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重塑增长动力机制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重塑增长动力机制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时间: 2008-06-25 16:00
王保利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79年至199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特别 是1996年以来,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出现了积极变化。面向新 的世纪,面对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如何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增长势头,是陕西发 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1996年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最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 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1997年全省GDP1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1.3个百分点;1999年全省GDP 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 分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学地分析经济快速增长的动 力因素,客观地把握地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于陕西经济今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 义。  1.从三大产业构成来分析,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1996年到1999年 ,陕西GDP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为:22.9∶39.9∶37.2,20.6∶39.9∶39.5,20.5∶41. 1∶38.4,18.0∶43.1∶38.9,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比1996 年上升3.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为10.1%、0.2%、7.9%和-2%;第二产业的增长速 度为10.2%、11.3%、12.4%和11%;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7.2%、12%、5.1%和10.6%;第二产 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的GDP速度,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分别为36.4%、40%、59.4% 和66.9%。  2.从三大需求来观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需求。经济增长从需求的角度 来看,是消费、投资、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但在不同的时期,贡献有所不同 。1996年以来陕西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199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 比上年增长14.7%,接近全国平均速度14.8%;199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亿元,比 上年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199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 比上年增长2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199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 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 期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对拉动即期经济速度起了重要作用。 3.从所有制结构来观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开始向非公有制经济转化。1997年,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值占GDP的比重为11.8%,到1999年上升到25%以上。从工业经济内部 来看,其他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合资、外商投资等)工业1997年比上年增长37.3%, 1998年比上年增长95%,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从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来看,私营个体经济1996年比上年增长25.1%,1997年增长26.1%,1998年增长 16.8%,均高于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4.从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来看,经济快速增长开始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大量的投入拉动转 变,高科技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企业 305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0.8亿元,年总产值248.5亿元,出口创汇9.9亿元。一批高新 技术产业如通讯、电子、软件已形成一定规模,正在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 “新亮点”。 5.从不同地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城市经济特别是以西安为中心的特大城市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 经济的总量也在不断上升。1978到199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高于 同期全省平均水 平2.2个百分点,1998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 为52.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逐年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为: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全 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是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所有制动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的崛起是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动力,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省经济 快速增长的地区动力。这五种动力综合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拉动着陕西经济的持续快速 增长。  二、新形势下经济增长动力面临的挑战 所谓新形势,就是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就是 如何在产品相对过剩,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力争经济增长保持在 10%以上,再上一个新的平台,必须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从产业动力来分析,第一产业将保持稳定发展,在GDP中的比重不会变化太大。但也 不能忽视第一产业,必须保持稳定,不能有大的起伏。纵观陕西的经济波动,与农业经济 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波动高度相关。第二产业由于陕西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相当多的企业 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管理的加强,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还有加 快的空间,在GDP中的比重还会上升。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交通、金融、保险、贸易发展速 度将会进一步加快。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拉动。 2.从需求动力来分析,消费需求由于受收入增加的限制和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提高,不会 有太大的增加。投资需求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到来,会有大的提高。但随着投资基数 的加大和建设项目的竣工,高速度长时期增长难度较大。出口需求将会随着世界经济复苏 而进一步增加,但陕西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目前还太小,对经济的拉动将有限。总体来说 ,陕西经济的发展还要依赖投资需求的增长来拉动。  3.从所有制动力来分析 ,陕西的非公有制经济将会蓬勃发展,特别是一批规模较大, 科技含量高,机制灵活的民营经济的崛起,将是陕西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4.从要素动力来讲,科学技术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陕西是科技大省,完全有 可能成为中西部科技转化的中心。发展一批高科技型的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5.从城市化角度来看,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快速增长,将越来越依靠城市化进程。现 代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就是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从现在起,应该顺势应时地加快全省城 市化进程 ,把城市化作为全省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载体,科学规划,加强管理,高起点 、高标准地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探索适应新型城市的户籍 就业、用工制度,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改革和体制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将有所变化,经济增长还主要 是靠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拉动,第三产业、高科技、非公有制经济、城市化进程将担当 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应把握这种变化,顺势而为,相机决策,拉动全省经济的持续 快速增长。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重塑陕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机制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经济增长的约束将从产业约束和需求约束转向创 新约束。在短缺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形成机制的“瓶颈”主要是资金、能源、原材料等 外生因素,而买方市场条件下,更大程度上的技术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内生变量 及全面的体制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约束。创新的内涵很广,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体制创新等。从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来分 析,那一个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离开创新的动力也是不能持久的。惟有创新经 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1.加强技术创新,继续加大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力度,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 量。陕西在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在全国较早提出“科教兴陕”战略,随着实施力度的加 大,为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陕西具有技术创新的人才优势,三个国家级的高新技 术开发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示范样板。一是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争取有一批能带来 巨大效益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二是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现有科技的能力 ;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建立技术创新项目中试基地 ,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四是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建立灵活有效的利益机制, 鼓励技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五是提高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技术创新意识,使创新 成为全体居民的一种自觉意识,创新则兴,创新则强,创新则富。 2.加快制度创新,尽快建立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度体系。市 场体系及运作制度的完备程度,是构成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旧体制交替,经 济一体化浪潮,加入WTO的挑战,加快以市场体系的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一是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应大力拓展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网络技术、金融市场、资本 市场和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鼓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快投资和 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民间融资,拉动民间投资增长,发展资本市场,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 道;三是改革金融体系,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积极扩大信用规模,增加资金的流动 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四是调整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增加居民收入,清理各种限制消 费的规定,加快启动信贷消费,规范税费征收,落实减负政策,明朗医疗、住房、教育的 支出预期等,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