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马尔立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 个重大的认识 和实践问题。这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中国 革命的不同时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不断开创我 国 革命的新胜利,他们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用科学的态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坚持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刻都必须坚持。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 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照抄照搬,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通过实践去发展。他提出全党 同志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光辉榜样,学习他们从不教条、从 不僵化,总是根据历史条件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的宝贵品格。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突破前 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规律。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是前提。我们继承的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 整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具体的结论和只言片语。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都是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创新产生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他们既是一脉相承的思 想体系,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就可 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失误失败。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们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我们坚持和发展 马列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回答和解决重大的实际问题和现实思想问题。我们当今所从事 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能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毛泽 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江泽民同志提 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世纪中国改革和发展作出科学分析。在新的 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坚持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去观察当今世界、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 断开拓前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 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
(一)伟大的变革实践需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生活和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 封闭向对外开放等重大的历史性转变,都是理论创新、冲破思想束缚的结果,也因此使我国 的建设和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干的事业为中心,站在时 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深入研究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共 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 论发展的新境界。当今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 诸如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加入WT O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的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富裕的问题;分配原则和 防止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国企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就业问 题; 新经济成份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包括党员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党组织 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问题,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种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建 设问题,始终保持党在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的问题,教育和防止干部腐败的问题,干部的选用 、培养、管理问题等等,都需要各级党组织用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去探索出好的路 子、好的理论,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更 快、更健康地发展。
(二)坚持“三个有利于”需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要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必须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没有这样的转化过 程,再好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要让理论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前 进的强大力量,就必须解决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问题。理论创新不仅仅是为了建立 理论体系,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的新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理论创新一般滞后于实践,制约着实践。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 ,各种思潮激烈交锋,不同意见相持不下,理论创新比较困难。也正是在这些关头 ,需要真正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精神的理论创新者打破传统 观念的禁锢,开辟新的前进道路。理论创新的典范——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以 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指明改革不能走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的老路,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扩 大开放、加快发展、充满生机的改革之路。这是高屋建瓴、深思熟虑的理论创新,对“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邓小平“ 三个有利于”理论创新的无比正确。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证明 ,什么时候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 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为找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之路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使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 小平理论能够解决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问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建党8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 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如 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中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 产党的宗旨、任务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展 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