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全力推进产业化,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产业兴市的路子,大力实施“两带动一支撑”战略,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市的必然要求。
一、迅速扩大产业规模
规模是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形成产业,难以形成应有的市场优势,也就谈不上效益。目前,我市农业三大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草畜、棚栽两大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苹果种植面积虽然已达到150万亩,但产量还不抵礼泉一个县的产量,规模远远不够。所以,当前就我市而言,实现农业产业化,首要一条是搞好基地建设,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按照规划,到“十五”末,全市林果面积要达到300万亩,羊子存栏要达到200万只,蔬菜棚栽要达到10万棚。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落实措施,确保赶“十五”末使三大产业达到相应规模。各县区都要结合实际,根据自己的产业开发基础,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要求,明确一到两项主导产业,集中力量迅速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扩大规模必须与优化布局结合起来,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经过多年来的反复实践和探索,市上对农业三大产业提出了“南果、北羊、中间菜”的总体布局。各县区要认真研究落实,绝不能分散力量,四处出击。市直有关部门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政策扶持和科技推广等方面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使全市尽快形成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直接关系到我市主导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农民能否增收的大事。标准化生产需要突出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统一标准,二是严格监管,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就是农牧、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根据国家、行业和我省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抓紧制定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水果、蔬菜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检验监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生产基地的认证和发布工作。县、乡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按照实施农产品无公害安全行动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开展宣传活动,使标准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农户的生产指南。严格监管,就是技术监督、工商、农业等部门,要从基础环节抓起,加强对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市场的监管,严禁销售违禁农用生产资料。新闻媒体要及时公布禁用的农用生产资料品种目录,介绍有关标准、标志及鉴别方法,使农民在购买时就能识别,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技术培训,就是农业科技人员要通过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形式,扎实细致地向农民传授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指导农民科学管理、科学施肥、科学用药。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各乡镇、各农技推广单位都要确定建设一到两个果、菜、畜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纲”,就能纲举目张。因此,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首先在发展龙头企业上取得突破。在发展方向上,果业不宜盲目再上新的加工项目,要重点支持洛川伊天果汁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保鲜贮藏设施,大幅度提高贮藏能力,促进果品增值、农民增收。草畜业要积极扶持发展一批畜禽防疫、繁育等服务型公司和饲草饲料、肉制品加工企业,力争短期内有较大突破。棚栽业重点发展面向超市、学校、宾馆、饭店开展的净菜配送业务,在此基础上,再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更高层次的加工项目。发展龙头企业,在措施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培育扶持现有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和中省出台的优惠政策,对现有的一些经营状况较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和办法,扎扎实实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支持现有的国有、集体、个体性质的各类农产品加工、运销、储藏企业,加快体制创新,推行改制、联合、兼并、重组,使企业增加新的活力,参与市场竞争。农口各技术推广服务单位,也可以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整体转化为服务型、经营型龙头企业,在这方面要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二是要通过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凡是龙头企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是招商引资搞得好,在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各县区都要落实人员、资金和责任,动员一切力量,以一流的项目、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办厂或嫁接改造现有企业。这是发展龙头企业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三是要打造品牌,壮大龙头企业。在销售方面,全市要集中力量统一推出“宝塔山”苹果和“南泥湾”蔬菜两大品牌,有关部门要尽快做好这两大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加大推介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品牌认知度。四是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这类组织一头连结龙头企业,一头连结农户,具有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价格协调、行业自律、利益纠纷调节等特殊功能。对现有的各类组织,要积极帮助引导其进一步提高层次,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强化约束,使之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有效组织。要大力培养和发展经纪人队伍。农业部门要加强培训、考核和发证管理,使他们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切实搞好产业服务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公司和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绝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包揽一切、直接指挥生产的老办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搞好宏观协调和社会化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协调服务和宣传引导;二是搞好市场建设和环境整治;三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四是推广普及适用技术;五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政府服务产业的核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条件,增强群众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搞好资金、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解决群众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各有关部门都要立足本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分管领导要高度负责,集中精力,抓好落实。要层层建立有效的落实机制。对于产业化建设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关部门要逐级分解落实,明确领导责任,加强督查督办,严格考核奖惩,保证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工作有成效。各级干部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图虚名,不搞浮夸,不应付上级,不敷衍下级,不做表面文章,埋头工作,真抓实干,努力做好农业产业开发这篇大文章,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