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锋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的启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农产品供求关系从以往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出现了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等问题和困难。新的形势要求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作为解决的主要矛盾和主攻目标。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大农业内部仅次于种植业的畜牧业应该怎么办?发展畜牧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宝鸡市的5县、6乡、12个村,历时近一个月,通过查阅资料、开座谈会、走访农户,采取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发展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将为发展畜牧业创造出从未有过的良好条件;二是农民收入增长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个时期又都有一个主导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继续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来抓。
一、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收入增加不同时期有一个主导因素,当前要在继续抓好各种增收因素的同时,突出抓好畜牧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20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20年,也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20年。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2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高速——缓慢——快速——缓慢的过程,呈阶段性波动增长。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大体上均可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都有一个增收的主导因素或导致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一阶段(1978—1984)为高速增长阶段,农产品特别是粮产量连续增长及其价格提高,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第二阶段(1985—1988)为稳定增长阶段,非农产业的发展是这一阶段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第三阶段(1989—1991)农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跌入低谷,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下跌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大;第四阶段(1992—1996)为快速增长阶段,其主导因素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和农产品大幅度提价;第五阶段即近些年(1997—1998)农民收入增速放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反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民收入增长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不同阶段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应有所不同。那么,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比各种增收因素和途径,应把哪一种作为增收的主导因素和主要途径呢?首先,从农产品总量特别是粮食生产总量来看,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总量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单纯依靠农产品数量规模的扩大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潜力已经很小。其次,从农产品价格方面来看,尽管20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起伏变化很大,但总体上是上升的,上升了大约5倍。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超过国际农产品价格水平,靠继续提价增加农民收入,于当前的国情国力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第三,从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看,我省乡镇企业比东部省份远为落后,近年来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和自身的制约,发展进程处于低潮,促进农民增收的势头有所减弱。第四,从发展果业、蔬菜对农民增收来看,潜力很大,其贡献份额正在不断增加,必须大力发展。但果业特别是苹果生产主要在渭北,蔬菜生产主要在城市郊区和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对农民增收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
与上述分析形成对照的是,发展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有着不可替代和长效的作用。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特别是经过加工的名牌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省现有的畜产品总量,特别是名特优产品还远远满足不了消费需求;二是,从价格方面看,近年来粮食、果品(包括我省主产的苹果、猕猴桃等)、蔬菜价格均大幅度下滑,而肉、蛋、奶、皮革等畜产品除去年3—5月猪肉价格大幅度下跌的特殊情况外,其它畜产品价格均呈稳中有升的态势,如果加工和流通跟上去,其增收潜力更大;三是,畜牧业具有对耕地依赖程度低、适宜家庭分散经营、覆盖面广、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等特点,可作为绝大多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四是,我省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99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4.5%,与其他省市比尚处于低水平,差距大,潜力也大。据测算,如果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全省农民人均可增收300元以上;如果提高到35%—40%,农民人均收入则可增加400—1000元。当前,我省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给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宝鸡市部分县、乡、村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畜牧业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比例关系,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可靠途径
我们在这次调查中惊喜地发现,凡是畜牧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县、乡、村、户,都呈现出“牧业兴,百业旺,收入增,市场活”的动人景象。与近年来一些地方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相比,这里则存在着一些人所谓的农村的“三种怪现象”,即农产品价格下跌,但农民收入不减;粮食增产,但农户没有余粮卖;农村人口增加,但村上没有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走进那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专业村、专业户,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住宅楼,脚下是笔直洁净的水泥路,听到的是各类畜产品加工厂的机器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一致认为“农民要致富,畜牧业要开路,稳定粮食保吃饭,发展畜牧促增收。”
为什么发展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可靠的途径呢?分析调查到的材料和事实,我们认为,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畜牧业可转化粮食,实现粮食“过腹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据农民测算,按近两年的价格,1斤粮食用作饲料比直接出售,每斤可多收0.1—0.2元。按此推算,宝鸡市畜牧业每年转化粮食49万吨,可转化增值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85元。扶风县年养鸡100万只,生猪存栏14万头,共转化粮食8.05万吨,占全县余粮的52%,转化增值3332万元。宝鸡县阳平镇野寺村被誉为全省养猪第一村,年饲养生猪3万多头,共转化粮食2250多吨,除用完全村自产的1100吨余粮外,还要购进1850吨饲料粮,农民从粮食转化中可增收500—800万元。
