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抓好“三农”问题 必须求真务实——学习“两会”精神的体会

抓好“三农”问题 必须求真务实——学习“两会”精神的体会

陕西省人大代表 黄松林
时间: 2008-06-25 16:00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各级领导必须要有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一要扑下身子察民情。温家宝总理在陕北视察时,一位老农给他讲了三件事:一个是治安不好,养鸡丢鸡,养猪丢猪;另一个是村里穷,姑娘嫁出山,村里男孩子找不到对象;再一个是见不到乡长、镇长。这三件事看起来与农民增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它反映了农村和农民急需解决的一些实际困难。
  我今年初在省人代会议召开前到郊县农村调查了解到,有些村子虽然自然条件很好,但农民人均年收入很低,问及原因,不少农民说:第一是耕地越来越少。政府“招商引资”就是圈地划界,结果是商没有招到,地也荒了,农民是越招商越穷。第二是各类收费太多。没钱买化肥,导致恶性循环。第三是科学种田指导不力。一些农民说,现在有的乡镇一些干部住在城里,农民一旦遇到问题,根本找不到干部。县以上的干部到农村大多是坐着小车看一看,吃过一顿饭,走走过场就完了。农民的疾苦不知道,农民的需要不知道,农民的问题不知道。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必须转变作风,在“亲民”上下功夫。“三农”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到院落村头、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聆听他们的呼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为解决“三农”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要结合实际定举措。首先是要抓好脱贫解困。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促进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重点做好因失地致贫、因病致贫、因贫失学的家庭和人员的救助工作。其次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我省实行的五保供养制度,采取阶段和临时性救助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大病有钱医,不能让农民因病返贫。②特困、贫困农民子女免费上学制度,不能让农民因学返贫。③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金制度,不能让农民因失地返贫。再次是认真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干着最累、最差、最脏、最险、报酬最低的工作,可他们较少享受到城市文明的成果。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社会待遇问题,“三农”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三要带着感情抓落实。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要树立“民本思想”。以往我们个别一些党员干部,索取多,奉献少,忘了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我们要头脑里想着农民,心底里装着农民,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在农民“最盼”上送温暖,在农民“最急”上见真情,在农民“最怨”上改作风。其次是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我们一些基层干部,官不大,却心很高,愿意办“大事”,不愿意办小事;愿意发指示,不愿办实事;愿意搞“凡是”,不愿管民事,热衷于搞一些好高鹜远、脱离实际的“假大空”项目和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我们一定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农民着想,真正树立为百姓造福的政绩观。再次是请群众当“考官”。解决“三农”问题,是实实在在还是做表面文章,农民看得最清楚,干部的优劣,政策落实的好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我们的工作才合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