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世纪末的冲刺

世纪末的冲刺

——“九五”陕西人民奔小康回眸
时间: 2008-06-25 16:00
杨永善 王恩斗
  “九五”以来,在伴随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物价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上,城乡居民生活在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迈入小康初始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 生活档次得到进一步改善,吃得更惬意,住得更舒适,购物更方便,行路不再难,看病不 再愁。绝大多数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过得比较殷实。
  城乡居民收入增 百姓腰包瘪变鼓
  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末陕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1372亿元,比1995年增长869% ,年均递增169%。当然,这笔账不能全都算在老百姓头上。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却 是事实,从城乡居民账户实际调查来看: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年达到4654元,比1995年增长40.6%,年均递增 8.9%。预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逾越5000元大关。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户均 收入水平达到15万元以上。昔日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如今已不再稀奇。在1998年所 调查的4800户居民家庭中,总收入在1万—2万元的户占316%,2万—3万元的占65%, 3万—5万元的占13%,5万—20万元的也不断增加。经过历年积累,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 产达到了较高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依赖两重天,一是近几年国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 使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速加快;二是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第二职业收入以及参与股票、债券 、房地产等取得的利息、红利、租金等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吃饭靠国家,小康靠大家 ,发财靠自家”,这是公平兼顾效率政策的体现。
  在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达到1456元,比1995年增长51.2%,年均递增10.9%。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门路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农民收入 中来自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增大。城镇郊区及农村中的“菜农”、 “果农”等专业户、承包户不断涌现,部分家庭资产可观,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观念转变促消费 支出剧增升档次
  低收入低消费,高收入带来高消费,水涨船高。“吃讲营养,喝讲醇香,住讲宽敞, 用讲高档,穿讲漂亮,戴讲精美,玩讲时尚”,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普遍追求的新时尚。农 村居民也是“丢掉黄窝头,穿戴赶潮流,吃饭上酒楼,看戏坐炕头,银行有户头。” 城镇居民 1996—199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变化图 城乡居民 1995—1999年人均消费支出项目变化表 单位:元 城 镇 农 村 1995 1999 99比95(±%) 1995 1999 99比95(±%) 消费支出2838395339.3914116227.1 食 品134014739.95425532.0 依 着3863911.3627825.8 设备用品31244843.6425940.5 医疗保健1202601.2倍416558.5 交通通信14123163.815361.4倍 娱乐文教24649199.6651711.6倍 居 住1744691.713717527.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消费 支出中,城镇居民设备用品服务类增长436%,医疗保健类增长12倍,交通通信类增长 638%,娱乐文教类增长996%,居住类增长17倍。一些高收入户收入颇丰,已进入小 康水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事不写信——大哥大,出门不戴表——BP机, 手巧不织衣——买成衣,有房不存粮——现买,约会不溜街——歌舞厅,回家不串门—— 看电视。”一些女性爱美之心得到充分体现和超长发挥,化妆品、美容、美发行业生意火 爆,此类消费开支在女性消费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达27.1%, 其中医疗保健类增长8.5%,交通通信和娱乐服务类增长1.4倍和1.6倍,使消费上了档次, 上了水平。那种“面对黄土背朝天,日头从早陪到晚,整天发愁吃和穿,那有心思考虑玩 ”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恩格尔系数下降大 消费结构在优化
  “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历来占有重要位置,而今富裕起来的居 民再也不是单纯以食为天了,与之相伴的是文化生活娱乐、保健、旅游等方面精神食粮的 大量消费。因此,食品消费在居民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
  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称作恩格尔系数。这是德国 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恩格尔首先研究提出来的。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食品开支在家庭消费 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越大,生活水平就越低,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生活越富裕。联合国粮 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为绝对贫困,50%—59%之间勉强度日,40%—50%之 间为小康水平,20%—40%之间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陕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年) 城镇 47.2
  45.543
  41.1 37.3 农村 59.3
  56.7
   52.850 47.6
  1995—1999年,陕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72%下降到373%,4年减少99个百分 点。同一时期,农村居民由593%下降到476%,减少11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急剧 下降,一方面表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已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另一方面,随着市场 物价的持续下跌,食品消费相对饱和后,居民转向居住、教育、保险以及交通通信和旅游等 项目的支出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居民可以用更多的钱用于“吃”以外的消 费,用于“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标志着消费结构的改革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粮 食销量下降,肉禽蛋果销量上升。1995年,每一城镇居民粮食消费101公斤,到了1999年仅 为83公斤,减少18公斤。而猪牛羊肉人均销量由149公斤提高到175公斤,增加26公斤 ;鲜蛋由84公斤提高到105公斤,增加21公斤;果类由479公斤提高到554公斤, 增加75公斤。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减少132公斤,肉蛋增加33公斤,食用植物油增 加15公斤,水产品增加16倍。彻底改变了以粮为基本食物的单一结构。许多农民自己或 接待宾客不再是“四碟”(盐、醋、辣子、酱油)“一碗”(面条),蔬菜、肉、禽、蛋、鱼等 端上了饭桌。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讲营养、追求方便科学、结构平衡已成为热门话题;绿色食品诱人 ,特种食品新潮,茶制食品走俏,菜肴礼品受青睐,休闲食品添情趣,保健食品成新宠。吃 也从过去的吃饱变为现在的吃出味道,吃出科学,吃出享受,吃出情调,吃出氛围,吃出友 谊。
  在外就餐与日俱增。1995年,每一城镇居民在外就餐花费166元,1999年达到244元,增 加78元,增长47%。农村居民由93元增加到376元,增加283元,增长3倍。居民在饭店 餐桌上过年、过节或招待宾朋好友的现象屡见不鲜。
  安得广厦千万间 城乡居民俱欢颜
