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政办发〔2002〕46号
2002年6月3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省农业厅、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省农业厅《关于大力发 展草产业的意见》,省经贸委、省食品协会《关于发展肉蛋奶精深加工,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省农业厅 省计委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 是促进农业和农 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 业化建设的决定》(陕发〔2001〕26号)和《关于印发〈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指导纲要〉的通知》(陕发〔2001〕11号)精神,现提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一、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畜牧业产值连年递增,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 转变 的历史性跨跃。2000年全省生产肉类92.1万吨、禽蛋42.5万吨、奶类63.9万吨,分别是1978 年的6.5倍、17.7倍 和14.2倍。全省人均占有肉、蛋、奶由1995年的22.5公斤、11.4公斤和9 .3公斤分别提高到25.3公斤、11.7公斤和17.5公斤,肉、蛋、奶比例由1978年的 1.98∶1∶0. 81调整到2.16∶1∶1.5。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3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1.5%。
目前,我省畜牧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2000年全省畜 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畜牧业在我省农业和 农村经济中仍是一条“短腿”。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猪肉在肉类总产中所占比重为75.8%, 有增长潜力、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的牛、羊肉在肉类总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3.2%。三是畜牧 业生产水平较低。2000年猪、牛、羊出栏率为108.1%、25.6%和59.7%,同期鸡平均产蛋量为6 .47公斤,奶牛年产鲜奶2500公斤,每一农村劳动力生产猪、牛、羊肉61.8公斤、禽蛋31.6公 斤,与畜牧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发展模式落后。畜牧业仍未摆脱追求产量、 产值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转移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轨道上来。量大的 产品不优,质优的产品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规模经营发展缓慢。五是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 特点不明显,发展畜种雷同,没有形成特色。六是产业化进程滞后。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层 次低、市场关联度差,畜牧业经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加快以区域 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比较 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是加快我省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市场需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 步为 动力,以区域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区域比较优势, 大力优化畜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稳定提高猪、禽生产,突出发展奶畜、 肉牛、肉羊,提高草食家畜和有市场前景的特种养殖比例。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 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全 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调整的目标任务是:到2005年,肉类总产达到130万吨,其中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 的比重提高到34%,奶类总产达到12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0万吨。肉、蛋、奶的比例由2000年 的2.16∶1∶1.5调整到2.6∶1∶2.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民来 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400元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畜产品 加工、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向奶畜大省和优质肉牛、肉羊基地的跨跃。到2010年,肉类总产达 到150万吨,其中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比重提高到40%,奶类总产达到160万吨,禽蛋 总产达到60万吨。肉、蛋、奶的比例由2005年的2.6∶1∶2.4调整到2.5∶1∶2.7。畜牧业产 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建成10-20个 畜产经济大县,基本实现优势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畜禽良种化程度高、畜产品优质率 高、加工业配套的产业化格局,建成奶业大省、优质肉牛和肉羊出口基地,实现畜牧业强省的 目标。
三、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稳定猪、鸡生产,重点提高生猪出栏率、瘦 肉率 和禽蛋生产水平。加快种植业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调整,突出抓 好奶畜、秦川牛和肉羊产业开发,努力做大做强奶产业和秦川肉牛产业,形成畜牧业发展新的 增长点。积极开发肉兔、肉鸽、肉犬、鸵鸟、养蜂等特种养殖。
(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陕北大力推行退耕还草、人工种草、秸 秆利用、舍饲养羊,建成1000万只肉羊基地。渭北发挥秦川牛品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肉牛生 产,建成200万头肉牛基地。关中和城市郊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快奶畜业和家禽业发展,建 成20万头奶牛基地、100万只奶山羊基地和6000万只家禽基地。陕南充分发挥饲料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建成600万头瘦肉型猪基地。
(三)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提高良种畜禽比重。选育、提高地方畜禽优良品种,引进、推广 省外优良畜禽品种,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肉牛要以秦川牛为重点,在划区保种基础上进行提 纯复壮,加快向肉用方向发展。陕南、陕北积极引进省外优良肉牛品种,通过开展经济杂交, 提高肉用性能。陕南、渭北、延安南部地区积极发展布尔山羊,榆林和延安北部地区通过引 进萨福克、夏洛莱等品种发展肉羊生产。奶畜、家禽、白绒山羊坚持专用品种的发展方向, 加快选育,提高单产。2005年猪、牛、羊、家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0%、70%、80%和100% ,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化和杂交改良化。
(四)大力开发草产业,促进草畜配套。坚持草地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大退耕 还草、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围栏封育的力度,防止草场生态环境恶化,全面提高草场综合生 产能力。建立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扩大优质牧草栽培。稳定和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 调动广大群众建设草场的积极性。全省建设优质高产牧草种子扩繁场6万亩,关中、渭北建设 优质饲料玉米带200万亩,关中建设苜蓿等优良牧草原种场500亩。秦巴山区要加快草地改良 步伐,基本实现草地优质化,积极开发饲草加工业,形成商品化的现代草产业。
(五)加快发展饲料工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优化饲料企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努力实现上 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加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搞好质量监测和残留检测,确 保饲料安全。力争“十五”末,全省饲料工业总产量翻一番,达到300万吨。
