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境内古遗迹和文化遗存丰富,素有
“青铜器之乡”美称。民间文化艺术蕴积深厚,渊源流长。近年来,岐山县委、县政府坚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积极发展文化、文物、广电事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两
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1997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1998年,我局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
体目标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认真搞好文物保护,积极开发旅游产业,
努力抓好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及管理,切实搞好广播电视宣传,大力
开展全县广播电视网建设,保证了全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努力发展文化事业。
1998年,岐山县组织开展了全县锣鼓社火大赛、书画、摄影、根雕展览等活动,同海
内外同
行举行艺术交流等活动共20多次,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以出精品为宗旨,狠抓
文艺创作,全年专业和业余作者共创作文学、艺术、摄影、书法等作品540件,其中市以上
刊物发表240件。持续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560多场
,送书下乡1225人次,送电影下乡8500多场。同时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县各文化单
位通过自营、合作、入股、开发等多种形式,创办文化经营实体24个,创收20万元,改善和
提高了文化单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成立了文
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和文化市场稽查队,修订完善了管理制度,落实了“一条龙”服务和行政
执法责任制,理顺了音像市场供片渠道,大力开展“创佳评差”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
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促进了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发文物旅游产业。
为了加快全县文物旅游产业化进程,县上出台了《岐山
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明确了“四点两线”旅游发展目标,积极实施了全县旅游业
发展以周公庙旅游起步带动战略,年初,周公庙文管处成立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地举
办了“98华夏城乡游西岐周公庙旅游”活动。按照多渠道投资开发文物资源的新路子,坚持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周公庙古文化综合开发六大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其中投资
500万元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破土动工,正在抓紧兴建。同时,按照文物“修旧如旧
”的原则,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完成了周公献殿等多项文物维修工程。认真落实了文物保护
“五纳入”,实现了第12个文物安全年。
三、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发展。
配合全县中心工作,加强广播电视宣传。广播电视节目开设了《十五大精神大家谈》、《县
、乡、村领导干部访谈录》、《两个决定谱新篇》、《学习与思考》、《农民之友》、《辉
煌二十年》等专题节目,系统地宣传展示了全县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为重点,大力加强全县
广播电视传输网工程建设,努力加快广播电视产业化步伐。全年共投资370多万元,完成了
全县广播电视传输网中心前端机房改造和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建设,完成了全县三条主干线架
设任务,新栽、补栽、更换电杆815根,架设光缆线63杆公里。实现了县级“三台”合一的
要求,使广播电视产业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今后,我县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的设想和打算是:
以十五大文件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
,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文化事业与市场经济接轨,大力发展文化、文物旅游和广
播电视三大产业,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认真搞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工作,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步伐。立足岐山丰富的文物古迹和
风景名胜资源优势,以发掘周文化和三国文化为突破口,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内资
一起上,构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民俗与名吃开发并举、商贸与娱乐业并重的全方
位、多层面综合开发旅游产业的体系,努力促进以周公庙、周原遗址、崛山为重点的北线周
文化和以诸葛亮庙为重点的南线三国古战场旅游格局的形成,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
实的经济优势。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
,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努力开展创建先
进文化乡镇活动,把创建先进文化乡镇与建设精神文明乡镇紧密结合,不断巩固和提
高全国文化先进县水平。
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搞好广播电视宣传,努力办好
广播电视宣传各个栏目,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与此同时,加快全县广播电视
传输网工程建设步伐,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广播电视产业化执法
环境,切实改善警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