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的发展一直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积数十年,历届领导班子都在与陕南的人民一起思考、探索、总结,提出每个阶段的发展思路,保证了陕南今天的长足发展。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省委在总结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陕南突破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促进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深理解陕南突破发展的紧迫性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陕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陕南人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热切期盼突破发展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群众的愿望就是我们的责任,就是我们的任务。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是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客观要求。在今后几年里,陕南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要实现全省“十一五”的宏伟目标,要完成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历史任务,都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没有陕南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的健康发展;没有陕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陕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整体现代化。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适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陕南突破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只要陕南突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重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就有利于抢抓机遇、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正面临即将破题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陕南的交通瓶颈得到缓解,资源优势已经或正在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三市的旅游业、绿色食品加工业都呈现新的发展势头。可以说,陕南经济发展的拐点已经显现。抓住时机,就能推动陕南的经济发展很快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错过时机,再要想加快发展,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陕南人民群众具有埋头苦干、拼搏奋进的光荣传统;三市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奋斗,积极进取,人心思进,发展思路切合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陕南地区能够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重点,找准方向,实现陕南的突破发展
什么是突破发展,“突”就是要突出主导方向,突出主攻目标,突出发展主题;“破”就是要破解发展的难题,找到突破发展的路径。要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思想观念的突破。陕南的突破发展过程也是思想观念的突破过程。思想观念的突破实质上是一种跨越,一种思想的飞跃,跨越就是要克难、要攻坚;思想的飞跃,就是要敢想、敢闯、敢干,敢于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敢于做前任领导没有做过的事情。
基础设施的突破。突破交通和水利两大瓶颈制约,是陕南突破发展的基本前提。特别要借助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实施以大带小战略,加快县际二级公路、高速公路通往乡镇的连接路、乡村道路的油化和水泥化建设。要积极促进安康到重庆、西安到安康、安康到武汉、阳平关到安康的铁路复线的规划和施工;抓紧汉中机场扩建的协调工作,加快安康机场改造工作。
项目的突破。项目是聚集生产要素,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突破发展的载体,没有项目,就不会有突破。三市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抓手,筛选出一批基础条件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好项目,在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下,尽快启动,为突破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产业发展的突破。一是要解决陕南农户分散经营和规模化生产的矛盾问题,通过发展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单家种养业的规范化,达到千家万户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
二是要大力发展一县一业,把县域内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培育若干个大的龙头企业。
三是市上要通过重点抓好几个重大产业,形成大规模、实现大产值、促进大发展。主要有现代中药、生态旅游、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矿产开发等。
对外开放的突破。陕南的突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开放的程度。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绿色产业优势和省上的政策支持优势,突出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软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运用市场机制,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三、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促进陕南加快实现突破发展
加强对陕南突破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建设协调指导工作制度和决策协调机制,成立以省长为组长、副省长为副组长、省级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陕南突破发展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促进陕南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积极实施政策措施支持。在交通建设上给予支持,省上要在规划、施工、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在项目方面给予支持,省发改委等部门要帮助陕南筛选项目,尽最大可能往陕南摆一些发展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在财政资金的扶持上形成具体意见,金融部门要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陕南是我省也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地,要切实把环保放在比发展更为重要的位置来抓,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环境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