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省体育“五至八年大翻身”目标,根本出路在于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这也是保证我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1998]71号《决定》,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普遍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加强,各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学校快速发展,业余训练热潮方兴未艾。省体育局通过全省调查,基本摸清了情况,总体形势不错。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体育事业基础还很脆弱,基层业余训练还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在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科学化程序不高、经费紧缺等问题。如果不下决心研究和解决好这一带有战略性的关键问题,我省竞技体育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坚持体教结合方针,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两不误。体育成才周期比较长,体育后备人才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作长期的奋斗,但必须坚持体教结合方针,不能动摇。实践证明,体教结合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要继续按照省政府[1998]71号《决定》抓好落实。为加快体教结合步伐和加大工作力度,省有关部门要成立体教结合工作指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要定期研究解决体教结合中的具体问题,切实处理好文化教学和体育训练的矛盾,使体育训练中被淘汰的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进入上一层次的学习,做到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形成体校学生进出通畅的良性循环机制。各地市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领导。省体育局要重点理顺体制、搞活机制,逐步完善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扶持政策。明确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省、市、县三级体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与责任。落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估制度,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奖励标准,鼓励基层积极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
二、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提高成才率,关键在教练。我们一定要讲究科学,研究成才规律。这个问题靠谁,就要靠教练员。我们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评聘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优存劣汰、鼓励冒尖的教练员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尽快提高基层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调整教练员职称评审政策,切实解决基层教练员评职称难的现实问题。
三、多渠道解决经费投入,保障教学训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体校办学经费要通过多渠道解决。一是由各级政府在体育事业费中列支。二是由教育附加费中提取3%—5%用于县(区)少儿体校发展。三是省体育局与项目管理中心给予器材、物资扶持和输送奖励。同时,还应通过发行体育彩票、体育产业开发和开展部分项目有偿训练等方法,广开财源,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了尽快提升我省重点体校的档次,体育行政部门要从省政府《决定》中规定的后备人才基金中划出专款用于扶持重点体校,确保按期建成一批高水平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形成举省一致,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将这项工作真正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以主管市长、县长担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作用。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