村内的道路、房屋朝向、绿化以及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规划设计好,改变目前不少农村“有新房没新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市容村貌整治
城镇及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任务,涉及方方面面,一蹴而就和短时间内就有翻天覆地变化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示范带动,积极推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强市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这里要提醒请大家的是,目前有些农村过分注重硬化,忽视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结果使村庄缺乏生态化。没有生态化就没有人文化,无论是城市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留够足够的绿化面积,加强绿化。
四、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浓郁秦巴山区特色的新农村
秦巴山区是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南北方不同的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如陕南秦巴风格民居建筑,既体现了楚汉文化或巴蜀文化的主格调,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关中民居和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陕南三市政府尤其是建设部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广泛吸收传统的、优秀的建筑文化,设计出更多的体现当地特色,结构合理,经济安全,百姓乐于接受的农村住宅,推动陕南农村村庄建设。
五、充分发挥陕南山水特色,加快创建园林城镇
在城镇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把山的雄霸、水的灵气与陕南文化情怀结合起来,突出山水城市之特色美、人文美。
一是要严格保护城市周边山体地貌,严禁开山挖石;
二是搞好山体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三是保护好城市水体,“做好山水文章,尽显山水之魂”;
四是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要注重保护,既不能采取毫无保护措施的简单保护,也不能盲目地乱加改造和修旧,尤其不能以“保护”和“靓化”为借口对建筑进行简单的改头换面,以便留住城市原有的风貌和历史记忆。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的法治化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防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制订完善供水、供气、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组织机构,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强化应急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监管。政府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转变为加强宏观管理,搞好市场监管,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确保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加强对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垄断行业转让经营权和收费权的管理,依法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做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相结合,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