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涝河流域概况
涝河是流经户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秦岭北麓涝峪沟静峪脑,自南向北于户县渭丰乡地界汇人渭河,属渭河一级支流。全长75.4公里,流域面积569.7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甘峪河、皂峪河等。涝河流域主要由两种地貌组成,即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南部山区属于秦岭北麓,山峰挺拔,坡陡土薄。北部平原属于秦岭山前冲积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流域内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伏旱和秋季连阴雨现象时有发生。年平均降水量789毫米,无霜期219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较为优越。该流域山区林木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因海拔高度不同,森林树种垂直分布较为明显。据地质部门勘察,涝河流域山地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28种,矿床14个。平原地区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有丰富的砖瓦粘土、建筑砂石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资源。
涝河流域面积占户县总面积的45.4%,流域范围包括8个乡镇的全部及2个乡镇的部分面积,总人口约29万,占全县人口的54%。流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北部平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9%。随着资源开发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流域内众多乡镇企业应运而生,连同国有企业在内,成为户县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秦岭森林禁伐后,原以采伐为主的国有林场全面转向发展森林旅游业,已建成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等数十家旅游企业,旅游业收入成为户县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涝河流域工农业产值在户县占有重要地位,涝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对促进户县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与我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和生态保护,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将阻碍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
二、涝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采矿、选金带来的环境问题
涝河流域的采矿业集中在上游山区,矿山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以个体经营为主。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多以原矿和粗加工产品输出。由于个体采矿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主要表现在:(1)随意占用林地,无科学、无规划的掠夺式开采,造成矿山周围植被和水文结构破坏,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2)废渣、废水无序排放,堵塞河道,污染水源。近几年来,在涝河流域的边远小山沟,一些群众采用混汞碾法对金矿石进行非法加工,含汞废水不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人涝河,严重威胁涝河水质。
2、不合理垦植带来的环境问题
涝河流域山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森林资源丰富。山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陡坡种田、毁林开荒现象严重。秦岭北麓地势陡峻,山高谷深,盲月垦植,首先造成土壤大面积侵蚀。据调查,15—40度山坡耕地年平均剥蚀20—40毫米,从而使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其次,森林的破坏使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洪水次数增多,流量增大,冲毁道路、桥梁、河堤的现象时有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加重。此外,水土流失加剧了库塘淤塞,减少了灌溉面积。
3、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涝河流域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但部分企业只顾单位利益、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熟视无睹。尽管大多数污染企业配备了治污设备,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的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有的甚至长期停止运行,致使许多企业污染源未能达标排放,加重了污染负荷。据户县环保局业务科对涝河流域64%的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的调查,废水达标排放率仅为51%。污染源集中在造纸和电力两大部门。污染物COD、SS主要来源于造纸行业,汞、镉、铅、锌、磷、挥发酚主要来自电力行业。由于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使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4、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景点环保措施不力,游人环保意识差,废水、废渣污染普遍存在。监测数据表明,旅游行业所排污水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项指标均超标。调查发现,各旅游区生活点靠河道一侧多为垃圾堆集地和抛弃地,这些污染源持续不断地向河流排泄污染物。个别地方虽有垃圾收集地,但由于群众缺乏环保意识,加之疏于管理,垃圾随意倾倒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对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户县秦岭北麓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生态保护区,不仅是西安的后花园,也是户县平原地区的水源地。涝河及其支流灌溉着数十万亩农田,养育着几十万人口,两岸已成为全县投资开发的热点地区。显而易见,保护好涝河流域环境,对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把户县建成西部经济强县、旅游文化名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地理学角度谈一些对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1、对矿产开发加强管理
首先应广泛深入地宣传矿产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采用以案说法、抓点促面等形式,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矿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严格采矿审批程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绿色矿业之路。落实“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等措施。坚决取缔以混汞碾为选场的个体金矿,对其采矿设备予以收缴或就地销毁,对堆存的尾矿渣用以回填废矿洞。对开采价值较大的矿洞先行封闭,待开采条件成熟后再统一规划安排。
2、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涝河流域山区坡陡土薄,发展种植业不仅产量低,而且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加剧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因此,实行退耕还林、农业转型很有必要。以板栗、核桃、香椿、杜仲等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已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应继续发展。同时,还应尽快实施山区万亩花椒林基地建设,使当地群众从实际利益中领悟退耕还林的现实意义,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对于无明显经济效益的生态林建设,政府应给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在生态林建设区杜绝一切探矿和采矿业,除了养林、育林,取消一切生产活动,使植被尽快恢复。
3、控制面源污染
对于水污染,要求所有排污企业都要实现达标排放,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未建成治理设施的不放过;治理设施未正常运行的不放过;未达标排放的不放过。加强对企业排污情况的监控,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安装自动监测仪,逐步实现环境管理手段现代化。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原则是垃圾分类,专人管理,统一处理,禁止随意弃置、堆放。在条件具备时,可建设一个大型垃圾回收处理厂,改变现有的无任何处理设施的租地填埋方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4、坚持预防为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想和做法
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履行环境评价手续,环评通不过的实行一票否决。要落实好“三同时”制度,把污染防治的关口前移,“三同时”没有到位的,一律不能开工生产。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部门应依据监测和调,查结果,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如未达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要求的,环保部门应依法进行处罚。此外,应在涝河干支流不同河段设立水质监测点,按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对涝河水质进行常年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水质状况,控制和解决水源污染问题。(作者单位: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