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远
继1998年底国务院《关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不久,又下发了《关于做
好1999年棉花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份文件(以下简称《决定》、《通知》)分别谈到
了“市场形成新棉收购价格的机制”,“拓宽棉花经营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以及“加
快供销社棉花企业改革步伐”等问题,足见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视。随着棉花的
生产、购销、消费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业发展银行在棉花信贷资金封闭运行方面
也出现了一些阻滞因素。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一、阻滞因素浅析
(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得到完整准
确理解和有效的贯彻落实,给棉花信贷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一是利用“加快棉花企业改革
步伐”和“完善储备棉管理体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的政策要求,一些主管部门和企业
往往出于某种局部利益,以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离之名,损害农发行利益。个别企业进行
政策性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改制时,资产划分质量低下。从划分资产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故
意加重政策性公司负担和抽逃政策性资金之嫌。债务分配也极为不公,严重侵犯了政策性公
司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给棉花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带来了隐患。
二是对国务院的文件精神不能全面理解并贯彻执行,更有甚者还故意曲解混淆概念,谋取私
利。一些企业将棉花经营渠道的拓宽放开,故意视同为农发行政策性信贷政策的放开,给收
购资金封闭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一,违反农发行“库贷挂钩”管理办法及销售报告制度,
擅自出库。如一家公司在未向农发行作销售报告的情况下,擅自将政策性贷款形成的省级
储备棉出库,加工成不属于农发行贷款支持的棉纱、棉布。其二,违反《通知》第六条的
“供销社棉花企业只有在农发行开立基本账户,不得在其他银行多头开户”的规定。如一公
司曾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两次在其他行分别开了8个户头,涉及资金1000多万元。
(二)从棉花收购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情况来看,产生两个问题,也给收购资金封闭运
行带来负作用。
一是给现有的库存棉花,尤其是1998年度以前的棉花带来了相当大的潜亏。据近期上报国务
院的棉花财务挂账清查汇总报表反映,我省1998年以前的陈棉还有397万担,库存成本为
24亿元,平均单价约为6057元/担,以现行的棉花收购价440元/担(1999年度收购起始
价为380元/担)来计算,全省库存陈棉潜亏将高达65582万元。这一潜亏很难享受国家将
出台的优惠政策。
二是对陈棉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市场形成的交易价格与以前政府确定的棉花收购价格
有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信贷政策又不准企业赊销和降价销售,再加之新棉的品质又比陈棉
好,这就导致陈棉难以销售。若再过不到半年,2000年度新棉上市,这种情况将更加突出。
严重影响农发行棉花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
(三)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虽进行主附营业务分离,但附营业务长期滞留农发行,给加强棉花
贷款管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带来不利因素。
2000年3月份完成的未划转棉花附营业务占用贷款情况的调查表明:全省企业附营业务占用
农发行贷款总额为19249万元,按贷款质量分类老标准划分,其中逾期贷款为930万元,“两
保”贷款为18319万元。从目前情况看,这些贷款长期在农发行滞留而不划转,造成以下不利
影响:
一是现行信贷政策不支持这部分附营业务,使这部分尚能运行的业务处于农发行信贷支持以
外境地,再加之其他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贷款支持,就使其陷入孤立无援境地,难以
摆脱萎缩倒闭的命运,有损于国家及农发行利益。
二是不利于棉花贷款有关考核指标的完成。1999年,总行规定的不合理资金占用贷款下降5%
的指标没有完成,利息收回率不尽人意,全省附营业务贷款累计欠息4764万元,其中当年新
增欠息7597万元,导致整个棉花贷款利息收回率下降854个百分点。因此,附营业务长
期滞而不划,不但对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影响着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管理水
平的提高。
(四)棉花贷款最现实、最难解决的问题,即棉花贷款质量问题。
与粮油贷款相比,棉花贷款显著特点就是其质量表现极不均衡,差异很大。可以说质量低下