(2)畜牧业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扶风县绛帐镇罗家村有1500个劳动力,过去全被“捆绑”在耕地上搞种植业,全村剩余劳动力约有500个,每个劳动力年均劳动时间仅90天左右。从1993年起,村上先后建起了两个养鸡示范小区,养鸡户发展到270多户,鸡存栏20多万只,有600多人投入了养鸡、贩运鸡蛋、经销兽药、饲料的行列,全村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有100多名在外打工的青年返村养鸡。199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1993年增长了1倍以上。据统计,全宝鸡市由畜牧业转移的劳动力达5.46万人,成了继乡镇企业之后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又一大产业。
(3)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传统产业。畜牧业转化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作物秸杆,支撑了种植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粮 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据眉县农业局调查测算:1头牛产的粪肥可供2—3亩地施用,1头猪或100只鸡的粪肥可供1亩地施用,每亩可节约投资40元,增产粮食50—80公斤,优质果率可提高15%—20%。据此推算,宝鸡市年产农作物秸杆180万吨,1998年通过畜牧业消化掉40.8万吨,折算节约饲料用粮8万吨,价格1.6亿元。
(4)畜牧业具有对耕地依赖程度低,商品率和资金回报率高的特点,发展畜牧业可较好地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是启动和扩大农村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特别是现金收入少,购买力下降,是农村消费低迷、需求不旺、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畜牧业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广泛性,每家每户都可以发展,产品销售实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使农民得到较多的现金收入。这次调查的凤翔县涧渠乡1998年饲养奶牛400头,人均养牛纯收入600元,其现金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该县高庄村村民张志英连续养猪10年,年获利4万元。靠养猪发财后,投资12万元盖起了“小洋房”,购买了彩电、冰箱、摩托车。宝鸡县八庙村村民江拉绪,原是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贫困户,1992年贷款买了两头奶牛,年纯收入1.4万元,现在也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楼房,成为令人羡慕的富裕户。
(5)畜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和改善农民收入的来源和结构,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可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确保农民从中全面获益。宝鸡县八庙村是全省著名的奶牛专业村,全村奶牛存栏900多头,根据发展需要,村上先后建起了乳品加工厂、彩印厂、饲料厂和奶业技术服务站,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500万元,其中奶牛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700多人。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被省上命名为小康示范村。宝鸡市是我省畜牧业发展较快的地市之一,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全市先后建成9个乳品加工企业、42个饲料加工企业、8个肉类加工企业和460个饲料经销点,从业人员达1.2万人,在全市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农民致富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的历史机遇,真正把畜牧业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重点来抓
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可靠途径,已是一个被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把畜牧业迅速地搞上去呢?经过调查中向农民请教和与各级干部交换 看法,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把发展畜牧业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这个大战略、大思路中去认识,放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开辟农民收入新渠道中来对待。通过“解剖麻雀”,总结以牧致富的乡、村、组、户的典型经验,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视畜牧业为“附带产业”的思想,引导干部扭转发展畜牧业“富民不富县”的片面观点,切实把发展畜牧业当作一项致富工程来抓。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要采取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和途径。
(二)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大农业内部结构,努力把畜牧业建设成一个大产业。关中、渭北等粮食主产区,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合理结构,为发展畜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把粮食调出地区变成肉蛋奶调出地区,进而把我省变成肉、蛋、奶的调出省。要提倡和支持发展规模生产,建设畜牧小区,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陕北、陕南要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朱镕基总理关于“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思路,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停止新的毁林开荒,实行封山绿化,保护植被,发展林草业及相关产业,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此同时,要正确认识退耕地还林(草)、实现山川秀美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切实做好人工种草、秸杆利用、舍饲养羊规划,把缓坡地退下来,种上优质牧草,同时充分利用秸杆,以户为单位舍饲养羊,把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适应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一是要加快生猪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二是要大力发展肉牛特别是秦川肉牛生产,在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奶牛、奶羊业,加快发展乳品生产和加工,提高附加值。三是要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稳定绒山羊数量,改进羊绒品质。四是要在继续发展蛋鸡的同时,加快优质肉鸡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五是要树立反向思维模式,改变过去不顾市场需求和草地建设情况,能养什么就养什么,能养多少就养多少,和只提供畜产品原料、不管加工、销售的传统习惯,采取先看市场需求和草地建设情况,再决定养什么养多少,以及如何加工与销售,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以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 大力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要坚持科教兴农、科教兴牧的方针,切实搞好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工作。加强畜禽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把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真正把我省畜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严格选种,认真引试,逐步推广。其次,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技术扶持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优先发展饲料添加剂,提高配合饲料入户率。要按照国际市场要求,提高动物卫生质量标准,以利于扩大出口。要加强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开展畜牧业的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创汇牧业。
(五) 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在加强优质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对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乡镇企业、农垦企业、农办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市场,发展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鼓励和允许大型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畜牧主产区建立 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合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牧产品加工转化力度,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