(六)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围绕奶畜、肉牛、肉羊、羊绒等产 品,培育、扶持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化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肉类、奶类及绒毛皮加工 制品的比重,开发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名特优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带动整个畜牧业 的发展。
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 调整畜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改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积 极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科学调整。各级农牧部门要把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的一件大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搞好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 市场需求,立足当地资源,突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搞好产业布局,提高科学性、操作性。二 是强化信息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搞好市场预测和信息发布,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 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三是抓好典型示范。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明确 、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县区、乡镇作为示范样板,重点扶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四是制定和落 实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在良种繁育、规模饲养、龙头企业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出台 扶持政策,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1.建立配套的、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种畜禽繁育体系。新建 、扩建秦川牛、奶牛、奶山羊、布尔山羊、白绒山羊、原种猪等良种繁育场(中心),完善配 种网络体系,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建设,提高种畜禽生产经营水 平。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规范种禽畜生 产经营行为。
2.强化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动物保护工程,加快无规定疫病区 建设,坚决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完善畜禽疫情管理的配套法规,把畜禽疫病防治管理纳入法 制化、标准化轨道,确保畜禽及其产品安全。
3.建立健全畜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按照国家畜产品、种畜禽、饲料、兽药质量标 准,制定、修订我省畜产品、种畜禽、饲料、兽药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建立畜牧标准化示范 县(区),为全面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提供经验。加快饲料、兽药、种畜禽、畜产品质量监督 检测体系建设,为生产绿色畜产品夯实基础。
4.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根据生产区域布局,在产区和销区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模 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 搞活、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抓好畜禽良种、科学饲养、人工种草、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加快畜牧科技产业化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不断拓宽应 用领域。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 民科学养畜水平。
(四)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鼓励龙头企业 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强强联合。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紧 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带动我省畜牧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草产业的意见
省农业厅
草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草产业是 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为加快我省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省草产业发展现状
“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各地在草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 量工 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年人工种草2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地50万亩,特别是1999年以来,年 人工种草300万亩,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年飞播牧草6—10万亩,累计保留面积达到 96万亩。建成了省级牧草引种示范园和4个牧草引种试验基地,初步筛选出一些适合各地推广 的优质牧草品种,先后建成紫花苜蓿、沙打旺、三叶草等优质牧草种子基地10万亩,年产牧草 种子150万公斤,保证了省内牧草种子需求,成为全国最大的草种生产基地。各地制定优惠政 策,扶持组建了一批草产品龙头企业,开展草产品加工开发,促进了草原建设。各级技术推广 部门以项目为依托,推广了旱作种草、果园种草、牧草综合利用等配套技术,提高了草产业科 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当前,制约草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草产业在生态、经济 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草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议事日 程,尚未制定发展规划,缺乏具体措施。二是投入不足。草产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 需要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但是我省绝大部分市、县尚未将草产业列入财政预 算,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和退耕还林草项目中,种草资金所占比例较低 ,草业建设缺乏投入。三是草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少,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距国内外 草产品市场需求差距很大。四是体系不健全。全省从事草产业的技术人员仅有200多人,技术 力量薄弱,推广工作滞后,不能满足草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草产业的必要性
发展草产业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促进种植业向粮 食作 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化,加快奶畜、肉牛、肉羊等草食牲畜发展,促进农业、 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风沙侵 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为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发展机遇。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群众种草积极性更加高涨,发展草产业的时机已经 成熟。各级政府要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的思想,抢抓机遇,落实措施,把我省草产业做大 做强。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草原法》,全面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实行依法治草,加强草原保护;实施牧草 种子工程,健全草种良繁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开展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建设草畜商 品基地;扶持发展草产品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发草业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 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草产业生产格局,建成产、加、 销一体化的草业生产框架,使之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目标任务。
