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一件实事。我省的“十一五”规划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由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在山西召开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将我省作为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试点省市之一。因此,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发改委和省体育局的实施方案,把搞好试点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加快农村体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体育工作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必将极大地振奋广大农民的精神,激发生产致富热情,活跃农村生活,树立文明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三,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客观要求。2003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努力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目标和要求。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基层体育和农村体育是最基础的环节。因此,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加强农村体育,夯实体育工作基础,也是建设西部体育强省必须着力攻坚的重要方面和客观要求。
二、珍惜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试点工作的整体要求,确保“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站(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全面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责任,自觉、主动地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要考虑整体功能和综合利用,树立大体育观,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界限,整合各种文体资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体育发展规律,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坚决反对不求实际、盲目攀比、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做法。同时,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与大家共同参与的局面。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农村体育实现新发展
第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发改委、财政、农业、体育、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特别是体育部门要主动承担任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加大体彩公益金投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形成上下一条龙配套、通力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第二,加强宣传,搞好规划。全省各级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三,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坚持高标准,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器材设备的招标采购要严把质量关。特别是各级发展改革和体育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政府这项为民工程抓紧抓好,让广大农民满意。第四,整体推进,全面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结合今年的试点工作,各市、县要真正把农村体育摆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好乡镇文体站和村组体育组织建设,农民体育活动骨干培训,组织农民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活跃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继续深入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对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进行辅导和服务,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