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地质矿产厅副厅长 陈志勤
建国五十年来,陕西省地质勘查工作成绩显著,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建国初期,陕西全省地质勘查队伍仅有几十人,目前已发展到三万多人。专业
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装备不断改善。这支不断发展壮大的地勘队伍,不怕艰难
困苦,风餐露宿,踏遍陕北黄土高原,秦巴高山峻岭,为国家和我省石油、天然气、
煤炭、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家
和陕西的交通、城建、环保及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五十年来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其中经过勘查评价探明有矿产储量的92种
。发现矿产地935处,其中大中型矿床456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石油、
天然气、煤炭、金矿、钼矿、铅锌矿和汞锑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取得巨大成果。
陕西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56000万吨。发现靖边、直罗、子洲镇川堡等3个天然气田,
分布面积2580平方公里,探明天然气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靖边天然气探明储量
134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陆地探明的最大的整装气田,为世界级大气田。煤炭资源分
布于全省70个县(市),含煤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经过预测,全省煤炭资源量近1万亿
吨。20年来金矿资源所获得的探明储量,超过前30年探明储量总和的两倍,已探明金
矿储量348吨,其中岩金储量292吨,砂金储量522吨,伴生金38吨,居全国第四
位。经预测,全省金矿资源总量超过1500吨。1998年金矿产量已超过38万两,居全国
第三位,为全省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陕西钼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南缘
隆起带,探明储量124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陕西汞锑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产于旬
阳泥盆系公馆组地层中,已探明汞矿储量16290吨,锑矿储量75210吨,保有汞矿储量
居全国第一位。其他矿产勘查成果也一样令人自豪,锶、铼、水泥灰岩等9种矿产探
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重晶石、毒重石、高岭土等10种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石棉、红柱石等10种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磷矿储量占全国第七位。铅锌矿储
量占全国第九位。陕西探明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885万亿元,占全国探明矿产保
有储量潜在价值的96%,居全国第四位。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物质基础。1998年全省开发利用矿产64种,共生产矿石量11895万吨,全省矿业采掘
业现价总产值977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43%,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现
价总产值380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37%。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陕西秦巴山
区和陕北老区等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矿业开发已成为这些地区振兴经
济的支柱产业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渭南、商洛、榆林、延
安、安康、宝鸡六市地矿业总产值占本市(地)工业总产值比重都达到40%以上,其中
安塞县占82%,潼关县占71%,志丹县占684%,黄陵县占675%,神木县、太白县占
50%,韩城市、蒲城县、白水县占554%,洛南县、华县占438%,镇安县占57%,宁
强县占609%,紫阳、旬阳等县亦占25%以上。
陕西省关中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998
年地热水总开采量超过500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万吨标准煤热能总量,可减少向大
气排放一氧化碳720吨,二氧化碳1050吨,烟尘1260吨。
水、工、环地质工作佳绩频传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
地质勘查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支技术装备先进、工种齐全、规模达3000人的专业队伍
。五十年来进行了大量水工环境地质勘查评价工作, 为陕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1973年完成了陕北
13个国际图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和渭北5个图幅及秦巴山区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水文地质普查,合计2054万平方公里,施工水文地质钻孔800余眼,总进尺12万米。
通过上述工作,对全省地下水类型、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和资源情况有了
总体概念,为进一步勘查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区域基础资料。为解决关中盆地和渭
北旱塬38个县农业缺水问题,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1/10—1/5万农田供水
水文地质勘探,完成勘探孔600余眼,成井350眼,初步查明了关中盆地和渭北旱塬水
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资源41亿立方米/年,并解决了500万人的饮水水源。为解决
城镇和工矿企业用水,五十年来共完成了300多项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形成了一批
大中型水源地。全省已探明水源地83处,累计地下水可采量49564万立方米/日,其
中开采量大于15万立方米/日特大型水源地和开采量5—15万立方米/日大型水源地3
3个,开采量1—5万立方米/日中型水源地29个。这些水源地已成为西安、咸阳、宝鸡
、渭南、汉中、安康、延安等大中城市主要供水水源。陕西省从1996年起实施国家
《西北找水特别计划》以来,开展了定边——靖边白垩系地下水普查,富平——陇县
和富平——蒲城隐伏岩溶水普查、延安——佳县严重缺水黄土塬区地下水勘查等项目
,勘查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陕西地下水找水历史上的重大突破。查明了一批具
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富水地段,特别是在渭北黄土旱塬的富平、蒲城、乾县、铜川市黄
