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强力推进工业化 提升县域竞争力

强力推进工业化 提升县域竞争力

张育仓
时间: 2008-06-25 16:00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地提了出来。这为我们抓住战略重点、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按照全省和宝鸡市实施“一线两带”及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总体布局和要求,我县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的奋斗目标。确立这一目标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工业强县。强力推进工业化,提升县域竞争力,是今后凤翔经济发展的主题。
  推进环境创新,在科技工业园建设上率先突破,形成全县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区。从全局整合资源,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确定依托省“横青”星火技术密集区,在县城南环路以南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高起点建设凤翔科技工业园。根据我县城镇布局、产业特征、发展现状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决心用创办经济特区的魄力,下功夫整合农业优势、工业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星火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聚集工业企业,形成以医药化工为特色的科技工业区,以正阳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区,以凤翔泥塑为重点的民俗工艺区,以东湖、秦公一号大墓为主要景点的旅游观光区,即“一园四区”的发展格局,建成宝鸡市“七园”之强。同时,注重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联动性,加快建设长虹农产品工贸区、长青电力能源工业区、陈村电子科技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 我们将成立科技工业园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管委会,设立“政务公开全程代理中心”,全面落实“明税零费区”政策,积极探索“零地价”和土地入股、土地储备等措施,几年内力争引进和新建成3—5个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战略高地,带动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推进型主导产业。 针对凤翔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基础弱的实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以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提升企业优势,以优势企业带动强势产业。以东盛、卫东、天园植化为重点,加快新特产品研制开发,振兴医药化工业;以雍山、雍川水泥、天兴集团、恒立集团为重点,实施技改扩产和规模扩张,使水泥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壮大建材建筑业;以兴翔公司、万力纸厂为重点,抓好环保治理和扩产技改,年产纸品达到10万吨,做强造纸业;以新宝、维尔雅、容吉为重点,强化品牌运作,做大纺织服装业;以海深、丽宝家具厂为重点,狠抓产品开发,做优木器加工业;以陈村、柳林白酒和鸿翔公司为重点,搞活市场营销,提升以白酒为重点的酿造业;以华美果蔬、天康乳品、雍兴面粉为重点,树品牌,抓技改,扩张食品加工业。要把这十八个企业扶优扶强,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品牌运作、融资扩张的先导型、示范型企业,以其强力带动,迅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和骨干企业群,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推进体制创新,加速规模扩张。 推进工业化必须有资本的大量进入。这几年,我们利用现有企业产权置换,引进东盛科技,使原卫东公司西厂成为主板市场的绩优公司;引进西安鼎天公司,使原来停产的卫东化工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龙头企业;引进几个企业家,使我县工业企业获得了近8000万元的技改资金,近20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纸品、水泥等产量翻了两番。实践证明,工业强县,引进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必须牢固树立“开放至上,客商至尊,服务第一”的意识,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程,把引进作为壮大县域工业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措施来抓。大力推进“四个延伸”,即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企”延伸,向“以内引外”向“以外引外”延伸,由“自我发展”向“借力发展”延伸,由“经济开放”向“全面开放”延伸,力争每年引资3—5亿元,争取国家无偿资金不少于1亿元。 通过引进,使更多的企业、企业家在凤翔扎根落户,实现工业经济的有效扩张。同时,引外必须活内。产权明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多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实践表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必定会激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者的投资热情,必定有新的技改项目、新的经营机制产生。我们将以更新的办法推进改制,力争用1—2年的时间,使县属工商企业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用3年时间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不等于发展,退出更不是放弃。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要继续扶持发展,搞好服务,优化环境,引导企业实行产权开放,融资扩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推进机制创新,建设一支振兴凤翔工业的企业家队伍。 工业强县的实质是产业强、企业强,核心是企业家队伍强。企业家是经济要素的整合者,人力资源的开发者,经济高速增长的创造者,已被公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凤翔历史上有“重商重文轻工”的人文特征,表现出行政上人才济济,企业界人才奇缺。可以说,企业家是凤翔县域工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振兴工业必须建立“拴心留人,人尽其才”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全县善待人才、高待企业家的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工业强县的前沿流动。具体要在抓好县内企业家的培养、使用,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的本领的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千方百计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和企业家,探索一条人才资源共享的低成本引进之路,形成振兴凤翔工业的企业家队伍。 ( 作者系凤翔县委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