  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片片花园小区应运而生,一处处亭台楼阁奇巧秀丽,给人 们展现的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港湾。都市全新的雅荷花园、紫薇花园、金桥花园、枫叶小 区等,以其不可抗拒的诱惑,吸引着高收入阶层跃跃欲试,也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想入非非 。的确,能够买得起商品房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家,对大多数工薪阶层和普通老百姓来说,能 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公用住房或经济实用房就心满意足了。然而,梦想和愿望终于实现 了。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民用住宅建设,实施“安居 工程”,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城乡居民住房状况大为改善。住房面积不仅快速扩大,而且生 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1999年,城镇居民户均居住面积 39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6平方米,增长179%,有近70%的城镇居民有了自己的产权房。 独户用自来水的家庭占863%,有卫生设备的家庭占785%,有取暖设备的家庭占904%, 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家庭占693%,电话普及率达到627%,城镇住宅小区的绿化 、保安、交通、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等生活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同时,住宅装饰成为时尚 ,装饰讲求亚光与纯朴,简洁与流畅,精致与大方,氛围与情调,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住房日益宽敞,住房质量明显提高。1999年末,户均住房面积94平方米,比1995年 增加8平方米,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大大增加,部分富裕农民先后盖起了小 楼房并进行了室内装修,安全卫生及配套设施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自来水和电力供应面 不断扩大,一些农民已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过上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磨面不用牛,点 灯不用油”的生活。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住房
  衣着讲求新、适、美 一改过去黄、蓝、黑近几年,人们穿着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衣 着数量成倍增加,质量和成衣率明显提高,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追求个性化、时 尚化,高级时装、西装、裘皮大衣、名牌皮鞋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有:农民的穿着消 费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缩小,一般农民家庭都有四季衣服,不少男青 年拥有西装、皮鞋、领带,女青年拥有时装、裙子等,“一衣多季”已被“一季多衣”所取 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已经成为历史。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 6件,比1995年增长20%;农民衣着消费开始呈现成衣化、城市化,不仅购衣数量增加,而且 质量高,1999年人均购买各种布料95米,比1995年减少62米,而人均购买成衣服装支出 45元,比1995年增长50%。如今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黄(军人)、二灰(工人)、三 蓝(干部)、四黑(农民)”的尴尬局面,而是一幅艳丽多姿、个性鲜明的动人画卷。特别是都 市女性穿出了个性,穿出了新潮。名牌礼服如火如荼,色彩斑斓;休闲装,轻松自在,无拘 无束;婚纱热,华贵典雅,浪漫温馨。
  “老四”、“新六”退二线 “热三”成为“领头雁”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猛增加,家庭用品现代化程度明显 提高。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即“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盛行一时,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前期时兴“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 风扇、照相机),“九五”末期“老四件”在城镇已经衰退,“新六件”逐步升级或接近饱 和,以“热三件”(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私家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 点,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正向高档化发展。据调查,截至1999年年底,陕 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72台,电风扇150台,洗衣机94台,照相机34 架,空调器22台,录放相机16台,同时家用电脑达到3台,私家车从无到有,移动电话为不 少居民所持有。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58台,彩电37台,收录机23台,洗衣机26台 ,电风扇57台,摩托车、空调器、电冰箱也相继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城镇居民已拥有“新六件”与升级换代示意图
  旅游娱乐添风采 休闲自由找乐哉
  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 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过去。职工工作日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 ,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
  旅游观光添风采。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闲暇期间外出 旅游已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开阔视野、调节身心、陶冶情操为特点的 旅游消费颇受人们欢迎,出游人数日益增加。1999年,省内旅游人数达到63万人次,总花费 超过27亿元人民币,人均消费4年增长35%。旅游者中观光度假的占36%,探亲访友占12%, 商务占25%,会议占9%,健康疗养占2%,宗教朝拜占1%,文化体育交流占6%,其他占9%。旅 游线路不断延伸,“港澳台新马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国内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更多的游 客。
  文化娱乐遍地开。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歌舞厅、游戏厅、桑拿室、夜总会等多种 文化娱乐场所遍布城乡各地,广播覆盖率成倍增长,电视收视频道数以百计,电影影片、 VCD影碟不断翻新,传真、上网成为新时尚。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一大批思想健康、群众喜 爱的文艺作品展现在人们眼前。据调查,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方 面的消费为491元,比1995年增加245元,增长996%,年均递增189%;农民人均用于此方 面的消费为171元,增加106元,年均递增273%。
  休闲自由找乐哉。养花、养鸟、养猫、养鱼,习功练武,社火腰鼓,各种强身健体、休 养生息的休闲活动,为一大批离退休职工和其他爱好者青睐。保龄球、跑马场、健身房、游 乐园、陶艺茶秀等悄然兴起,人们仍在不断地想着招、变着法,玩出新的花样,玩出高的水 平。
  老有保险金“靠山” 无忧少虑生活甜
  近年来,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面不断扩大, 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实行救济扶助,有力 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据对全省4800户城 镇居民家庭调查,到1999年8月底,有332%的户主参加了养老保险,99%的户主参加了医 疗保险,115%的户主参加了失业保险。配合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上调,农村社会救济金的发 放,城乡居民养老、防老逐步有了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残有所助,晚年无冻饿,生 病有医疗。老人关心保健,加强锻炼,吃讲质量,注重营养,心情愉快,延年益寿。
  共同富裕路遥遥 尚需上下来求索
  应该看到,现有的小康标准仅仅是一个初始标准,只是刚刚迈入小康生活的初始阶段。 目前全省人民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总体上看 ,我省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城市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较困 难,部分农村居民还尚未脱贫,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同时,人们对改 善生活的期望很强烈,要使全省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定信心, 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全省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向着小康水平的中高级阶段迈进。 (本文作者为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陕西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综合处处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