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关于一线两带建设的八条建议

关于一线两带建设的八条建议

省审计厅副厅长 周新生
时间: 2008-06-25 16:00

  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是一线两带建设。一线两带建设的关键是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而关键的关键是思想解放和采取超常的措施。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继续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具体途径是:在文化、宣传、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摒弃落后理念。大众传播工具应组织充分的资源传播先进理念;学术界、理论界、文化界应系统地开展对落后价值观与理念的反思和批判,修正陕西地域人性格的缺陷和精神世界存在的消极成分;广泛引入涉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政治、经济领域的国际性、全国性及西部区域性机构,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速度;导入可操作的、符合现代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
  二、把握经济特点,狠抓比较优势的开发和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省具有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的一些经济特点,即有东部制造业之特点,亦有中部农业之特点还有西部资源之特点。具体分析,我省的制造业既有传统的制造业,又有以电子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既有消费品制造业,又有资本品制造业;既有民用制造业,又有国防制造业,还有相当的装备制造业。我省农业既有以杨凌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亦有传统农业。 但是,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资源性产业存在产业链短的问题。在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一线两带建设中,制造业、农业、资源性产业,应在搞大总量和突出特点上下功夫。制造业在新一轮全球与全国产业调整和转移过程中应发挥我省潜在优势,将产业做大做强。
  三、重筑“陕西制造”基地和品牌。
  在计划经济时代,陕西是我国制造业的基地之一,“陕西制造”品牌曾经辉煌无限。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以家电为主的陕西新兴制造业也曾称雄一时。但问题是传统的制造业调整改造一直没有到位,新兴的制造业有好端但无良终;陕西的军事装备工业有优势,但发展受限。然而,按陕西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仍要靠制造业唱主角。因此,今后的发展要重点打造“陕西制造”品牌。
  四、构造陕西生产“全国性产品”的企业群和产业集群。
  计划经济条件下,陕西不乏企业群和产业群,如“电工城”、“建材城”、纺织企业集群等。但现在缺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群和产业集群,以致于使我省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支撑和厚实的基础。对此,应当结合支柱产业和“一线两带”建设,精选少数有突出优势产品和已经形成雏形的企业群,重点予以培育,使之壮大。例如中医药企业,有色产业、高新农业产业、电子元器件企业集群等。在这方面建议政府应做好规划,制定诱导生产要素及相关产业入群的优惠政策,并能与国资重组、结构调整相结合。
  五、重新调整城市化思路,集中有限力量发展超大及大城市,对以往小城镇战略应进行反思。
   小城镇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附属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它处于城乡过渡带,是要素流通落差最小、吸纳和集聚动力最弱的空间,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口城市化集聚的重点空间。据此,不发达地区应当在一定阶段集中有限财力发展少数超大城市,使之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在提高全社会城市化水平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突出存在超大及大城市发展太慢问题。为此,未来的10年,通过东西向扩张把西安搞成特大城市;宝鸡向东扩张搞成大城市;陕南、陕北各重点发展一个大城市。随着县、乡(镇)公路等级提高,在关中平原及陕南盆地地带,县与县距离在30公里以内的应合并,距离在县城20公里以内的乡镇应撤除并入县城城关管辖。
  六、重点培育几个全国性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
  形成若干个全国性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对增大陕西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流量和流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形成强势的人气,也可以带动许多产业。因而,在杨凌培育农业高科技产品(优种、技术设备、技术资料、相关配套产品)集散中心;联合陕南在咸阳形成全国性中医药、生物医药产品集散地;在榆林形成宁夏东北部、蒙南、晋北、陕北区域性货物集散中心,将对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七、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
  整个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为50%多,而陕西的这一比重为60%多,比东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5省的262%高出30多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陕西省在推进国有经济改组和深化国企改革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也表明陕西的非国有经济还处于严重不发达状态。可以认为,国有经济比重偏高,非国有经济不发达是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在未来5至10年,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我省新目标的实现。因此,省委、省政府应拿出超常胆识和魄力,采取超常措施,改革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退出、改组应与非国有经济发展联动。要特别注意培育和扶持一些民营企业成为强势企业,使之有能力在我省国企改革中有所作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促进国有资本向非国有经济主体流动;在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方面应下硬任务,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力争改革到位。
  八、明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建设若干个经济强县。
  县域经济是不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具体讲,是农业问题和劳动力问题的基本点,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源基础,也是中心城市和发展中心的外围。根据县域经济的定位,应注意在思路上把县域经济放在一线两带建设乃至全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予以考虑,而不应孤立地去发展县域经济;应注意放在大范围的产业链上考虑县域经济,慎防画地为牢,各搞一套。对处在中心城市和发展中心紧外围的县域经济(约30—50公里内),应将其纳入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通盘规划;在一线两带建设区域中,仅有一个西部百强县是不够的,还应选若干个有潜在优势的县,将其纳入一线两带的产业链中和企业群中予以规划和支持,力求在不长时间里,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