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完善“两价合一”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两价合一”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时间: 2008-06-25 16:00
欧阳小熙 滕西鹏
  1998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 ,紧密结合陕西省情、粮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 结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经验,笔者以为最突出的、特点最鲜明的还是程 安东省长亲自决策,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践的保护价和定购价的“两价合一”政策的成功。 为此,本文拟对我省“两价合一”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论思考进行回顾 和总结,分析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的深化。  一、“两价合一”的理论思考和必然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价格形成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 内容之一已率先全面进行了改革,大多数商品价格已完全由市场来形成。新一轮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如何形成粮食的收购价格也必然成了这次改革的重要 内容之一,从事粮食工作的人们在这个问题的理论思考是比较深入的。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形成的,价格机制是 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应该在调节供求上发挥应有作用。其次,按照价值规律,价格 总是围绕价值来波动的,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总是把价格趋向价值靠拢。第三,由于粮食 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商品,加之粮食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的再生产交 织在一起的,此时歉收,彼时丰收是自然规律,相应的市场粮价波动在所难免。因此,政 府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进行有效干预,制定粮食保护价,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关 于保护价的确定原则,国务院的文件是这样确定的,保护价应能够补偿粮食成本,并使农 民得到相应的收益。同时,国务院还确定了定购粮收购价格办法,当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 时,参照市场粮价确定;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不低于保护价的原则确定。从国务 院对两种价格确定原则的界定,我们可以清楚把握二者的关系,非此即彼。这种关系也是 与实际执行的结果相吻的,由此也就告诉我们两种价格的合一是存在可行性的。那么,如 果两种价格并存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一种情况就是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要求国有粮食收 购企业分开记账,分仓保管,但是这种要求操作起来是比较难办到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增 加了管理的难度,有些粮食收购企业从寻求非理性效益最大化出发,产生了寻租行为,把 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转成定购粮收购的粮食,套取二者的差价,谋取小团体的福利;有些收 购人员,优亲厚友,凡亲朋好友出售的粮食都按定购价收购,甚至有极少数人与私商粮贩 勾结,低价从农民手中买来,高价卖给国家。所以,从简化管理办法,防止管理漏洞层面 看,“两价合一”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再从价格形成的角度分析,问题就更清楚了。首 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市场粮价的确定问题,市场粮价往往是有价无市,农村集市贸易确实有 粮食交易,但是集市贸易上农民出售少量粮食的价格,显然不足于作为确定定购粮价格的 依据,往往按照这个价格形成的定购粮收购价格与市场的供求差距是比较大的,也给收购 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相反,保护价的形成就容易得多,我们有农产品成本调查队,基本 弄清粮食的生产成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从价格形成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的 角度看,“两价合一”也是必然的。综上所述,从理论思考和实际考察两个层面,我们可 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价合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在粮食流通管理中发挥作 用的必然结果。
  二、“两价合一”政策的成功实践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两价合一”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政策效应也日益显现。
  一是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价格机制在粮食流通体制管理中的作用,使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得到了完善。以1998年为例,省物价局农调点调查的玉米生产成本每50公斤不含税为 35.97元,以此为基础,我们在认真分析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后,将玉米收购价安排为每50 公斤53元。这样既反映了全省玉米生产的成本和价值,又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省的粮食供 求关系,也使农民种粮有了收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1999年为例,在全省粮食 生产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全省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27.7亿公斤,比上年增 加5.1亿公斤,使农民生产的粮食实现了货币的转换。
  二是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两价合一”后,一律按一个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农民心 理一清二楚,方便了农民交售;一个价格结算,简化了结算程序,加快了结算的速度,农 民售粮排队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寻租行为成为 不可能,堵塞了两种价格并行中的漏洞。
  三是解决了农民定购粮任务畸轻畸重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是各级政府一直想解决 但未找到可行解决办法的一个老问题,如我省延安市1986年农民人均定购任务不及全省人 均定购任务的一半,而该市近几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接近500公斤,高于全省人均粮食产量的 40%,而定购粮任务直至“两价合一”都未调整,也没有办法调整。但是,随着“两价合一 ”政策的执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消除了县区、农户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有力地保 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是促进了顺价销售政策的实现。由于发挥了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两价合一”的收 购价格比较客观地反应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了顺价销售政策的实现。以1999年为例, 全省粮食企业顺价销售31.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1.7亿公斤,粮食购销企业核算扭亏为盈 ,实现盈利409万元,是历史上经营情况最好的一年。
  三、“两价合一”政策执行中问题的完善建议
  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两价合一”政策功不可没。但是,就实 际执行的情况看,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特别突出的是按保护价 敞开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一些地方还存在压级压价、超标准扣水扣杂现象 ,顺价销售困难仍很大,尤其在小麦销售上表现突出,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 力下功夫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抓住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这个中心环节,科学地搞好粮食生产成本调查。粮食价 格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市场稳定,是引导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信号。粮食生产成本作为形 成粮食价格基本要素,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调查点和监测网点,利 用加权平均法或平均先进法,准确反映生产成本;要健全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网络,利用国 家计委价格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科学合理形成全省的粮食收 购价格,做到既反映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又比较客观反映粮食供求关系。
  (二)引入竞争机制,公平收购秩序。当前粮食收购中存在的一些压级压价和超标准扣 水扣杂的现象,从表象来看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投机行为,但是从市场管理的深层次看, 主要是竞争不足的结果。这样,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市场形成粮食收购价格的基础上 ,国家确定统一收购价格后,完全垄断收购是否还有必要的问题。很显然,完全垄断收购 是不可取的,完全垄断收购必然会产生许多弊端,压级压价和超标准扣水扣杂就是集中表 现之一。所以,一定要在粮食收购市场引入竞争者,要准许一些国有用粮大户和产业化龙 头企业在经过规范的程序审批后进入农村粮食收购市场,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公平粮食 收购秩序。
  (三)推广仪器验粮,提高验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在普遍存在的人为的感观验粮, 确实弊端不少,准确性不高,人们的信服度也不高,是收购企业和售粮农民矛盾的焦点。 而采用科学的仪器验粮,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文化知 识的普及,验粮仪器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农民是非常欢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仪 器验粮达到的准确性,可以使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两价合一”政策对种粮农民保护的 效应,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西航工学院 省政府办公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