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位于汉中市西南部,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总人口53.4万,是全省粮油基地县、畜牧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造林绿化先进县,历史上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气候湿润,享有“小江南”美誉,,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1.18%,有动植物药材1600•余种,矿藏27种193处,名茶“汉水银梭”及“水井藤编”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南郑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先后跨入全国百名财政大县和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提前5年实现国民经济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已形成以茶叶、烟叶、桑叶、蔬菜、花卉、畜牧业、林产品等为骨干的产业化格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以氮肥、纯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卷烟、茶叶为主的烟草和食品工业。 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4亿元,增长7。9%;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1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9元,增长2.8%。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新机遇、新挑战,县委、县政府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发展不动摇,组织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实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对外开放”三大战略,全力构筑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为把南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经济强县而不懈努力。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立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按照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效益调高的目标和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抓好5个骨干项目基地建设和5个后续产业开发,兴办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技术信息、购销网络、市场载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把南郑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知名度较高的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水果,、肉类、优质米和蚕桑产业化基地。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集约化。按照择优扶强、扩张总量、增进效益的思路,培植壮大烟草、化工、建筑建材、印刷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汉烟二厂、南化公司、建材工业集团公司、多丽印务公司和秦元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组建化工集团、印刷和包装装潢集团、建筑建材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人世”后我县工业应对挑战的排头兵和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扶持重点技改项目的政策,积极筛选、论证、争取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多元化。在促进国有、集体、混合、个体、私营、三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同时,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优惠政策到位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一、二产业延伸。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行业和领域,参与国有小企业的资产重组,逐步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框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工程和汉中明星城市“一江两岸”开发机遇,集中精力抓好城建、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电力、通信等九大类60个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县城和19个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城镇体系。到“十五”末,使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实施开放带动,推进外向化。进一步强化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开放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健全招商网络,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招商机制,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对外开放新空间,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放开产业领域,鼓励客商投资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和产业向我县流动,建立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作者分别系南郑县县委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