1.人工种草。年人工种草300万亩,到2005年全省人工草场保留面积达到1500万亩,到201 0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达到2000万亩。
2.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新建牧草原种场500亩,新建牧草种子基地10万亩,到2005年牧草 种子基地保留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牧草种子500万公斤。到2010年牧草种子基地保留面积达 到20万亩,年产牧草种子800万公斤。
3.草场改良。年改良草场80万亩,新建、更新草场围栏50万亩,到2005年改良草场400万 亩,建设草场围栏250万亩。到2010年改良草场800万亩,建设草场围栏500万亩。
4.飞播牧草。年飞播牧草10万亩,到2005年全省飞播草场保留面积达到120万亩,到2010 年飞播草场保留面积达到150万亩。
5.草场保护。年草场治虫灭鼠300万亩,5年治虫灭鼠1500万亩,到2010年治虫灭鼠3000万 亩。
6.草业加工和市场建设。新建大型草业龙头企业4个、小型牧草加工厂点30个,新建草产 品中心市场3处,新建牧草种子集散贸易市场3处,加快建设草产品加工贸易网络,促进草产品 销售流通。
(三)布局和重点。
1.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大面积人工种草和围栏封育为主,主要种植沙打旺、冰草、苜蓿 等,建设白绒山羊、肉羊沙生牧草带。到2005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500万亩,改良草场150万亩 ,建设草场围栏100万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4.5万亩,建成大型草业龙头企业1个,建成草产品 中心市场1处,建成牧草种子集散贸易市场1处。
2.陕北丘陵沟壑区。以集中连片退耕种草为主,主要种植苜蓿、沙打旺、红豆草等,建设 白绒山羊、肉羊旱生牧草带。到2005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600万亩,改良草场90万亩,建设草 场围栏100万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6万亩,建设大型草业龙头企业1个,建成草产品中心市场1 处,建成牧草种子集散贸易市场1处。
3.渭北旱塬区。以退耕种草和草田轮作为主,主要种植苜蓿、小冠花、鸡脚草等,建设肉 牛苜蓿带。到2005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200万亩,改良草场50万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3万亩, 建成大型草业加工龙头企业1个,建成草产品中心市场1处。
4.陕南秦巴山区。以补播改良和开发利用为主,主要种植白三叶、黑麦草、百喜草等优 良牧草,建设秦巴山区肉牛、肉羊湿生牧草带。到2005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200万亩,改良草 场60万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1万亩,建成大型草业龙头企业1个,建成牧草种子集散贸易市场1 处。
5.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主要开展农田种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尽快建立三元种植结构 。主要种植苜蓿、黑麦草等,建设城郊奶牛苜蓿带。到2005年人工草场保留面积50万亩,建立 牧草种子基地5000亩。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从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 出发, 认识发展草产业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种草与造林、种草与种粮的关系,把草产业纳入国民经 济发展计划,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认真部署,组织群众分步实 施,保证草产业顺利发展。
(二)制定政策,增加投入。草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产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弱势产 业,要制定和完善发展草产业的扶持政策。一要完善和稳定草地承包责任制,把草场尽快承包 到户,调动群众建设草场的积极性。二要通过以粮代赈、无偿提供牧草种子、优先提供扶贫 资金等政策,扶持草产业发展。三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将发展草产业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逐年增加草业专项资金投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扶持草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创新融 资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草产业开发。
(三)建立健全草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坚持多种成分、多行业、多部门一起上,在重要草 产品产地、集散地,建立一批贯通城乡、辐射全省、吸引外地的草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加强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解决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等问题。三是积极发展草业劳务 、技术、信息等市场,重点支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组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含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稳 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9号)精神,加强草产业服务体系建 设,建立健全草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市、县、区要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经费保证,层 层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广大群众发展草业的技术水平。
(五)抓点示范,带动全面。省上在抓好榆阳区、宝塔区示范点的基础上,在陕北、渭北新 建5个草产业建设示范县,各建5万亩示范草场,各县人工草场累计保留面积50万亩以上。在关 中新建2个农区三元种植结构示范县,各县示范点人工种草2万亩,各县农田种草达到10万亩以 上。各县也要结合实际,集中财力、人力抓好一批示范乡(镇),带动和促进全省草产业快速发展。
(六)开发利用并重,加快草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按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 ,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草产业龙头企业。结合实施天然草原恢 复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小型加工企业,加快草产业开发,提高草产业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根 据草业带布局,重点建设草产品中心市场和牧草种子集贸市场,促进草产品流通。积极推广牧 草加工利用技术,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提高牧草转化利用率。
(七)依法治草,加强保护。各地要认真宣传贯彻《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草 原和建设草原的法制观念。抓好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草原行政执 法机构,配备行政执法人员,改善执法手段,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加强草原监理,严厉打击 破坏草原的违法活动,保障草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发展肉蛋奶精深加工 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省经贸委 省食品协会
畜产品加工业是畜牧产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肉蛋奶精深 加工,对优化畜 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大力发展肉蛋奶精深加 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省畜产品加工业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宴友思”、“ 邦家 ”、“方欣”等为代表的肉制品、以“天斗”为代表的蛋制品和以“银桥”、“神果”、“ 东方”等为代表的乳制品的畜产品加工业。2000年全省500万元规模以上的肉、蛋、奶产品 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37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利税1.07亿元。其中乳制品加工业实现 产值4.73亿元、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利税4800万元,居全国第5位。全省有8家企业荣获“ 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90多个产品分别荣获全国食品行业名牌、陕西名 牌及优秀产品称号。
