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当前我们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抓紧编制好我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
经过最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已处于最好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经济上升时期。去年全省的GDP增长12.9%,财政增长超过27%。今年1—9月份经济继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左右,财政收入的增长更快,全省人均GDP今年有望达到1000美金,提前一年实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三步走”规划中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跨越。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国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相比,我们的发展还比较慢,尤其是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拉大。前不久,我们陕西党政代表团前往河南考察学习。河南是近几年中部地区发展最快的省份,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五位,GDP将达到1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一千亿元,高速公路里程要达到三千公里。面对这种形势,全省上下,企业家、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在研究“十一五”的陕西怎么办。根据一些专门调研小组的分析和建议,“十一五”期间,我省仍要保持11—12 %的发展速度,否则与东部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实际上,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怠慢,全省人民都应该充满信心。
总体来讲,“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来发展。所谓科学发展,首先是一个发展观,然后才是如何科学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发展、离开了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失去和丢掉了最本质的东西。那么陕西的发展观,就是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并且以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这是人类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当然在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今天,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工作,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各种各样的重点,包括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包括对弱势群体的资助等等。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间,我们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如果没有资源优势,发展的产业没有特色,陕西就很难形成后发优势赶上去。目前,国际资本在我国的进入还是以沿海为主。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进一步改造环境、吸引外资的同时,非常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资源。这几年中西部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12个省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的主要增量是靠资源的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所带来的。第一个是矿物资源,有地下的,地表的等等。中国人均GDP到了1000美金以后能源的短缺瓶颈暴露了,能源型的资源就特别吃香。哪里的煤、油、气资源丰富,哪里的财政收入、GDP就增长较快。我省陕北的延安、榆林这两年财政收入和GDP增幅比较大就是因为占有了丰富的矿物资源。所以,利用矿产资源是西部发展特色产业比较重要的优势。第二个就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土壤培育所形成的农业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陕南地区在这一资源的占有上特别突出。通过对农产品资源的转化形成诸如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等,达到发展的目的。 在我省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特色,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资源越来越短缺,经济的发展不能再靠大量消耗低价值能源来实现,必须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结构要调高、调大、调新。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进行技术创新,要从简单的外延向内涵延伸,逐步进入节约型的生产社会。这一点对陕西显得特别重要,我省关中地区,号称有一百万科研人员、一百万大学生、一百多所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但是产业发展和人均GDP在全国的占比都很低。原因就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没有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成功对接;国防军工、中央大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这方面的推进工作,并积极争取得到中央的支持。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陕西发展的一次非常有利的机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提出来的,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仅只看到节约,而且也要看发展。国务院文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实行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这六个方面内容都与陕西的资源特征和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家正在制定法律法规推动节约型社会,新的替代的东西将作为新产品大量出现,传统的产业中不够节约的将被淘汰。同时对一些新的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的转化,陕北的风能利用,关中的地热能的开发等等,都可以形成一种产业。所以,对陕西这个能源大省和缺水的省份来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获得又快又好发展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