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规律与顺势而上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做一道算术题——水的流速是每小时20公里,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问:船在顺水、逆水时的不同速度。现在想来,我们的算术老师是很有水平的。他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后,话锋一转,论证了顺势而上和逆水行舟的道理。尽管当时年龄小,理解上比较肤浅,但印象却很深刻。顺势而上,水速与船速相加是高速度;逆水而行,船速减去水速成低速度。这里的顺势可以理解为把握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应趋势;逆水可以理解为违背规律,逆势而动。顺势则事半功倍;逆水则事倍功半。经济建设中主体产业的选择,也有一个把握规律与顺势而上的问题。西部经济强省首先应该是西部经济大省,建设西部经济大省的必要途径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选择经济发展阶段中居主导地位的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产业,就是顺势而上,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加“水的流速”,这是获得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度、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
二、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化时期
工业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轻工业发展阶段,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发展阶段和重加工组装工业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我国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的主要部分投入机器制造业和军事工业,走上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20世纪60—70年代总共3000亿元投资的三线建设项目,都是集中发展制造业。由于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征,所需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加之当时的制造业基本上是中间产品,因此,直至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经济不仅综合水平很低,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积累建设资金的贡献也很小。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工业消费品长期短缺,在经济结构的演进中,日用消费品、纺织业、家用电器业等轻纺工业迅速成长,经过10年的发展,到1990年,我国完成了工业化第一阶段——轻工业发展的任务。轻工业发展阶段完成的标志,一是工业消费品从短缺变为丰裕;二是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占主体转变为轻纺产品占主体;三是资本积累能力迅速扩张。近10年来,全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从数千亿元增加到10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00多亿美元增加到3000亿美元,利用外资从100多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年财政收入从3000亿元增加到近2万亿元等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越来越严重,我国经济自然而然地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以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钢材、水泥、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逐步告别短缺,通讯业、城市建设、公路铁路航空港建设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化的时期,即已经或即将进入重加工组装工业阶段。可以预见,今后10—15年内,即到2015年前后,我国将走完工业化的全程,进入后工业时代。届时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汽车、飞机、成套设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将占主体,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陕西应迅速发展重加工组装工业
决定和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省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是否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能不能实现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正是顺应了轻工业的发展阶段,顺势发展了日用化工、纺织品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和其他轻工业产品。由于轻工业的快速增长和高积累功能,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三个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资本自我积累最迅速的地区。近1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又抓住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若干机遇,大规模地建设高等级公路和市政设施,为转入重加工组装工业阶段奠定了基础。
陕西的工业经济结构,是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毫无资本自我积累能力的重工业优先型的经济结构。由于种种原因,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抓住轻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机遇,没有建成最能“赚钱”的现代轻纺工业,因此,90年代后没有形成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尽管西部大开发为陕西和西部注入了一定规模的资本,在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后期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公路和城市建设,但到目前为至,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仍然没有形成。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另一方面,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相应的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双重战略任务:在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超前进入后工业阶段,抢占高科技的一些世界性制高点,改变继续尾追发达国家的格局。可以预见,再有10—15年时间,在2015年前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汽车、机床、成套设备等等,将取代现在的轻纺产品在外贸出口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重加工组装工业也将成为届时最“赚钱”的产业。陕西现在确定的若干主导产业,即使尽如人意迅速发展,也难以形成大规模“赚钱”的格局。要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一定要洞察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把握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机遇。第一,利用已有的科技优势,在国内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主要是发展由新知识、高科技转化的新产品、新产业,把新知识、高科技应用到传统的制造业上。第二,利用已有的制造业基础,引入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超常规地注入巨额资本,瞄准未来的世界市场,把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落实在机床、汽车、飞机、成套设备等重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上。第三,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建设机床、汽车、飞机、成套设备的配套基地,把重加工组装工业做大做强,争创世界一流。
把发展重加工组装工业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还有如下条件:一是陕西已有的重加工组装工业基础,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阶段转化中,将得到适应性机遇,数百亿的存量资产将得以盘活,数十万科技人才与技术工人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我国经济的自我积累能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已经足以支持重加工组装工业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对资本和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阶段转换的根本依据,也是陕西发展重加工组装工业最重要的社会条件。(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