的企业贷款中绝大部分已成为损失贷款。
80年代早期以前,我省整个关中地区都大量种植棉花,由于棉花生产计划约束性逐渐弱化,
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和种棉比较效益的低下,棉花种植面积逐步萎缩,产量大幅度下降。
加之一些购销企业领导决策失误,经营无方,以前投放的贷款绝大部分成为损失贷款。如西
安市周至县城关棉绒厂276万元贷款,本息无法收回,损失殆尽。与之相比,质量较好的贷
款情况令人欣慰。这些企业虽然棉花经营的大环境很差,但由于企业的领导人善于决策,善
于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使企业在经营环境极差的情况下赢得了发展。礼泉县城关棉绒厂在
当地收购业务萎缩的情况下,利用身处棉花销地的优势,实施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经
营策略,从事棉花调销业务,在贷款额不到200万元的情况下,1999年前8个月的销售额达
2498万元。今年2月份乾县、礼泉就销售调销棉花3018担,实现毛利2384万元。这些企业
贷款利息本金无一拖欠,企业还有不少的盈利。
(五)棉花财务挂账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最大的阻滞因素。
1999年,经过40多天的艰苦工作,对全省棉花财务挂账进行清理核查。其结果是,全省供销
社棉花企业财务挂账总额为795亿元。其中:1992年以前的老挂账为72895万元,占用农
发行贷款43566万元;未收回1993年度棉花贴息贷款本息14795万元,占用农发行贷款12
078万元;1993年至1999年8月新增未弥补损失707亿元,占用农发行贷款296亿元。上
述三类挂账共计占用农发行贷款352亿元。在占用农发行贷款352亿元中包括农民陈欠预
购定金贷款2005万元,国家规定降价销售棉花亏损24608万元等在内的损失贷款。这些由
于历史形成的财务挂账贷款若不及时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处理,不但对农发行收购贷款
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包袱,使企业每年约增加利息支出2059万
元。因此,及时出台有关棉花财务挂账处理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思路
(一)发挥国家宏观政策效应,帮助棉花收购企业克服不正确的心态,规范企业违规行为。20
00年要继续不折不扣地执行《决定》和《通知》精神,在实际业务工作中,以国务院的宏观
政策来规范企业诸如“多头开户”、“转移政策性资金”等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农发行权益
,实现收购资金持续稳定封闭运行。
(二)抓好三个摶方跀管理,堵死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促进棉花收购资金封闭运
行。一是要坚持收购资金报账制,做到收购贷款与库存值相一致。在这方面要着重做好收购
前期的资金需求预测工作,做好企业收购码单的核查、核打工作和重要的账表、费用列支情
况督察工作,以此来把好收购资金的投放关。二是要严肃销售申报制度,确保销售回笼资金
及时足额归行。在这方面要做好企业销售报告及销售合同的审查,着重审查是否销售顺价,
是否钱货两清,结算方式、违约责任以及合同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等。同时,还要加强服
务,帮助企业顺价促销,搞好结算工作。三是要搞好销货回笼资金的分割测算工作,实现贷
款和利息的应收尽收这一政策性收购资金循环的最终目标。各级农发行应按照总行新规定,
测算每笔销货款应摊的贷款、应摊的企业所有贷款的当月利息,并留给企业适量的费用。杜
绝各种随意式的“倒推”和“压单”汇总测算等不规行为发生,把住棉花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继续贯彻执行总行和供销总社联合下发的《关于坚决禁止赊销和违规降价销售棉花,切
实加强棉花贷款管理的紧急通知》,以及近期国家计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清理
1999年降价销售棉花形成亏损挂账的通知》精神,搞好1998年度棉花销售中亏损挂账的清查
,落实各种补救措施。堵塞新规定出台前形成的影响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漏洞。经过清查,
我省认定有44家企业有销售活动,当年应计付利息3149万元。目前,各开户行与有关企业正
在落实弥补欠息挂账的时间及金额,并初步确定为8月以前889万元,其余部分8月以后归还
。通过这次清查补救工作,弥补了去年利息收回上年出现的漏洞,促进了农发行信贷管理朝
着深、精、细、严方向发展。
(四)尽快出台棉花企业财务挂账贷款处理办法,帮助企业解除经济包袱,迎接市场竞争的挑
战。同时,也为农发行棉花贷款质量的提高,封闭运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好的基础
。从棉花财务挂账的清查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式尽快予以处理:一是报请国务
院争取对所有的挂账贷款予以3—5年的停息待遇,以减轻债务承担者的利息支出负担。二是
对挂账贷款的本金按照摲智逶鹑巍⒎智逍灾省⒅鸺陡旱的原则进行细分,落实到有关部门、
企业消化专户上,再参照粮食挂账的处理方式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分别承担,在
3-5年内按比例逐年消化。三是对于1997年曾进行核销工作如农民陈欠预购定金贷款等损失
贷款,可继续实行核销处理,确保在消化期内逐年按比例全部处理,彻底帮助企业丢掉经济
包袱,更好地支持农发行棉花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农发行陕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