我省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一)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明显。全省70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额50 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9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仅有“银桥”、“神果”2家。肉、蛋 制品企业中也只有“宴友思”、“天斗”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二)知名品牌少,新品开发滞后。全省乳制品生产企业中,只有“秦俑”和“神果”牌奶 粉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肉、蛋制品生产企业中, 虽然“宴友思”、“邦 家”和“天斗”等企业脱颖而出,但规模和品牌连动效应尚未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鲜奶、 酸奶、强化奶和巴氏灭菌奶等产品不多,肉、蛋制品更新缓慢。
(三)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我省乳制品生产企业中,除“神果”、“和氏”、 “秦俑”、“东方”等品牌乳制品在天津、西安有一定销量外,其它品牌的乳制品只能在省 内中小城镇有限的市场内销售。肉、蛋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在省内市场受众多省外产品的竞 争影响,市场占有率更低。
畜产品实现市场转化是发展畜牧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肉蛋奶精深加工是实现畜 产品市场转化的关键措施,是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提效益的根本手段。因此,必须不断 加大对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和扶持,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及开发重点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性机遇,以国内外市场为 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企业+基地+农 户”的模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开发名优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市场,开 发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力争用5—10年时间,培育乳制品龙头企业2家、肉制品龙头企业2—3家、蛋制品龙头企 业1家,培育、扶持畜产品省内知名品牌30个、世界知名品牌1—2个,使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 占肉蛋奶产值的30%以上,畜产品加工业实现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产业结构多样化、产品结构 高档化、市场结构外向化。到2005年,肉、蛋、奶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0%、30%和100%,肉、 蛋、奶加工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5亿元和2亿元以上。
(三)开发重点。
1.奶类加工。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整合企业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2家。大力开 发牛(羊)奶、奶油、果味奶、加糖浓缩奶、奶酪、酸奶等液态奶制品,积极生产全脂奶、脱 脂奶、甜乳清、酸乳清、高级天然乳糖和乳清蛋白浓缩产品。实施“学生奶计划”,加快研 制营养素强化奶及各类奶饮料,重点开发灭菌纯牛(羊)奶、灭菌调味奶、酸牛奶、巴氏杀菌 奶。力争2005年乳制品加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亿元、3亿元以上。
2.肉类加工。发挥大中型肉类加工企业的作用,走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 子,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3个。按照“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 废为宝”的原则,在加工冷却肉、分割肉、小包装肉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加工方向发展。改进 和提高西式、传统的熟肉制品加工技术,不断开发新优产品。加快冷冻、低温、方便、保健 肉类制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拓宽加工领域。做好血、骨、毛、肠衣等下脚料的回收利用,提高 综合利用水平。
3.蛋类加工。培育龙头企业1家。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稳妥地发展蛋类产品加工业,研 究和开发具有营养、健康、安全、方便、快捷等特点的蛋类产品,力争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 元。
三、加快发展我省肉蛋奶加工业的措施
(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吸引 各类企业来我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实现梯次 开发,多次增值,提高效益,壮大实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扩张,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企业管理水平 和市场营销水平。
(二)强化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有重点地在产地和 销区建设肉、蛋、奶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立肉、蛋、奶产品配送中心,进行连锁经营,努 力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占领市场、增加效益。培训营销队伍,推行现代营销策略,努力开拓 国内外市场。
(三)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原料供应。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服务配套的饲养 小区,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大中城市郊区奶畜基 地、关中禽蛋基地、渭北肉牛基地、陕北肉羊基地、陕南瘦肉型猪基地,为畜产加工业提供 充足、优质的原料。
(四)加大产品开发,实施名牌战略。发挥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资源优势,开发特色 畜产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实行推销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以上乘 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创出我省肉蛋奶加工产品的名优品牌。
(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行业发展。坚持科技兴业的方针,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畜产品 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研发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和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 技术。认真研究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动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切实做好产前 、产中、产后技术的集成配套。龙头企业要加快人才、专利技术引进和技改进程,抓好技术 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技术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行制 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缩小与国内外畜产加工企业的差距。
(六)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按照《标准化法》、《产品 质量法》规定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以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依据,修订和完善原料生产、加 工、包装、贮藏、运销各环节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省、 市和企业三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七)加强法治建设,实行依法治业。根据《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 争法》、《动物防疫法》以及《生猪屠宰检疫条例》等规定,制止和惩处低价倾销等不正当 竞争行为。加大屠宰法规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屠宰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严厉打击 和依法取缔非法的私屠滥宰。依法规范和推进工厂化屠宰进程,让群众吃上“放心肉”。
(八)加强对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 畜牧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大监 管力度,认真搞好服务,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