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利厅厅长彭谦
“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抓重点带全面,水利改革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全省初步建立起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和分级办水的新体制。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7亿元,是“八五”投资的4倍,与建国45年总投资基本相当,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步子加快。全省续建和新开工重点水利项目17处,目前已建成了西安市石头河供水、铜川市马栏引水、延安市王瑶水库供水、咸阳引冯济羊调水、泾惠渠加坝加闸、恒惠渠加闸、东雷抽黄干渠以上工程等10个项目,新增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先后10次受到水利部和省政府通令嘉奖。与此同时,在建的西安黑河水利枢纽、宝鸡峡加坝加闸、三原西郊水库、洋县卡房水库等7项工程也已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抓好新灌区建设的同时,以节水增效为中心,全面实施了关中九大灌区改造项目,不断加快了节水灌溉、集雨窖灌和民办水利的发展步伐。全省新增灌溉面积24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30万亩,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乡供水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先后建设了西安、铜川、宝鸡、延安等大中城市的调水工程,完成了718处县城、乡镇供水工程,全面实施“甘露工程”,建成了1.4万处人饮工程,解决了593万人的饮水困难,比“八五”增加1.2倍。
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增强。黄河小北干流、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汉江平川段和宝鸡、铜川、延安、渭南、千阳、神木、府谷等一批县以上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以及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取得较大进展。全省新建堤防640公里,加固堤防3400公里,组建抗旱服务队124个,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水保生态建设出现新的局面。在江泽民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鼓舞下,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朱镕基总理关于“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群众性会战治理高潮迭起,户包拍卖治理“五荒”资源方兴未艾,水保生态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并涌现出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典型,为水保生态建设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小水电建设和渔业生产也得到快速发展。建成农村初级电气化县25个,新增小水电装机18万千瓦,水产品产量、产值分别达到6万吨和4.5亿元,以较大幅度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供水和防洪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了依法治水,落实了分级办水责任,完善了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行了三项制度(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实施了“三五工程”(五小水利产权改革、五荒拍卖治理、发展五自机制的民办水利),调整了水价、电价,初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机制。全省已对15万处小型水利进行了产权改革,占到小型水利工程总数的65%以上;拍卖五荒资源3600万亩,已治理32238万亩;通过五自机制(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定水价、自还贷款)筹集小型水利建设资金7亿多元,建设民办水利工程1万多处。
“九五”期间是我省水利建设实行重点转移、推进水务改革、调整供水结构、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截至“九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7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50万亩,“四田”达到2317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6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万平方公里,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4%;建成各类堤防5899公里;解决了1400万人的饮水困难;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2万千瓦。水利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省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相比,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相比,与全省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突出,防洪减灾的任务依然艰巨,水保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治,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束缚着水利的快速发展。面对新世纪,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我省水利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再创陕西水利新辉煌。
“十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兴水治旱、防洪保安、改善水利生态环境三大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水源建设为重点,突出节水技术推广,加大水资源统管力度,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社会办水,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努力开创新世纪水利工作新局面,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三大目标,构筑四大体系,抓好五大工程,强化六大措施。
坚持一个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从陕西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出发,不断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水利发展步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开源,坚持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方针,加快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尽快缓解水的供需矛盾。二是节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服务业和节水型社会。
实施三大目标,一是兴水治旱目标,通过开源、节流、保护和优化配置,到“十五”末新增年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年节水7亿立方米,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防洪保安目标,力争使大中城市、县城和重要农防段防洪能力分别达到防御50到100年、20到30年和15年一遇洪水标准。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通过加大重点流域治理力度,加强封禁与预防监督,基本遏制水保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构筑四大体系,一是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供水能力;三是建立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抗御洪水灾害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水保预防监督和治理体系,在水保生态治理速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四是建立水利信息化服务体系,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武装水利,以水利的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抓好五大工程,一是水源工程,在全面完成在建6项重点水源工程的同时,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榆林瑶镇、李家梁水库等15处蓄调水工程。继续实施“南塘北窖关中井”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二是节水灌溉工程。进一步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全面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万亩,使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三是防洪保安工程。继续以“一江两河一库区”(汉江、黄河、渭河和三门峡库区)为重点,加强重点河流、重点城镇防洪建设,建设西安、延安等大中城市和20座县城防洪工程,完成46座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提高全省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加快水文观测站网建设。四是水保生态工程。坚持抓好“一川两江四河”(皇川、丹江、嘉陵江、无定河、延河、佳芦河、泾河)等国家重点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实施“两河两川(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皇甫川)重点流域治理,新增治理面积3.5万平方公里,新修“四田”300万亩,力争使重点流域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五是城乡供水工程。重点是建设西安、渭南、阎良、榆林等大中城市水源工程,完成86座县城和800个乡镇供水工程的新建、扩建和管网改造,使大中城市的供水矛盾得到全面缓解,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强化六大措施,一是改革水管理体制,尽快完成14个城市的水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建立统一的水管理体制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新机制。二是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武装水利,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三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权属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四是千方百计加快水利前期工作,重点是搞好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泾、洛、渭等江河流域规划,进一步加快拟建项目前期工作,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五是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投入的同时,加大省内各级财政投入、利用外资、国内贷款和依靠市场机制筹融资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六是加大依法治水力度,抓政策研究,抓水利立法,抓严格执法,为陕西水利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