堡等地找到了优质高产岩溶水,初步勘探成果为陕西干旱缺水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和实
施防病改水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完成了黄河河曲至禹门口段及其
主要支流流域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测、三门峡水库区浸没、淤积、塌岸等工程地质调
查评价,宝鸡峡引渭工程以及秦岭北麓南山支流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勘察。70年代,开
展了延河、无定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皇甫川等流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
程地质调查,并应用遥感技术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率进行研究。完成了《西安
地裂缝形成机制数学模型研究》、《汉江、嘉陵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调查报告》、
《秦巴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西安市地下水质量及地下水污染数学模型研究》。
在永寿、麟游、黄龙、定边等县大骨节病、克山病、氟中毒重病区,配合省卫生防疫
部门开展了地方病专题调查和防病改水工作。对西安地面沉降、地裂缝使用区域高精
度地形变水准测量,建立了地裂缝地面沉降分层标等国内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
长期的监测资料表明,从1959年到1998年西安地面沉降累计最大值达2332毫米,累计
沉降大于200毫米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西
安市过量开采承压水完全一致,造成西安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量抽取
100—300米深度承压水造成地层压密所致,而地裂缝的强烈活动也是由于地裂缝两侧
差异沉降引起的。为西安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道路、管道、高层建设等工程设计、
施工中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础地质研究迈上新的高度陕西省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1496万平
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完成1:20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1564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6%;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
的27%;完成38个严重缺水县的1:10万农田供水勘探面积35万平方公里;完成西安
、宝鸡、渭南、铜川、榆林、安康等6个城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8110平方公里;
完成1:50万区域重力测量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和1:20万区域重力测量面积28万
平方公里;完成了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和区域矿产志的编制、出版工作。这些基础地质
成果,为陕西省矿产地质勘查和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建国五十
年来,陕西省物探、化探、摇感、钻探、坑探等地质勘查技术和实验测试、计算技术
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基础地质和深部地质调查、矿产资
源勘查与评价、水文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建设、农业等许多领域;另一方
面勘查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齐全、先进的勘查技术体系。区域地球化学,
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素、多方法分析技术,研制出不同景观区的工作方法,在
低密度大面积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面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金刚石钻探配套技术、多工
艺空气钻进技术、新奥法掘进方法、非开挖铺管导向钻进技术等得到广泛推广,在地
质勘查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在发现隐伏矿和难识别矿方面,物探和化探已成为
主要方法 ,对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和地下水资源,
效果尤佳。
地勘工作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传统的地勘工作是在解放初期建立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这种体制已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近20年来,陕西省对地勘工作
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地勘工作的发展。一是明确划分了公益性
地勘工作和商业性地勘工作,并逐步实现分体运行。二是通过改革,提出新的地勘工
作运行机制。改变了长期以来地勘工作资金来源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形成
了国家拨款、部门自筹、建立勘查基金、地方财政、地质勘查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体
制。同时在预算内地勘工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及其三个
配套法规所确立的矿业权管理及流转制度,为地勘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三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近20年来,陕西省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已形
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成为稳定队伍搞活地勘单位的重要途径。
1998年全省各地勘主管部门合计实现外收总产值66亿元,总收入6亿元,总利润
128175万元,从事外收工作的职工达到11381人。四是转变地勘单位经营机制。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地勘单位经营机制,
实行国有资产承包经营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积极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经
营。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增强了地勘单位的活力。
目前,陕西省地质勘查工作已经有了雄厚的基础,地勘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正
在不断深化,我们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抓
住机遇,奋发图强,努力开创我省地质勘查工作的新局面。陕西省地质勘查事业的
明天将更加辉煌!